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92536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1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包括行走小车、升降机构、自适应调平机构和测量仪,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在行走小车上,所述测量仪通过自适应调平机构安装于升降机构的顶部,所述测量仪用于在预设点位获取当前时刻的隧道围岩内轮廓的点云数据;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行走小车的设置,便于在隧洞内预设的测量点位之间对测量仪进行快速的移动,通过升降机构的设置,则便于在测量点位处对测量仪的安装高度进行快速的调节,通过自适应调平机构的设置,则免去了在每个测量点位处对测量仪进行手动调平的工作,从而使测量仪在测量点位处的布设更加快速高效,从而有效的提高对隧道全洞围岩的形变监测的效率,使用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形变检测,具体是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


技术介绍

1、隧道形变监测是隧道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本保证,通过监测隧道的形变,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问题,从而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隧道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已经投入运营的隧道,形变监测可以确保其持续安全,保障过往车辆和乘客的安全。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形变监测有助于评估施工方法和工艺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定期的形变监测可以为隧道结构的健康状况提供重要数据,帮助工程师评估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同时可以指导隧道的维护和修复工作,帮助确定维护的优先级和修复的范围,从而优化资源分配。

2、传统的隧道形变测量方式主要包括利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测量、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测量的方式对隧道的形变状况进行监测,其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相较于其它测量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率,但是通常情况下,激光扫描仪在每一处测量点进行扫描前,均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对激光扫描仪的进行对中、调平和高度调整,否则扫描信息得出的三维模型与隧道原始模型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匹配误差,而目前激光扫描仪以及水准仪、全站仪等在使用前均需要使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安装位置及水平度的调式,严重影响了隧道形变监测的效率,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包括行走小车、升降机构、自适应调平机构和测量仪,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在行走小车上,所述测量仪通过自适应调平机构安装于升降机构的顶部,所述测量仪用于在预设点位获取当前时刻的隧道围岩内轮廓的点云数据,并将该点云数据发送至上位机与历史时刻的隧道围岩内轮廓的点云数据进行比对,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在预设点位对测量仪的高度进行调节,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用于将测量仪快速调整至水平状态。

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外壁均配合套接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底端均与行走小车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第一螺杆的顶端穿出顶板后固定连接有手轮,若干个所述第一螺杆相互传动连接,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穿设安装在顶板上。

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螺杆的外壁顶端处均固定套接有第一链轮,若干个所述第一链轮共同配合连接有链条。

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板的底部可转动的安装有多个辅助链轮,所述辅助链轮均与链条配合连接。

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顶板顶部的连接板,所述顶板的顶部与连接板的对应处贯穿设置有第一开口槽,所述连接板的顶部通过锥孔穿设有空心球座,所述锥孔的内壁嵌设有多个滚珠,所述空心球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吊管,所述吊管的外壁底端固定套接有托盘,所述吊管位于托盘上方的外壁套设有配重块,所述空心球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顶部与吊管的对应处贯穿设置有第二开口槽,所述测量仪可拆卸的安装在连接座上,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圆形气泡水平仪。

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重块的外壁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外壁配合套接有配重螺母。

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重块的外壁通过螺纹孔配合穿设有手拧螺栓,所述手拧螺栓的螺纹端与吊管的外壁相抵。

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行走小车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脚轮,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把,所述套管的底端均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与吊管的对应处贯穿设置有通孔。

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隧道围岩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标靶。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行走小车的设置,便于在隧洞内预设的测量点位之间对测量仪进行快速的移动,通过升降机构的设置,则便于在测量点位处对测量仪的安装高度进行快速的调节,通过自适应调平机构的设置,则免去了在每个测量点位处对测量仪进行手动调平的工作,从而使测量仪在测量点位处的布设更加快速高效,从而有效的提高对隧道全洞围岩的形变监测的效率,使用效果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小车、升降机构、自适应调平机构和测量仪(20),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在行走小车上,所述测量仪(20)通过自适应调平机构安装于升降机构的顶部,所述测量仪(20)用于在预设点位获取当前时刻的隧道围岩内轮廓的点云数据,并将该点云数据发送至上位机与历史时刻的隧道围岩内轮廓的点云数据进行比对,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在预设点位对测量仪(20)的高度进行调节,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用于将测量仪(20)快速调整至水平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顶板(8),所述顶板(8)的底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第一螺杆(7),所述第一螺杆(7)的外壁均配合套接有第一螺母(6),所述第一螺母(6)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套管(5),所述套管(5)的底端均与行走小车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第一螺杆(7)的顶端穿出顶板(8)后固定连接有手轮(12),若干个所述第一螺杆(7)相互传动连接,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穿设安装在顶板(8)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杆(7)的外壁顶端处均固定套接有第一链轮(9),若干个所述第一链轮(9)共同配合连接有链条(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8)的底部可转动的安装有多个辅助链轮(11),所述辅助链轮(11)均与链条(10)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顶板(8)顶部的连接板(14),所述顶板(8)的顶部与连接板(14)的对应处贯穿设置有第一开口槽(13),所述连接板(14)的顶部通过锥孔(15)穿设有空心球座(17),所述锥孔(15)的内壁嵌设有多个滚珠(16),所述空心球座(1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吊管(22),所述吊管(22)的外壁底端固定套接有托盘(23),所述吊管(22)位于托盘(23)上方的外壁套设有配重块(24),所述空心球座(1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座(18),所述连接座(18)的顶部与吊管(22)的对应处贯穿设置有第二开口槽(19),所述测量仪(20)可拆卸的安装在连接座(18)上,所述连接座(1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圆形气泡水平仪(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24)的外壁开设有收纳槽(26),所述收纳槽(26)内通过阻尼转轴(27)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28),所述第二螺杆(28)的外壁配合套接有配重螺母(2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24)的外壁通过螺纹孔配合穿设有手拧螺栓(25),所述手拧螺栓(25)的螺纹端与吊管(22)的外壁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小车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脚轮(2),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把(3),所述套管(5)的底端均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的顶部与吊管(22)的对应处贯穿设置有通孔(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围岩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标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小车、升降机构、自适应调平机构和测量仪(20),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在行走小车上,所述测量仪(20)通过自适应调平机构安装于升降机构的顶部,所述测量仪(20)用于在预设点位获取当前时刻的隧道围岩内轮廓的点云数据,并将该点云数据发送至上位机与历史时刻的隧道围岩内轮廓的点云数据进行比对,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在预设点位对测量仪(20)的高度进行调节,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用于将测量仪(20)快速调整至水平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顶板(8),所述顶板(8)的底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第一螺杆(7),所述第一螺杆(7)的外壁均配合套接有第一螺母(6),所述第一螺母(6)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套管(5),所述套管(5)的底端均与行走小车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第一螺杆(7)的顶端穿出顶板(8)后固定连接有手轮(12),若干个所述第一螺杆(7)相互传动连接,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穿设安装在顶板(8)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杆(7)的外壁顶端处均固定套接有第一链轮(9),若干个所述第一链轮(9)共同配合连接有链条(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8)的底部可转动的安装有多个辅助链轮(11),所述辅助链轮(11)均与链条(10)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洞周围岩变形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平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顶板(8)顶部的连接板(14),所述顶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涛王朝郭光旭李新志徐洪流黄河郝俊峰刘倍利唐珲石宏泰赵世明邹旺贤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