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和乘降方法,用于车站站台中含有组合区的线路,属于轨道交通领域。
技术介绍
1、在地铁或轻轨车站的站台层中,特别是地下站台层中,设备与管理用房占据了相当大的长度。
2、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中的8.3.3节规定:“设置在站台层两端的设备和管理用房,必要时可申入站台计算长度内,但不应超过半节车厢长度,且不得侵入侧站台计算宽度,并应满足距梯口的距离不小于8m。”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中的9.3.3节规定:“设置在站台层两端的设备与管理用房,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内,但伸入长度不应超过一节车辆的长度,且与梯口或通道口的距离不应小于8m……”新版本的规范,已经把设备管理用房侵入到站台计算长度范围的伸入长度,从原来的0.5节车厢长度放宽到了1节车厢的长度。
3、从现有车站的实际情况来看,站台的计算长度为列车的长度加上停车误差,即使让每一端的设备和管理用房伸入到站台计算范围之内的长度都达到1节车厢长,在站台计算长度范围之外的设备管理用房仍然占据着站台层中的很大的长度,两端合计起来通常会达到2~5节车厢长。本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能够在不加长车站站台层长度的条件下增加列车的长度。
4、把站台中设备管理用房的一侧或两侧的区域当作侧站台,用来安排下客或/和上客。如果该区域较长,或/和发车间隔时间太短,则可能出现,当一趟列车开始下客时之前列车中的下车乘客还滞留在该区域中。如果滞留乘客数量持续增加,会带来拥堵,甚至踩踏。
5、为了解
技术实现思路
1、1.站台
2、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具有如下特征:
3、(1)所述站台包括至少一个组合区与至少一个常规区域;
4、(2)每个所述组合区为端部组合区或者非端部组合区;
5、所述端部组合区只有一端与常规区域相邻,所述非端部组合区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常规区域相邻;
6、(3)所述组合区包括临车区域与非临车区域;
7、(4)在所述站台的至少一个组合区中的至少一侧临车区域内,存在至少一段这样的区域z;
8、在所述区域z中存在至少一个或/和至少一段循环运行步道;
9、所述循环运行步道是一种装置,具有如下特征,
10、(i)无论其处在运行状态还是静止状态,乘客都能够在其上表面站立或/和行走;
11、(ii)当其处在运行状态时,能够承载着乘客或/和物品水平移动;
12、所述循环运行步道简称为循环步道。
13、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循环步道的选择范围包括,板式循环运行步道、带式循环运行步道、双线式循环运行步道。
14、进一步地,在所述临车区域中至少存在一个循环步道具有如下特性:
15、至少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所述循环步道的运行速度为以下之一,v0级速度、v1级速度、v2级速度和v3级速度;
16、(i)所述v0级速度的特征是,
17、当一个循环步道采用v0级速度运行时,该循环步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0,循环步道是静止的;
18、(ii)所述v1级速度的特征是,
19、站立在循环步道侧面的泛静止地面上的普通乘客,面朝任何方向时向着自身的前后左右任何方向挪动脚步,至少有一只脚的至少一部分脚底面积踏到所述以v1速度运行的循环步道上;在上述条件下,乘客不会因循环步道上表面的移动而摔倒,而是能够调整姿势站稳;
20、或/和,
21、站立在以v1级速度运行的循环步道上的普通乘客,面朝任何方向时向着自身的前后左右任何方向挪动脚步,至少有一只脚的至少一部分脚底面积踏到所述循环步道侧面的泛静止地面上;在上述条件下,乘客不会所述因循环步道上表面的移动而摔倒,而是能够调整姿势站稳;
22、(iii)所述v2级速度的特征是,
23、当所述循环步道采用所述v2级速度运行时,普通乘客能够采取合适的动作从循环步道侧面的泛静止地面进入循环步道,或/和从循环步道进入到侧面的泛静止地面;
24、(iv)当所述循环步道采用v3级速度运行时,普通乘客不适合从侧面进出循环步道,只适合从端部进入或走出循环步道;
25、其中,
26、所述普通乘客是指肢体健全、行动自如的乘客;
27、所述泛静止地面的特征是,其高度与其侧面的循环步道的上表面相同或相近,与地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所述泛静止地面包括但不限于楼板、地面、静止的循环步道的上表面。
28、所述循环步道的运行速度是循环步道上表面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29、进一步地,在所述临车区域中至少存在一个循环步道具有如下特性:
30、至少存在甲乙两个时间段,在甲时间段内所述循环步道的运行速度等级不同于在乙时间段内的速度等级;所述速度等级为以下之一,v0级速度、v1级速度、v2级速度和v3级速度。
31、进一步地,具有以下的特征甲和特征乙:
32、(一)所述特征甲为,至少具有以下三项特征之一:
33、(1)所述v1级速度的选择范围包括,1~10mm/s,10~20mm/s,20~50mm/s,50~100mm/s,10~20mm/s,200~300mm/s;
34、(2)所述v2级速度的选择范围包括,10~20mm/s,20~50mm/s,50~100mm/s,100~200mm/s,200~300mm/s,300~400mm/s,400~500mm/s;
35、(3)所述v3级速度的选择范围包括,200~300mm/s,300~400mm/s,400~500mm/s,500~750mm/s,750~900mm/s,大于900mm/s;
36、(二)所述特征乙为,
37、v3级速度大于v2级速度,v2级速度大于v1级速度。
38、进一步地,在所述站台的至少一个组合区中的至少一个临车区域具有如下特性:
39、在所述区域p内至少存在一个循环步道或者一条循环步道中的一段;
40、在所述循环步道的至少一侧是泛静止地面,乘客允许在泛静止地面行走的;
41、至少存在一个时间段,在所述时间段内,所述循环步道的运行模式为以下之一,模式v0,模式v1、模式v2和模式v3;
42、其中,
43、(1)所述模式v0具有以下特征,
44、(1.1)所述循环步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0;
45、(1.2)特征c2,
46、所述特征c2为,
47、a.在所述区域p内,允许乘客从侧面进入或/和走出循环步道;或/和
48、b.在循环步道的两端中,至少有一端允许乘客从端部进入或/和走出循环步道;
49、(1.3)特征c3,
50、所述特征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具有如下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临车区域中至少存在一个循环步道具有如下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临车区域中至少存在一个循环步道具有如下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具有以下的特征甲和特征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至4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站台的至少一个组合区中的至少一个临车区域具有如下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至4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站台,其特征是,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具有以下的甲乙两个特征: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站台,其特征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临车区域中设置有隔离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至8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至少具有以下特征之一,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
13.根据权利要求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时间段内,所述区域P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之一,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时间段内所述区域P还具有以下特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区域P停靠的列车的周期排列具有如下特征,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12至16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所述临车区域被分割成区段P0、P1、P2…Pk、P(k+1)…P(N-1)、PN,
19.一种地铁线路,具有如下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具有如下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临车区域中至少存在一个循环步道具有如下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临车区域中至少存在一个循环步道具有如下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具有以下的特征甲和特征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至4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站台的至少一个组合区中的至少一个临车区域具有如下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至4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站台,其特征是,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具有以下的甲乙两个特征: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站台,其特征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站台,其特征是,在所述临车区域中设置有隔离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至8之...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