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测温,具体涉及一种测温探针与充电座。
技术介绍
1、烹饪和食品加工行业中,测温探针扮演着确保食物烹饪至恰到好处的关键角色,其准确性和便捷性对于食物的口感和安全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尽管市场上现有的测温探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行业的基本需求,但在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了这些产品存在的一系列局限性和不足,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提升测温探针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2、首先,从结构上看,为了满足测温探针插入食物的便利性,尤其是针对烤肉等应用场景,探针普遍采用细长针状的设计。这种设计虽然确保了探针能够轻松插入食物内部,但细长形态和较小的横截面积却限制了在其上直接集成标准充电接口(如usb接口)的可能性。目前,市面上的测温探针多采用间接的充电方式,即将充电部件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设置在探针的不同位置,如正极位于探针的底部,而负极则设置在钢制外壳的侧壁上。但,这不仅增加了充电的复杂性,要求用户必须使用特定的充电座进行充电,而且增加了操作难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其次,从使用安全性角度来看,将测温探针的负极设置在钢制外壳的侧壁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如烤肉、烤面包等,测温探针的钢制外壳和负极都会与食物直接接触。这不仅可能导致负极被食物中的杂质污染,从而影响测温探针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而且当食物中存在腐蚀性物质时,还可能对负极造成腐蚀,进而影响测温探针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这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可能对用户的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可能导致测温探针因负极受损而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此外,间接充电的设计也限制了测温探针的充电效率和使用灵活性。由于需要特定的充电座进行充电,用户在充电过程中可能受到空间和设备的限制,尤其是在忙碌的厨房环境中,这种限制可能进一步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充电座的损坏或丢失也可能导致测温探针无法充电,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而提供一种测温探针及充电座。
2、为满足本技术的各个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适应本技术的目的之一而提供一种测温探针,包括外壳与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单端充电组件,所述单端充电组件包括相电连接的电池与第一充电正负极,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其中一端上,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包括第一极与第二极,所述第一极套设于所述第二极外且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之间绝缘设置,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设有开口,以通过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为所述电池充电。
4、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第一控制单元以及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天线结构一端通过充电线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天线结构的另一端显露于所述外壳外,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经所述天线结构对外发射信号。
5、具体的,所述第一极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极呈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极内设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极插置于所述第一极中,且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极相绝缘设置。
6、具体的,所述第一极内设有绝缘套,所述第二极插置于所述绝缘套中,以通过所述绝缘套分隔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
7、具体的,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之间还设有第一充电电路,所述电池、所述第一极及所述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电连接,以形成通过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为所述电池充电的回路。
8、具体的,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狭长空间,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分设于所述狭长空间的两端。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为负极,所述第二极为正极。
10、适应本技术的目的之一而提供一种充电座,用于为前一目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测温探针充电,包括第二充电电路以及第二充电正负极,所述第二充电电路用于与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正负极包括第三极与第四极,所述第三极与所述第四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三极还用于与所述测温探针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四极还用于与所述测温探针的第二极电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极包括接触片,所述接触片中设有缺口,以在所述接触片上形成位置相对的两个第一接触弹片,所述第四极包括第二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于所述缺口中,且所述第一接触弹片与所述第二接触弹片之间相互绝缘设置,所述第一接触弹片用于与所述第一极弹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用于与所述第二极弹性接触。
12、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座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通信单元与显示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通信单元与所述显示单元电连接,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测温探针发出的电量信号,所述电量信号用于表征所述探针的电量信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显示单元显示所述电量信息。
13、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座还包括安装盒,所述安装盒中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所述测温探针,所述第二充电正负极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其中一端。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盒内还设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一对夹紧臂,所述一对夹紧臂分设于所述容置槽的两侧壁上,所述一对夹紧臂用于抱持所述测温探针。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盒设有多个容置槽,对应所述多个容置槽设置多个第二充电正负极,所述多个容置槽并列设置。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
17、首先,本技术的测温探针通过在外壳的一端设置单端充电组件,用户无需寻找特定的充电接口或插入方向,使得充电过程变得直观易懂,用户只需将充电设备的充电头对准外壳上的第一充电正负极即可。传统的测温探针可能需要用户将探针插入特定的充电座中,分别接入测温探针的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正极与负极。相比之下,本技术的单端充电组件大大减少了充电所需的步骤和设备,提高了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充电操作的简化,用户可以更快地完成充电过程,从而节省宝贵的时间。在繁忙的厨房环境中,这种节省时间的特性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18、其次,通过将第一充电正负极设置于外壳的一端,这些关键部件能够避免与烹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腐蚀性物质直接接触。这样可以减少因腐蚀导致的损坏,从而显著延长测温探针的使用寿命。腐蚀不仅可能导致硬件损坏,还可能影响测温探针的性能。由于避免了腐蚀,测温探针能够保持其测量精度和准确性,确保食物烹饪到适宜的程度。
19、另外,充电座的第二充电正负极(包括第三极和第四极)与测温探针的第一充电正负极(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相匹配,确保了充电的专用性和匹配性,保证了充电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了因不匹配导致的充电效率低下或充电故障的风险。由于充电座专为测温探针设计,用户无需担心寻找合适的充电器或充电线,只需将测温探针的第一充电正负极与充电座的第二充电正负极对应连接即可进行充电,极大地简化了充电过程,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与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单端充电组件,所述单端充电组件包括相电连接的电池与第一充电正负极,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其中一端上,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包括第一极与第二极,所述第一极套设于所述第二极外且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之间绝缘设置,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设有开口,以通过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为所述电池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第一控制单元以及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天线结构一端通过充电线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天线结构的另一端显露于所述外壳外,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经所述天线结构对外发射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极呈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极插置于所述第一极中,且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极相绝缘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内设有绝缘套,所述第二极插置于所述绝缘套中,以通过所述绝缘套分隔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狭长空间,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分设于所述狭长空间的两端。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为负极,所述第二极为正极。
8.一种充电座,用于为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测温探针充电,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充电电路以及第二充电正负极,所述第二充电电路用于与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正负极包括第三极与第四极,所述第三极与所述第四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三极还用于与所述测温探针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四极还用于与所述测温探针的第二极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极包括接触片,所述接触片中设有缺口,以在所述接触片上形成位置相对的两个第一接触弹片,所述第四极包括第二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于所述缺口中,且所述第一接触弹片与所述第二接触弹片之间相互绝缘设置,所述第一接触弹片用于与所述第一极弹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用于与所述第二极弹性接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通信单元与显示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通信单元与所述显示单元电连接,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测温探针发出的电量信号,所述电量信号用于表征所述探针的电量信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显示单元显示所述电量信息。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还包括安装盒,所述安装盒中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所述测温探针,所述第二充电正负极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其中一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内还设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一对夹紧臂,所述一对夹紧臂分设于所述容置槽的两侧壁上,所述一对夹紧臂用于抱持所述测温探针。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设有多个容置槽,对应所述多个容置槽设置多个第二充电正负极,所述多个容置槽并列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与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单端充电组件,所述单端充电组件包括相电连接的电池与第一充电正负极,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其中一端上,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包括第一极与第二极,所述第一极套设于所述第二极外且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之间绝缘设置,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设有开口,以通过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为所述电池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第一控制单元以及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天线结构一端通过充电线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天线结构的另一端显露于所述外壳外,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经所述天线结构对外发射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极呈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极插置于所述第一极中,且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极相绝缘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内设有绝缘套,所述第二极插置于所述绝缘套中,以通过所述绝缘套分隔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之间还设有第一充电电路,所述电池、所述第一极及所述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电连接,以形成通过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为所述电池充电的回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狭长空间,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充电正负极分设于所述狭长空间的两端。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测温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为负极,所述第二极为正极。
8.一种充电座,用于为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毅轩,吴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智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