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辐射单元和基站天线制造技术_技高网

辐射单元和基站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91347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18:56
本申请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辐射单元和基站天线。其中辐射单元包括辐射部件、馈电巴伦和馈电芯,所述辐射部件支撑于所述馈电巴伦上并与所述馈电巴伦电连接,所述馈电巴伦具有第一馈电孔;所述馈电芯穿设在所述第一馈电孔内,且所述馈电芯的一端与所述馈电巴伦电连接,另一端从所述第一馈电孔内穿出并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移相器内的带线电路电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的弯折方向和弯折角度,即可调整正极馈电芯和负极馈电芯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宽度的腔体的连接,且通过调整第一连接部的弯折方向和弯折角度,可以使减小第一连接部与腔体内带线的夹角,降低电连接的难度,提高连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天线,尤其涉及一种辐射单元和基站天线


技术介绍

1、绿色、环保是基站天线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无线缆馈电技术,通过设置带状线代替同轴线,减少损耗,提升辐射效率成为了行业的主流方案。其中一个技术途径是辐射单元的馈芯与腔体内的带线电连接,该方案在实施中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

2、业界的高频(1710-2170mhz或1710-2690mhz)双极化辐射单元,常规的技术为使用馈电芯耦合馈电。正极化馈电芯与负极化馈电芯设置于一对馈电孔之中,馈电孔的中心距为8-15mm。移相器为双腔体设计,每个子腔体为一个极化单元馈电。

3、首先,腔体为立式腔体设计的时候,即腔体内带线所在平面与反射板垂直,移相器正负极化的输出端口的间距往往超过15mm,辐射单元的两个馈电芯的间距和移相器的端口间距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其次,馈电芯一般设计为片状的钣金件,通过冲压成型,馈电芯的末端与带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馈电芯与腔体内带线的电连接不易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辐射单元和基站天线。

2、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辐射单元,包括辐射部件、馈电巴伦和馈电芯,所述辐射部件支撑于所述馈电巴伦上并与所述馈电巴伦电连接,所述馈电巴伦具有第一馈电孔;所述馈电芯穿设在所述第一馈电孔内,且所述馈电芯的一端与所述馈电巴伦电连接,另一端从所述第一馈电孔内穿出并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移相器内的带线电路电连接。</p>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馈电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馈电段、第二馈电段、第三馈电段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馈电段和所述第三馈电段分别与所述第二馈电段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三馈电段远离所述第二馈电段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四馈电段和第五馈电段,所述第四馈电段相对所述第三馈电段弯折,所述第五馈电段相对所述第四馈电段弯折。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馈电段所在平面与所述第四馈电段所在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馈电巴伦包括第一外筒和第二外筒,所述第一外筒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一馈电孔,所述第二外筒的内部形成第二馈电孔;所述第一外筒和所述第二外筒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一外筒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将所述第一馈电孔和所述第二馈电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连通槽穿入到所述第二馈电孔内。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槽沿所述第一外筒的轴向设置,且从所述第一外筒的一端延伸到所述第一外筒的另一端。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筒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筒的远离所述辐射部件的一端的侧壁上。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辐射部件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偶极子和第二偶极子,所述第一偶极子包括两个第一辐射臂,所述第二偶极子包括两个第二辐射臂;所述馈电巴伦包括两个第一馈电巴伦和两个第二馈电巴伦,两个所述第一馈电巴伦分别与所述第一辐射臂对应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馈电巴伦分别与两个第二辐射臂对应连接;

9、所述馈电芯的数量为两根,分别为第一馈电芯和第二馈电芯,所述第一馈电芯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馈电巴伦对应馈电连接,所述第一馈电芯的另一端穿设在另一个所述第一馈电巴伦的所述第一馈电孔和所述第二馈电孔内;所述第二馈电芯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二馈电巴伦对应馈电连接,所述第二馈电芯的另一端穿设在另一个所述第二馈电巴伦的所述第一馈电孔和所述第二馈电孔内。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馈电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腰圆形中一种;和/或,所述第二馈电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腰圆形中一种。

11、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天线,包括反射板、移相器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所述辐射单元和所述移相器分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两侧;所述移相器包括腔体和设于所述腔体内的带线电路,所述带线电路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腔体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通孔处伸入到所述腔体内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为片状,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形状为片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且贴合设置。

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辐射单元,在馈电芯的一端进行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馈电孔的外部,因此,在辐射部件的结构和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的弯折方向和弯折角度,即可调整正极馈电芯和负极馈电芯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宽度的腔体的连接,且通过调整第一连接部的弯折方向和弯折角度,可以使减小第一连接部与腔体内带线的夹角,降低电连接的难度,提高连接质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辐射部件(1)、馈电巴伦(1314)和馈电芯(3),所述辐射部件(1)支撑于所述馈电巴伦(1314)上并与所述馈电巴伦(1314)电连接,所述馈电巴伦(1314)具有第一馈电孔(131);所述馈电芯(3)穿设在所述第一馈电孔(131)内,且所述馈电芯(3)的一端与所述馈电巴伦(1314)电连接,另一端从所述第一馈电孔(131)内穿出并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36),所述第一连接部(36)用于与移相器内的带线电路(20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芯(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馈电段(31)、第二馈电段(32)、第三馈电段(33)和第一连接部(36),所述第一馈电段(31)和所述第三馈电段(33)分别与所述第二馈电段(3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6)设于所述第三馈电段(33)远离所述第二馈电段(32)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6)包括第四馈电段(34)和第五馈电段(35),所述第四馈电段(34)相对所述第三馈电段(33)弯折,所述第五馈电段(35)相对所述第四馈电段(34)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馈电段(35)所在平面与所述第四馈电段(34)所在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巴伦(1314)包括第一外筒(13)和第二外筒(14),所述第一外筒(13)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一馈电孔(131),所述第二外筒(14)的内部形成第二馈电孔(141);所述第一外筒(13)和所述第二外筒(14)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一外筒(13)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槽(132),所述连通槽(132)将所述第一馈电孔(131)和所述第二馈电孔(141)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36)从所述连通槽(132)穿入到所述第二馈电孔(14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132)沿所述第一外筒(13)的轴向设置,且从所述第一外筒(13)的一端延伸到所述第一外筒(13)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筒(14)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筒(13)的远离所述辐射部件(1)的一端的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部件(1)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偶极子(1a)和第二偶极子(1b),所述第一偶极子(1a)包括两个第一辐射臂(11),所述第二偶极子(1b)包括两个第二辐射臂(12);所述馈电巴伦(1314)包括两个第一馈电巴伦(1314a)和两个第二馈电巴伦(1314b),两个所述第一馈电巴伦(1314a)分别与所述第一辐射臂(11)对应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馈电巴伦(1314b)分别与两个第二辐射臂(12)对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孔(13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腰圆形中一种;和/或,所述第二馈电孔(14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腰圆形中一种。

9.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板、移相器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所述辐射单元和所述移相器分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两侧;所述移相器包括腔体(2)和设于所述腔体(2)内的带线电路(201),所述带线电路(201)具有第二连接部(2011),所述腔体(2)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11)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205),所述第一连接部(36)从所述通孔(205)处伸入到所述腔体(2)内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11)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6)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11)连接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11)平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6)的形状为片状,所述第二连接部(2011)的形状为片状,所述第一连接部(36)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11)平行且贴合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辐射部件(1)、馈电巴伦(1314)和馈电芯(3),所述辐射部件(1)支撑于所述馈电巴伦(1314)上并与所述馈电巴伦(1314)电连接,所述馈电巴伦(1314)具有第一馈电孔(131);所述馈电芯(3)穿设在所述第一馈电孔(131)内,且所述馈电芯(3)的一端与所述馈电巴伦(1314)电连接,另一端从所述第一馈电孔(131)内穿出并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36),所述第一连接部(36)用于与移相器内的带线电路(20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芯(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馈电段(31)、第二馈电段(32)、第三馈电段(33)和第一连接部(36),所述第一馈电段(31)和所述第三馈电段(33)分别与所述第二馈电段(3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6)设于所述第三馈电段(33)远离所述第二馈电段(32)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6)包括第四馈电段(34)和第五馈电段(35),所述第四馈电段(34)相对所述第三馈电段(33)弯折,所述第五馈电段(35)相对所述第四馈电段(34)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馈电段(35)所在平面与所述第四馈电段(34)所在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巴伦(1314)包括第一外筒(13)和第二外筒(14),所述第一外筒(13)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一馈电孔(131),所述第二外筒(14)的内部形成第二馈电孔(141);所述第一外筒(13)和所述第二外筒(14)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一外筒(13)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槽(132),所述连通槽(132)将所述第一馈电孔(131)和所述第二馈电孔(141)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36)从所述连通槽(132)穿入到所述第二馈电孔(14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振宇刘正贵梁超许拓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