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充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90149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18:49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充组件,通过对预充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能够显著避免预充液中携带的气泡再次进入待预充组件内,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所述预充组件包括容纳件,所述容纳件具有顶壁和底壁,所述底壁连通有排液管路和回液管路,所述容纳件内的预充液能由所述排液管路至所述回液管路单向流动,所述顶壁连通有排气管路;所述容纳件的中部设置有分隔部以分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分隔部的顶端与所述顶壁相间隔,底端与所述底壁相间隔;所述排液管路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所在的一侧,所述回液管路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所在的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预充组件


技术介绍

1、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ecmo)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该技术通过体外设备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呼吸与循环支持,从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ecmo系统通常由管道、氧合器、血泵以及监测系统等关键部分组成。在实际应用中,为确保ecmo系统的有效运行和患者的安全,必须在为患者连接ecmo系统前进行充分的预充处理。预充过程主要是将生理盐水等适宜预充液充入ecmo管路中,以排除管路内的气体,防止气体随血液进入患者体内造成气栓等严重后果。这一步骤对于争取宝贵的救命时间、确保治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2、然而,现有预充技术很容易使预充液中携带的气泡再次进入ecmo管路。这些气泡一旦进入患者体内,可能引发气栓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3、因此,如何改进ecmo管路预充技术,有效防止气泡进入ecmo管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充组件,通过对预充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能够显著避免预充液中携带的气泡再次进入待预充组件内,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充组件,所述预充组件包括容纳件,所述容纳件具有顶壁和底壁,所述底壁连通有排液管路和回液管路,所述容纳件内的预充液能由所述排液管路至所述回液管路单向流动,所述顶壁连通有排气管路;所述容纳件的中部设置有分隔部以分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分隔部的顶端与所述顶壁相间隔,底端与所述底壁相间隔;所述排液管路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所在的一侧,所述回液管路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所在的一侧。

3、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分隔部的顶端与容纳件的顶壁之间形成间隔,分隔部的底端与容纳件的底壁之间形成间隔的方式,使得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顶部和底部对应连通,同时通过使预充液能够由排液管路至回液管路单向流动的方式保证了预充液的单向流通;这样,来自待预充组件的预充液经回液管路回流至容纳件时,能够被间隔部阻挡至第二流道内,回流至第二流道内的预充液是携带了大量气泡的气液混合物,气液混合物在第二流道内依靠重力相分离,气泡会逐步上移,并由液体内脱出至容纳件的顶部,而无气泡液体则留存至容纳件的底部,这部分液体会经过分隔部与底壁之间的间隔进入第一流道,从而再次循环对待预充装置进行预充,由此能够显著避免预充液中携带的气泡再次进入待预充组件内,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4、可选地,所述预充组件适配于待预充组件,所述回液管路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于待预充组件的预充出口与所述容纳件之间。通过在回液管路设置单向阀的方式,能够保证预充液由排液管路至回液管路单向流通,避免容纳件内的预充液由回液管路倒灌的情况发生;此外,通过设置单向阀的方式简化了预充组件的结构。

5、可选地,所述回液管路设置有第一开关,在预充液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关的下游。所述预充组件适配于待预充组件,所述排液管路设置有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设置于待预充组件的预充入口与所述容纳件之间。

6、通过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连通和截断回液管路和排液管路,增加了人工对预充液的流通的控制可能,实现了预充组件更加便捷的管路流通和截断的控制方式。

7、可选地,所述分隔部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具有顶端面、底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顶端面和所述底端面之间的侧壁面;其中,所述侧壁面与所述容纳件的对应侧的部分内壁贴合固定。由此能够实现将容纳件的中部分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同时,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顶部和底部对应连通。

8、可选地,所述容纳件为柔性材质,所述容纳件的中部相连接从而形成连接区域,该连接区域作为所述分隔部。通过将柔性材质进行连接的方式,避免额外设置分隔部的方式,通过对容纳件本身的加工即可将容纳件的中部分为两个流道,这样的加工方式更加简便,能够显著地降低预充组件的成本。

9、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容纳件截面尺寸的1/2且大于所述回液管路的截面尺寸。

10、可选地,所述分隔部的底端与所述底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容纳件高度的1/4,且所述分隔部的底端与所述底壁的距离大于所述回液管路的截面尺寸。通过采用分隔部的底端与所述底壁的间隔的距离小于容纳件高度的1/4的方式,能够控制由第二流道进入第一流道内的液体的速度,从而保证了位于第二流道内的气液混合物能够充分实现气液分离。此外,分隔部的底端与所述底壁的间隔的距离大于回液管路的截面尺寸由此保证了由第二流道进入第一流道内的预充液允许最大流量大于由回液管路进入第二流道内的预充液的流量,避免第二流道内液面持续增高导致液体从分隔部顶端进入第一流道。

11、可选地,所述分隔部的顶端与所述顶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容纳件高度的1/4,且大于所述回液管路的截面尺寸。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采用所述分隔部的顶端与所述顶壁的间隔的距离小于所述容纳件高度的1/4方式,能够实现分隔部在高度方向上朝向靠近顶壁延伸至较高的位置,这样能够避免第二流道内的预充液由第二流道的顶部流入至第一流道,避免了气液混合物不经分离而进入第一流道参与预充循环的问题;此外,所述分隔部的顶端与所述顶壁的间隔的距离大于所述回液管路的截面尺寸,由此能够保证由气液混合物内分离出的气体在容纳件的顶部快速的均匀分布,并经排气管路外排,避免气体再反向融入至预充液内。

12、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说明书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组件包括容纳件(1),所述容纳件(1)具有顶壁(1a)和底壁(1b),所述顶壁(1a)连通有排气管路(12),所述底壁(1b)连通有排液管路(3)和回液管路(6),所述容纳件(1)内的预充液能由所述排液管路(3)流出并由所述回液管路(6)回流至所述容纳件(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管路(6)设置有单向阀(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8)具有顶端面、底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顶端面和所述底端面之间的侧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件(1)为柔性材质,所述容纳件(1)的中部相连接从而形成连接区域,所述连接区域作为所述分隔部(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管路(6)设置有第一开关,在预充液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单向阀(7)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关的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82)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容纳件(1)截面尺寸的1/2,且大于所述回液管路(6)的截面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8)的底端与所述底壁(1b)的距离小于所述容纳件(1)高度的1/4,且大于所述回液管路(6)的截面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8)的顶端与所述顶壁(1a)的距离小于所述容纳件(1)高度的1/4,且大于所述回液管路(6)的截面尺寸。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组件包括容纳件(1),所述容纳件(1)具有顶壁(1a)和底壁(1b),所述顶壁(1a)连通有排气管路(12),所述底壁(1b)连通有排液管路(3)和回液管路(6),所述容纳件(1)内的预充液能由所述排液管路(3)流出并由所述回液管路(6)回流至所述容纳件(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管路(6)设置有单向阀(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8)具有顶端面、底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顶端面和所述底端面之间的侧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件(1)为柔性材质,所述容纳件(1)的中部相连接从而形成连接区域,所述连接区域作为所述分隔部(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世航金泽健李纪念刘会超徐明洲张世耀刘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