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91959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抽油杆作业自动化领域,公开了一种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包括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及抽油杆对中总装;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包括补芯主体、联动补芯机构及液压驱动机构;抽油杆对中总装包括底座、油缸、铰接机构及夹持对中机构;联动补芯机构包括卡持补芯座、可更换卡持补芯及旋转齿盘,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油缸、油缸座、移动座及导向固定座,铰接机构包括油缸铰耳、铰耳销轴及油缸连杆,夹持对中机构包括侧方管、过渡方管、对中方管及对中夹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液压驱动下补芯,无需人工操作,拓宽适应抽油杆规格的范围;对中效果理想,提高抽油杆作业质量及效率;一体式设置有利快速定位,提高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抽油杆作业自动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


技术介绍

1、传统的抽油杆起下作业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例如,修井作业中抽油杆的起下需要工人反复搬抬吊卡和摘挂吊环,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因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2、随着石油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逐渐应用于抽油杆起下作业,部分操作实现了自动化,但是作业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方面,抽油杆吊卡缺乏补芯设计,对抽油杆规格的适应范围较窄;另一方面,在井口缺乏与抽油杆吊卡配套且简单有效的抽油杆对中装置,在抽油杆摆动幅度大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抽油杆对中,严重影响抽油杆作业的质量及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切实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

2、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所述抽油杆吊卡包括抽油杆吊卡主体,抽油杆吊卡主体设有吊卡主体内孔;该装置包括装配于吊卡主体内孔的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及装配于抽油杆卡瓦的抽油杆对中总装;所述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包括连为一体的补芯主体、联动补芯机构及液压驱动机构;所述抽油杆对中总装包括连为一体的底座、油缸、铰接机构及夹持对中机构。

3、所述补芯主体包括上连体及其下方连接的补芯腔体,上连体连接于吊卡主体内孔中,依托补芯腔体安装联动补芯机构及液压驱动机构,补芯腔体下部设为喇叭口。

4、所述联动补芯机构包括卡持补芯座、可更换卡持补芯及旋转齿盘,卡持补芯座的前侧上部设有卡槽、下部设有半喇叭口形槽,卡持补芯座的后侧设为弧形体,弧形体内部设有贯通的主轴孔,可更换卡持补芯的后部设有与卡槽吻合的卡凸,可更换卡持补芯通过其卡凸与卡持补芯座的卡槽卡接组合在一起,可更换卡持补芯的前部设有半圆筒形槽,在半圆筒形槽的顶部设为半喇叭口形弧面,卡持补芯座与可更换卡持补芯的组合体包括相互对应的左补芯组合体和右补芯组合体,左补芯组合体和右补芯组合体位于补芯腔体内部;旋转齿盘包括相互对应的左旋转齿盘和右旋转齿盘,左旋转齿盘和右旋转齿盘分别位于补芯腔体外方的两侧,左旋转齿盘的后端中心向内固定有左主轴、前端面设有左齿排,右旋转齿盘的后端中心向内固定有右主轴、前端面设有右齿排,左齿排与右齿排能够啮合,右旋转齿盘的后端下方向外固定有小轴,左主轴横穿补芯腔体上的壁孔并继续贯穿到左补芯组合体上的主轴孔及对面壁孔中,右主轴横穿补芯腔体上的壁孔并继续贯穿到右补芯组合体上的主轴孔及对面壁孔中,左主轴、右主轴分别与各自对应的主轴孔进行固定并能分别在各自对应的壁孔中旋转。

5、所述液压驱动机构位于补芯腔体外方,其包括左部的液压油缸及油缸座、右部的移动座及底部的导向固定座,液压油缸与油缸座通过销轴连接,油缸座固定于导向固定座,导向固定座固定于补芯腔体的外侧底部,导向固定座的右部向上设有左右方向的导向槽,移动座通过其底部的滑块在导向槽内往复移动,液压油缸活塞杆前端与移动座固定连接,移动座上部设有向右上方倾斜的弧形长孔,右旋转齿盘的小轴外端可在弧形长孔内移动。

6、所述导向槽为t型导向槽。

7、所述油缸座与导向固定座焊接固定,导向固定座与补芯腔体焊接固定。

8、所述液压油缸活塞杆前端与移动座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9、所述抽油杆对中总装的底座设为矩形管底座,矩形管底座的中部设有油缸固定轴、两侧设有侧方管固定轴;油缸下部通过油缸固定轴固定于矩形管底座上;铰接机构包括油缸铰耳、铰耳销轴及两个油缸连杆,油缸铰耳固定于油缸的活塞杆顶端,两个油缸连杆的顶端均铰接于油缸铰耳上的铰耳销轴;夹持对中机构包括对应的左右两组,每组均包括侧方管、过渡方管、对中方管及对中夹板,侧方管底端通过轴套安装于侧方管固定轴上,侧方管下部外侧设有用于安装油缸连杆底端的油缸连杆固定轴,侧方管的上端垂直连接过渡方管,过渡方管前端在水平面上直角连接对中方管,对中方管的前端上方和下方安装相互平行且均为<形的上对中夹板和下对中夹板,当左右两组的对中夹板对着抽油杆相向而行时可以实现两组的上对中夹板从左右方向夹住抽油杆形成上部定位点、两组的下对中夹板从左右方向夹住抽油杆形成下部定位点。

10、所述油缸固定轴、侧方管固定轴均焊接在矩形管底座上;夹持对中机构每组的侧方管、过渡方管、对中方管、对中夹板、油缸连杆固定轴及轴套通过焊接一体成型。

11、所述抽油杆对中总装、抽油杆卡瓦与井口作业设备抽油杆液压钳设为一体式结构,抽油杆卡瓦与井口的自封压盖连接,依托自封压盖建造工作台,抽油杆液压钳的安装底座与工作台通过螺栓固定。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3、1.本专利技术通过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的设置,实现在液压驱动下补芯,不需要人工操作,其结构简单,可悬挂多种规格16/19/22/25/29抽油杆,有效扩大了适应抽油杆规格的范围。

14、2.本专利技术通过抽油杆对中总装的设置,实现了机械结构简单化、对中效果理想化的目标,即使在抽油杆摆动幅度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发挥很好的对中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抽油杆作业的质量及效率。

15、3.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抽油杆对中总装、抽油杆卡瓦及抽油杆液压钳的一体式设置,使可以实现快速定位,提高安装效率。

16、4.制作成本低,有利推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所述抽油杆吊卡包括抽油杆吊卡主体,抽油杆吊卡主体设有吊卡主体内孔,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装配于吊卡主体内孔的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及装配于抽油杆卡瓦的抽油杆对中总装;所述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包括连为一体的补芯主体、联动补芯机构及液压驱动机构;所述抽油杆对中总装包括连为一体的底座、油缸、铰接机构及夹持对中机构;所述补芯主体包括上连体及其下方连接的补芯腔体,上连体连接于吊卡主体内孔中,依托补芯腔体安装联动补芯机构及液压驱动机构;所述联动补芯机构包括卡持补芯座、可更换卡持补芯及旋转齿盘;所述夹持对中机构包括对应的左右两组,每组均包括侧方管、过渡方管、对中方管及对中夹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芯腔体下部设为喇叭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补芯机构的卡持补芯座前侧上部设有卡槽、下部设有半喇叭口形槽,卡持补芯座的后侧设为弧形体,弧形体内部设有贯通的主轴孔,可更换卡持补芯的后部设有与卡槽吻合的卡凸,可更换卡持补芯通过其卡凸与卡持补芯座的卡槽卡接组合在一起,可更换卡持补芯的前部设有半圆筒形槽,在半圆筒形槽的顶部设为半喇叭口形弧面,卡持补芯座与可更换卡持补芯的组合体包括相互对应的左补芯组合体和右补芯组合体,左补芯组合体和右补芯组合体位于补芯腔体内部;旋转齿盘包括相互对应的左旋转齿盘和右旋转齿盘,左旋转齿盘和右旋转齿盘分别位于补芯腔体外方的两侧,左旋转齿盘的后端中心向内固定有左主轴、前端面设有左齿排,右旋转齿盘的后端中心向内固定有右主轴、前端面设有右齿排,左齿排与右齿排能够啮合,右旋转齿盘的后端下方向外固定有小轴,左主轴横穿补芯腔体上的壁孔并继续贯穿到左补芯组合体上的主轴孔及对面壁孔中,右主轴横穿补芯腔体上的壁孔并继续贯穿到右补芯组合体上的主轴孔及对面壁孔中,左主轴、右主轴分别与各自对应的主轴孔进行固定并能分别在各自对应的壁孔中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油杆对中总装的底座设为矩形管底座,矩形管底座的中部设有油缸固定轴、两侧设有侧方管固定轴;油缸下部通过油缸固定轴固定于矩形管底座上;铰接机构包括油缸铰耳、铰耳销轴及两个油缸连杆,油缸铰耳固定于油缸的活塞杆顶端,两个油缸连杆的顶端均铰接于油缸铰耳上的铰耳销轴;夹持对中机构的侧方管底端通过轴套安装于侧方管固定轴上,侧方管下部外侧设有用于安装油缸连杆底端的油缸连杆固定轴,侧方管的上端垂直连接过渡方管,过渡方管前端在水平面上直角连接对中方管,对中方管的前端上方和下方安装相互平行且均为<形的上对中夹板和下对中夹板,当左右两组的对中夹板对着抽油杆相向而行时可以实现两组的上对中夹板从左右方向夹住抽油杆形成上部定位点、两组的下对中夹板从左右方向夹住抽油杆形成下部定位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驱动机构位于补芯腔体外方,其包括左部的液压油缸及油缸座、右部的移动座及底部的导向固定座,液压油缸与油缸座通过销轴连接,油缸座固定于导向固定座,导向固定座固定于补芯腔体的外侧底部,导向固定座的右部向上设有左右方向的导向槽,移动座通过其底部的滑块在导向槽内往复移动,液压油缸活塞杆前端与移动座固定连接,移动座上部设有向右上方倾斜的弧形长孔,右旋转齿盘的小轴外端可在弧形长孔内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为T型导向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座与导向固定座焊接固定,导向固定座与补芯腔体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缸活塞杆前端与移动座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固定轴、侧方管固定轴均焊接在矩形管底座上;夹持对中机构每组的侧方管、过渡方管、对中方管、对中夹板、油缸连杆固定轴及轴套通过焊接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油杆对中总装、抽油杆卡瓦与井口作业设备抽油杆液压钳设为一体式结构,抽油杆卡瓦与井口的自封压盖连接,依托自封压盖建造工作台,抽油杆液压钳的安装底座与工作台通过螺栓固定。

...

【技术特征摘要】

1.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所述抽油杆吊卡包括抽油杆吊卡主体,抽油杆吊卡主体设有吊卡主体内孔,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装配于吊卡主体内孔的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及装配于抽油杆卡瓦的抽油杆对中总装;所述抽油杆吊卡补芯总装包括连为一体的补芯主体、联动补芯机构及液压驱动机构;所述抽油杆对中总装包括连为一体的底座、油缸、铰接机构及夹持对中机构;所述补芯主体包括上连体及其下方连接的补芯腔体,上连体连接于吊卡主体内孔中,依托补芯腔体安装联动补芯机构及液压驱动机构;所述联动补芯机构包括卡持补芯座、可更换卡持补芯及旋转齿盘;所述夹持对中机构包括对应的左右两组,每组均包括侧方管、过渡方管、对中方管及对中夹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芯腔体下部设为喇叭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补芯机构的卡持补芯座前侧上部设有卡槽、下部设有半喇叭口形槽,卡持补芯座的后侧设为弧形体,弧形体内部设有贯通的主轴孔,可更换卡持补芯的后部设有与卡槽吻合的卡凸,可更换卡持补芯通过其卡凸与卡持补芯座的卡槽卡接组合在一起,可更换卡持补芯的前部设有半圆筒形槽,在半圆筒形槽的顶部设为半喇叭口形弧面,卡持补芯座与可更换卡持补芯的组合体包括相互对应的左补芯组合体和右补芯组合体,左补芯组合体和右补芯组合体位于补芯腔体内部;旋转齿盘包括相互对应的左旋转齿盘和右旋转齿盘,左旋转齿盘和右旋转齿盘分别位于补芯腔体外方的两侧,左旋转齿盘的后端中心向内固定有左主轴、前端面设有左齿排,右旋转齿盘的后端中心向内固定有右主轴、前端面设有右齿排,左齿排与右齿排能够啮合,右旋转齿盘的后端下方向外固定有小轴,左主轴横穿补芯腔体上的壁孔并继续贯穿到左补芯组合体上的主轴孔及对面壁孔中,右主轴横穿补芯腔体上的壁孔并继续贯穿到右补芯组合体上的主轴孔及对面壁孔中,左主轴、右主轴分别与各自对应的主轴孔进行固定并能分别在各自对应的壁孔中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吊卡及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油杆对中总装的底座设为矩形管底座,矩形管底座的中部设有油缸固定轴、两侧设有侧方管固定轴;油缸下部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端光范晓贤崔仁学孟健李庆鑫罗潇丁泳刘宇豪尹兴盛袁德章
申请(专利权)人: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