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属于重力储能。
技术介绍
1、目前相对其他储能技术,重力块储能技术起步较晚,属于发展前期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尚无商业化应用案例。
2、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33%,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除了发展旅游业,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但是整体利用率低,创造的经济价值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本专利技术利用地下洞穴做重力储能系统的下部堆场,充分利用山体的地下空间,采用底部水平运输机采用隐蔽工程,不破坏山体自然环境,不影响山体视觉景观,又创造经济价值。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包括山体和电源,所述山体顶部开设有平台,平台上设置有顶部堆场,山体内部开设有竖井和洞穴,竖井底部开口和洞穴入口联通,竖井顶部开口上方设置有提升装置,顶部堆场上设置有顶部水平运输机和重力块,重力块沿着顶部水平运输机上水平移动,重力块与提升装置接触式连接,洞穴内设置有底部水平运输机、控制室和储能设备,电源分别与提升装置、顶部水平运输机、底部水平运输机、控制室、储能设备连接。
3、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桁架框、电动发电一体机、卷扬机和轿厢,电动发电一体机与桁架框连接,卷扬机的转轴与电动发电一体机
4、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竖井内设置有供电轨道,轿厢上设置有电机、集电装置、电池和电子元件组,供电轨道与电源连接,电机与集电装置连接,电机与电池连接,电池与电子元件组连接,电子元件组与电机连接,集电装置与供电轨道滑动连接,控制室与电子元件组连接;集电装置收集电量储存于电池,电池为电子元件组供电。
5、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轿厢内设置有隔板,电机、集电装置、电池和电子元件组均置于隔板与轿厢底部之间的腔室内,轿厢一侧设置有活动门,电子元件组与活动门连接。
6、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隔板上设置有a运输机,活动门的内侧设置有b运输机,电池分别与a运输机、b运输机连接,电子元件组分别与a运输机、b运输机连接。
7、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轿厢的内壁设置有顶升装置,活动门与顶升装置对称布置,电子元件组与顶升装置连接,活动门的内侧设置有b运输机,电池与b运输机连接,电子元件组与b运输机连接,活动门打开后b运输机呈水平状态,水平状态的b运输机上表面低于隔板上表面;重力块需要离开轿厢时,顶升装置b将重力块进行水平推动,直至推送至b运输机上。
8、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活动门与轿厢通过液压装置连接。
9、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竖井设置有多座,提升装置、顶部水平运输机、底部水平运输机均设置有多组,竖井、提升装置、顶部水平运输机、底部水平运输机对应布置;多组提升装置、顶部水平运输机、底部水平运输机和多座竖井相配合,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可根据容量大小选择不同数量的设备。
10、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山体内部还开设有人员电梯井,人员电梯井的一侧设置有楼梯,洞穴内开设有隧道通出口,隧道通出口至少设置两个,两个隧道通出口相对布置,相对布置的两个隧道通出口形成的通道与底部水平运输机平行布置。
11、前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所述洞穴内还设置有值班室、工作间、维修间、配电间,电源分别与值班室、工作间、维修间、配电间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13、1、本专利技术利用地下洞穴做重力储能系统的下部堆场,充分利用山体的地下空间;
14、2、本专利技术在山顶设置顶部堆场,在地下洞穴设置底部水平运输机,形成重力块的势能差,比人工搭建的高度差,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15、3、本专利技术的底部水平运输机采用隐蔽工程,不破坏山体自然环境,不影响山体视觉景观,又创造经济价值;
16、4、本专利技术在竖井内设置轿厢,不必搭建框架结构,节省土建成本;
17、5、本专利技术在轿厢上设置有电机、集电装置、电池和电子元件组,集电装置收集电量储存于电池,电池分别为电子元件组、a运输机、b运输机供电,实现了轿厢的开合,实现了重力块的自动离开或进入轿厢,节约了大型吊装设备的使用,就能实现重力块的移动;
18、6、本专利技术的多组提升装置、顶部水平运输机、底部水平运输机和多座竖井相配合,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可根据容量大小选择不同数量的设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包括山体和电源(1),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顶部开设有平台,平台上设置有顶部堆场(2),山体内部开设有竖井(3)和洞穴(4),竖井(3)底部开口和洞穴(4)入口联通,竖井(3)顶部开口上方设置有提升装置(5),顶部堆场(2)上设置有顶部水平运输机(6)和重力块(7),重力块(7)沿着顶部水平运输机(6)上水平移动,重力块(7)与提升装置(5)接触式连接,洞穴(4)内设置有底部水平运输机(8)、控制室(9)和储能设备(10),电源(1)分别与提升装置(5)、顶部水平运输机(6)、底部水平运输机(8)、控制室(9)、储能设备(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5)包括桁架框(11)、电动发电一体机(12)、卷扬机(13)和轿厢(14),电动发电一体机(12)与桁架框(11)连接,卷扬机(13)的转轴与电动发电一体机(12)连接,轿厢(14)通过钢缆(15)与卷扬机(13)的卷筒连接,电动发电一体机(12)连接于电源(1),电动发电一体机(12)上连接有电网(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4)内设置有隔板(21),电机(17)、集电装置(18)、电池(19)和电子元件组(20)均置于隔板(21)与轿厢(14)底部之间的腔室内,轿厢(14)一侧设置有活动门(22),电子元件组(20)与活动门(2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1)上设置有A运输机(23),活动门(22)的内侧设置有B运输机(24),电池(19)分别与A运输机(23)、B运输机(24)连接,电子元件组(20)分别与A运输机(23)、B运输机(2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4)的内壁设置有顶升装置(25),活动门(22)与顶升装置(25)对称布置,电子元件组(20)与顶升装置(25)连接,活动门(22)的内侧设置有B运输机(24),电池(19)与B运输机(24)连接,电子元件组(20)与B运输机(24)连接,活动门(22)打开后B运输机(24)呈水平状态,水平状态的B运输机(24)上表面低于隔板(21)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门(22)与轿厢(14)通过液压装置(26)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3)设置有多座,提升装置(5)、顶部水平运输机(6)、底部水平运输机(8)均设置有多组,竖井(3)、提升装置(5)、顶部水平运输机(6)、底部水平运输机(8)对应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内部还开设有人员电梯井(27),人员电梯井(27)的一侧设置有楼梯(28),洞穴(4)内开设有隧道通出口(29),隧道通出口(29)至少设置两个,两个隧道通出口(29)相对布置,相对布置的两个隧道通出口(29)形成的通道与底部水平运输机(8)平行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洞穴(4)内还设置有值班室(30)、工作间(31)、维修间(32)、配电间(33),电源(1)分别与值班室(30)、工作间(31)、维修间(32)、配电间(3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包括山体和电源(1),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顶部开设有平台,平台上设置有顶部堆场(2),山体内部开设有竖井(3)和洞穴(4),竖井(3)底部开口和洞穴(4)入口联通,竖井(3)顶部开口上方设置有提升装置(5),顶部堆场(2)上设置有顶部水平运输机(6)和重力块(7),重力块(7)沿着顶部水平运输机(6)上水平移动,重力块(7)与提升装置(5)接触式连接,洞穴(4)内设置有底部水平运输机(8)、控制室(9)和储能设备(10),电源(1)分别与提升装置(5)、顶部水平运输机(6)、底部水平运输机(8)、控制室(9)、储能设备(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5)包括桁架框(11)、电动发电一体机(12)、卷扬机(13)和轿厢(14),电动发电一体机(12)与桁架框(11)连接,卷扬机(13)的转轴与电动发电一体机(12)连接,轿厢(14)通过钢缆(15)与卷扬机(13)的卷筒连接,电动发电一体机(12)连接于电源(1),电动发电一体机(12)上连接有电网(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3)内设置有供电轨道,轿厢(14)上设置有电机(17)、集电装置(18)、电池(19)和电子元件组(20),供电轨道与电源(1)连接,电机(17)与集电装置(18)连接,电机(17)与电池(19)连接,电池(19)与电子元件组(20)连接,电子元件组(20)与电机(17)连接,集电装置(18)与供电轨道滑动连接,控制室(9)与电子元件组(2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洞穴式垂直升降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4)内设置有隔板(21),电机(17)、集电装置(18)、电池(19)和电子元件组(20)均置于隔板(21)与轿厢(14)底部之间的腔室内,轿厢(14)一侧设置有活动门(22),电子元件组(20)与活动门(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荣,张涛,闫艳蕾,程小营,胡立恺,杨晓巳,张艳顺,袁龙,潘芸,毕仕娅,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