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隧道工程,具体涉及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1、公路隧道,尤其是特长隧道,往往需要设置若干竖井以便于对隧道内部进行通风排烟,因此,竖井的合理设置以及竖井本身的防排水系统就尤为关键,是影响特长公路隧道日常运行以及安全的重要环节。在行业中一般全长500米以下为短隧道、全长500米以上1000米以下(含1000米)为中隧道、全长1000米以上3000米以下(含3000米)为长隧道、全长3000米以上为特长隧道。
2、目前,我国隧道主体结构传统防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盲沟、中心水沟、防水板、止水条等,竖井等附属结构多采用集水仓、集水井集中抽排的方式。现有的排水方式不容易及时将水排出,且竖井中空气不流通,导致竖井内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内,竖井内部的各种管路、线缆以及其他隧道运维设备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极大地影响了其使用寿命,增加了隧道安全风险,无法很好地满足隧道日常运行的要求。
3、综上所述,急需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以解决或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旨在解决现有隧道竖井中通风和排水不良造成的竖井内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2、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包括竖井、送风联络道和排风联络道,竖井设于隧道一侧,竖井沿竖直方向分隔出左右布置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送风联络道的一端用于与
3、进一步地,第二排水管靠近排水沟的一侧设有排水支管,第二排水管通过排水支管与排水沟连通,排水支管与第二排水管对接的一端高于排水支管与排水沟对接的一端。
4、进一步地,排风联络道中部连通有一个排风支联络道,排风支联络道的一端与排风联络道中部连通,排风支联络道的另一端从隧道上方跨过并与相邻另一隧道连通,排风支联络道的两侧设有能够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三排水管,第三排水管中部的标高高于第三排水管两端的标高,第三排水管靠近排风联络道的一端与第二排水管连通,第三排水管远离排风联络道的一端与另一隧道的中央水沟连通。
5、进一步地,竖井外侧沿竖井轴向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四排水管,第四排水管设置多个,多个第四排水管沿竖井周向布置,多个第四排水管的底部均与排水沟连通。
6、进一步地,竖井外侧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一环向盲沟,第一环向盲沟与多个第四排水管相交且连通。
7、进一步地,第一环向盲沟布置多个,且多个第一环向盲沟沿竖井周向布置。
8、进一步地,送风联络道外侧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二环向盲沟,第二环向盲沟与第一排水管相交且连通;排风联络道外侧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三环向盲沟,第三环向盲沟与第二排水管相交且连通。
9、进一步地,第二环向盲沟布置多个,且多个第二环向盲沟沿送风联络道轴向布置,第三环向盲沟布置多个,且多个第三环向盲沟沿排风联络道轴向布置。
10、进一步地,排水沟远离竖井的一端具有沉沙槽和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与沉沙槽连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隧道中的中央水沟连通,且连接管与沉沙槽连通处高于沉沙槽的底部。
11、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首先竖井的第一通道与送风联络道和隧道顶部连通,使隧道外空气进入到隧道中,第二通道与排风联络道和隧道侧部连通,使隧道内空气排出,一出一进使空气形成对流,增加隧道内、竖井、送风联络道和排风联络道中空气的流动性,使隧道内以及竖井、送风联络道和排风联络道内保持干燥,其次送风联络道外侧的地下水通过渗透进入第一排水管,排风联络道外侧的地下水通过渗透进入第二排水管,第一排水管中渗入的水和第二排水管中渗入的水通过第二排水管排入隧道中央水沟中进行排出,尽可能地减少地下水渗入到送风联络道和排风联络道中。通过增加通风,减少地下水渗透尽可能地降低隧道中、竖井中、送风联络道中和排风联络道中的空气湿度,使位于隧道中、竖井中、送风联络道中和排风联络道中的各种管路、线缆以及其他隧道运维设备处于相对干燥的工作环境中,减少管路、线缆以及其他隧道运维设备的故障率,降低隧道内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12、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竖井(1)、送风联络道(2)和排风联络道(3),所述竖井(1)设于隧道(15)一侧,所述竖井(1)沿竖直方向分隔出左右布置的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所述送风联络道(2)的一端用于与隧道(15)的顶部连通,所述送风联络道(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11)连通,所述排风联络道(3)用于与所述隧道(15)的侧部连通,所述排风联络道(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管(5)靠近排水沟(6)的一侧设有排水支管(51),第二排水管(5)通过排水支管(51)与所述排水沟(6)连通,所述排水支管(51)与所述第二排水管(5)对接的一端高于排水支管(51)与所述排水沟(6)对接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联络道(3)中部连通有一个排风支联络道(31),所述排风支联络道(31)的一端与所述排风联络道(3)中部连通,所述排风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外侧沿竖井(1)轴向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四排水管(8),所述第四排水管(8)设置多个,多个第四排水管(8)沿竖井(1)周向布置,多个第四排水管(8)的底部均与所述排水沟(6)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外侧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一环向盲沟(9),所述第一环向盲沟(9)与多个所述第四排水管(8)相交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向盲沟(9)布置多个,且多个第一环向盲沟(9)沿所述竖井(1)周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联络道(2)外侧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二环向盲沟(13),所述第二环向盲沟(13)与所述第一排水管(4)相交且连通;所述排风联络道(3)外侧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三环向盲沟(14),所述第三环向盲沟(14)与所述第二排水管(5)相交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向盲沟(13)布置多个,且多个第二环向盲沟(13)沿送风联络道(2)轴向布置,所述第三环向盲沟(14)布置多个,且多个第三环向盲沟(14)沿所述排风联络道(3)轴向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6)远离所述竖井(1)的一端具有沉沙槽(61)和连接管(62),所述连接管(62)的一端与所述沉沙槽(61)连通,所述连接管(62)的另一端与隧道(15)中的中央水沟(16)连通,且所述连接管(62)与所述沉沙槽(61)连通处高于所述沉沙槽(61)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竖井(1)、送风联络道(2)和排风联络道(3),所述竖井(1)设于隧道(15)一侧,所述竖井(1)沿竖直方向分隔出左右布置的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所述送风联络道(2)的一端用于与隧道(15)的顶部连通,所述送风联络道(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11)连通,所述排风联络道(3)用于与所述隧道(15)的侧部连通,所述排风联络道(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管(5)靠近排水沟(6)的一侧设有排水支管(51),第二排水管(5)通过排水支管(51)与所述排水沟(6)连通,所述排水支管(51)与所述第二排水管(5)对接的一端高于排水支管(51)与所述排水沟(6)对接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联络道(3)中部连通有一个排风支联络道(31),所述排风支联络道(31)的一端与所述排风联络道(3)中部连通,所述排风支联络道(31)的另一端从隧道(15)上方跨过并与相邻另一隧道(15)连通,所述排风支联络道(31)的两侧设有能够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三排水管(7),所述第三排水管(7)中部的标高高于所述第三排水管(7)两端的标高,所述第三排水管(7)靠近所述排风联络道(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水管(5)连通,所述第三排水管(7)远离所述排风联络道(3)的一端与另一隧道(15)的中央水沟(16)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及联络风道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外侧沿竖井(1)轴向设有能使外部水体渗入的第四排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峰,肖剑,颜勇,翟震,薛江,易路,李子玉,胡楚维,刘羿辰,张鑫,王苏平,董海斌,南海龙,梁东,秦颖雾,徐志飞,孔令桥,李建,陈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