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带拉紧器、特别是用于安全带系统的带拉紧器的带有圆柱齿轮传动装置的模块系统以及一种由这种模块系统制成的带拉紧器。
技术介绍
1、带拉紧器用于在车辆乘员向前移动和必要时使用限力装置开始之前在约束情况下减少消极地作用于约束车辆乘员的某些影响。例如,这些影响包括所谓的卷膜效应和带松弛。卷膜效应是指带织带松动地卷绕在带卷轴上。在带松弛的情况下,带织带只是松动地贴靠在车辆乘员上。带拉紧器在极短的时间内减少带松弛和卷膜效应,其方式是该带拉紧器例如将带织带卷绕到带卷收器的带卷轴上并且从而收紧带织带。车辆乘员因此可以提早参与车辆减速。此外,对于随后使用限力装置的条件也得到改善。
2、已经已知如下的带拉紧器,在这些带拉紧器中在触发情况下点燃烟火组件,该烟火组件驱动卷收机构。这种带拉紧器只能触发唯一一次并且针对完全拉紧的载荷情况、也就是说针对应尽快并且以大的力固定车辆乘员的情况设计。
3、已知的还有借助电动机驱动的带拉紧器,特别是所谓的可逆式带拉紧器。在这方面,“可逆”是指带卷轴能被在两个方向上驱动,以便一方面可以拉紧带织带并且另一方面也使拉紧重新反向进行。为了拉紧,电动机必须在高的转速下提供高的扭矩,以便能以足够的力和速度拉紧带。在带拉紧器中使用电动机作为驱动装置时的优点特别是在于能多次操作带拉紧器的可能性。
4、然而,这种借助电动机驱动的带拉紧器通常是针对完全拉紧载荷情况优化和设计的。
5、例如,电动机由使用带拉紧器的车辆的12v车载电网驱动,其最大供电电流在20至40a的范围
6、然而,这种针对完全拉紧而设计的带拉紧器不能毫无问题地用于不同的替代或附加的应用场景或者按简单的方式为此适配。然而,为了能实现安全带系统的其他功能,例如借助带织带产生的警告功能或重定位车辆乘员,这是不希望的。然而,这些不同的应用通常需要不同的传动比,这些传动比必须经由自己的传动装置和壳体开发来耗费地创建和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能实现制造带拉紧器的可能性,所述带拉紧器能珍惜资源地并且简单地适配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2、所述任务通过一种用于带拉紧器的带有圆柱齿轮传动装置的模块系统来解决,其中,所述圆柱齿轮传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机齿轮和至少一个第一阶梯齿轮和第二阶梯齿轮,所述电机齿轮与第一阶梯齿轮形成第一传动级并且所述第一阶梯齿轮与第二阶梯齿轮形成第二传动级。所述模块系统包括多个由第一阶梯齿轮和第二阶梯齿轮组成的阶梯齿轮对。所述模块系统还包括相同构成的壳体,在这些壳体中分别能装入一个带有其中一个阶梯齿轮对的圆柱齿轮传动装置。每个第一阶梯齿轮和每个第二阶梯齿轮为了接纳轴而具有一个轴向穿过各自阶梯齿轮的开口,其中,每个轴配设有壳体的一个轴承部位。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第一阶梯齿轮的齿数和第二阶梯齿轮的齿数与其他阶梯齿轮对的齿数不同,但在第一阶梯齿轮的轴和第二阶梯齿轮的轴之间的距离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是相同的。
3、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是,带拉紧器是以模块系统制造的,各自带拉紧器的壳体总是相同的。
4、换句话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模块系统能通过使用尽可能多的相同部件、即模块系统的相同部件实现高度标准化。按这种方式,在借助模块系统制造的带拉紧器的生产中的复杂性降低,而同时制造过程中的灵活性可得到提高。按这种方式可以符合需求地响应客户愿望。此外,可以简化部件以及不同类型的带拉紧器的仓储,从而降低带拉紧器的总制造成本。
5、在已知的带拉紧器中,如果应实现不同的传动比,就必须对大量的带拉紧器部件进行适配,以实现附加或替代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必须适配所有参与的齿轮、其轴承部位、壳体的和可能的盖的形状以及电机或者说电动机的类型和定位。
6、而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模块系统中,只需对第一阶梯齿轮和第二阶梯齿轮进行适配,只须对在第二传动级中使用的各自阶梯齿轮的齿部进行适配。
7、换句话说,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经由第二传动级的传动比来适配带拉紧器的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而在所有其他传动级中的另外的中间传动比特别是保持不变。
8、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与各自阶梯齿轮对的第一阶梯齿轮相配的轴和与各自阶梯齿轮对的第二阶梯齿轮相配的轴之间的距离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是相同的并且因此也称为“恒定的轴距”。
9、换句话说,根据本专利技术确保恒定的轴距,与相应选择的阶梯齿轮对无关,以便统一带拉紧器的周围构件的设计。
10、“恒定的轴距”可经由如下的公式(1)限定:
11、
12、其中,a表示第二传动级的轴距,z1表示第一阶梯齿轮的齿数,z2表示第二阶梯齿轮的齿数,mn表示法向模数,β表示螺旋角并且x1至xn表示其他齿部参数、如齿廓变位系数。
13、换句话说,按照本专利技术特别是规定,轴距对于模块系统的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通过如下方式是恒定的,即,对于模块系统的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都满足上述公式(1)。
14、相应地,在公式(1)中的所有其他参数,如法向模数、螺旋角和齿廓变位系数,在不同的阶梯齿轮对之间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只有第一阶梯齿轮和第二阶梯齿轮的齿数之和必须在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中保持恒定。
15、而如果对于模块系统的其中一个阶梯齿轮对,其中至少一个其他参数改变,则必须对该阶梯齿轮对的第一阶梯齿轮和第二阶梯齿轮的齿数之和这样进行适配,使得此外确保了根据公式(1)的轴距a保持恒定。
16、不言而喻地,在借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模块系统获得的带拉紧器中实际可实现的轴距可偏离于依据公式(1)已确定的理论值,基于不可避免的必要的适配、例如要考虑的齿隙。
17、在一种变型方案中,所述第二传动级中的第一阶梯齿轮和第二阶梯齿轮的齿数之和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是相同的。在这种模块系统中,要提供的阶梯齿轮对的复杂性降低,但能借助模块系统制造的带卷收器只能这样适配,即,根据式(1)不对其他参数进行适配。
18、与各自阶梯齿轮相配的轴也是模块系统的组成部分。
19、为了可靠地固定轴,可在壳体的相应所属的轴承部位处用塑料环绕注塑这些轴,即这些轴可用注塑连接来固定。
20、特别优选地,在所述带拉紧器中使用的每个齿轮为了接纳轴具有一个轴向穿过各自齿轮的开口并且每个轴配设有壳体的一个轴承部位,在其中每两个轴之间的每个距离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是相同的。
21、换句话说,在带拉紧器中的所有轴距与各自阶梯齿轮对无关。按这种方式,对于模块系统的不同的阶梯齿轮对在带拉紧器中必要的适配数量降到最低,特别优选地除了相应选择的阶梯齿轮对之外,不需要对模块系统的部件进行另外的适配。
22、此外,在这里和下文中,表述“在带拉紧器中使用的每个齿轮”是指电机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带拉紧器(10)的带有圆柱齿轮传动装置(18)的模块系统,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传动级(36)中的第一阶梯齿轮(28)和第二阶梯齿轮(30)的齿数之和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是相同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在所述带拉紧器(10)中使用的每个齿轮(26、28、30、32)为了接纳轴(44)而具有一个轴向穿过各自齿轮(26、28、30、32)的开口(42)并且每个轴(44)配设有壳体(20)的一个轴承部位,并且在其中每两个轴(44)之间的每个距离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是相同的。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传动级(34)布置成比第二传动级(36)更靠近于壳体(20)的下侧(22)。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相同构成的壳体(20)的尺寸适配成用于接纳对结构空间要求最高的阶梯齿轮对。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所述圆柱齿轮传动装置(18)的至少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26、28、30、32)、特别是第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包括一个光学识别器件(50)。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所述模块系统(11)包括多个能在不同的电压下运行的电动机(40)和/或一个能在至少两个不同的电压下运行的电动机(40),其中,电动机(40)在带拉紧器中为了驱动电机齿轮(26)而与电机齿轮(26)连接。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所述阶梯齿轮对的阶梯齿轮(28、30)借助注塑工艺和/或借助烧结工艺制成。
10.带拉紧器,该带拉紧器通过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11)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用于带拉紧器(10)的带有圆柱齿轮传动装置(18)的模块系统,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传动级(36)中的第一阶梯齿轮(28)和第二阶梯齿轮(30)的齿数之和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是相同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在所述带拉紧器(10)中使用的每个齿轮(26、28、30、32)为了接纳轴(44)而具有一个轴向穿过各自齿轮(26、28、30、32)的开口(42)并且每个轴(44)配设有壳体(20)的一个轴承部位,并且在其中每两个轴(44)之间的每个距离对于其中每个阶梯齿轮对是相同的。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传动级(34)布置成比第二传动级(36)更靠近于壳体(20)的下侧(22)。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模块系统,其中,相同构成的壳体(20)的尺寸适配成用于接纳对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洛迈尔,W·霍尔贝因,
申请(专利权)人:ZF汽车业德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