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尤其涉及一种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
技术介绍
1、青藏高原冻土区环境恶劣,高温高含冰量极不稳定冻土占比极大,达到50%以上,加之区内气候多变、冻融频繁、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使得该地区冻土对道路工程扰动极为敏感,融沉等病害频发;滨海地区高温高湿、暴雨强风、强腐蚀环境外加重载、疲劳、极端灾害作用,使得滨海道路工程病害高发,垮塌事故屡有发生。这些极端恶劣环境与疲劳重载的耦合作用,致使道路结构服役韧性降低、服役寿命缩短、灾害频发,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因此有必要开展极端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道路性能研究,以提升道路结构的工程建养、安全韧性、服役寿命、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
2、申请号为202310386318.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路基填料压实性能及荷载传递实验的可视化模型箱,涉及道路工程路基相似试验
,解决了现有仅通过常规的物理力学试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准确的表现出实际填筑路基的性能,而进行铺筑实验,又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的问题,包括底座、横向电动滑轨、电动滑块一、竖板、竖向电动滑轨、电动滑块二、模型箱、伺服电机、框体、微型电机、丝杆、套环、导向杆、转杆、压力器、弧形框、限位卡槽、限位套框、卡块、限位块、竖框、滑板、横板、第一限位杆、第一弹簧、转板;具有可以方便灵活对路基填料压实性能及荷载传递进行实验验证,且可以灵活调整监测,方便灵活安装使用的特点;
3、但现有技术中,实验系统无法模拟多种极端环境,不便于在多种极端环境下对道路进行实验,降低实验系统的功能性和
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实验系统无法模拟多种极端环境,不便于在多种极端环境下对道路进行实验,降低实验系统的功能性和实验效果的问题。
2、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包括模型箱、加载组件、第一温控系统、第二温控系统、补水系统、待测道路组件、底部保温板、降水系统、照明系统、风控系统和紫外系统,所述底部保温板安装在模型箱内部的下侧,且底部保温板的上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温控系统安装在安装槽内部的下侧;所述补水系统安装在第二温控系统的上方;所述待测道路组件放置于补水系统的上方;所述降水系统安装在模型箱内部上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温控系统安装在模型箱内部上侧的两端;所述照明系统安装在模型箱内部的上侧,且照明系统位于第一温控系统和降水系统之间;所述紫外系统安装在模型箱内部的上侧,且紫外系统位于降水系统和照明系统之间;所述风控系统安装在模型箱内部的两侧;所述加载组件安装在模型箱的外侧,且加载组件的末端位于待测道路组件的上方;
3、所述加载组件包括安装支座、动力系统、固定板、传动组件和加载小车,所述安装支座安装在模型箱的外侧;所述动力系统安装在安装支座上方背离模型箱的一端;所述固定板安装在安装支座上方靠近模型箱的一端;所述加载小车设置在待测道路组件的上方;所述传动组件的一端安装在动力系统的输出端,且传动组件的另一端安装在加载小车上,该传动组件的中间位置与固定板滑动配合。
4、进一步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包括福马轮、电控柜和plc控制器,所述福马轮采用多个,且福马轮安装在底部保温板的下方四角,移动到位置后旋转福马轮,使实验系统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电控柜接通市电进行供电;所述plc控制器通电运行进行系统控制。
5、进一步的,所述待测道路组件包括地基土、路基层、路面基层和路面沥青层,所述地基土放置于补水系统的上方;所述路基层、路面基层和路面沥青层布设于地基土的上方,且地基土、路基层、路面基层和路面沥青层从下到上依次排列;所述模型箱采用不锈钢板材和有机玻璃板加工而成,留有观察窗,内衬为保温板,且模型箱的四周与顶板均采用可拆卸设置,采用螺栓固定。
6、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外部电机、减速机、变频器和控制器;所述加载小车上安装有位移传感器,且位移传感器采集加载小车的运动数据并实时传输至运动控制器,从而控制外部电机转速,以控制加载小车的速度,该加载小车通过增加砝码来模拟不同的轴重,砝码用螺丝固定与加载小车内,轴重根据实验需求调整范围为10~100kg;所述第一温控系统采用翅片管热交换器、高低温一体机与风冷器控制环境温度,控温范围为-30℃~60℃,控温精度为±0.1℃,所述翅片管热交换器安装于模型箱的侧壁,与模型箱外的高低温一体机连接,模型箱内部安装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通过pid控制高低温一体机的加热管发热量来闭环控制模型箱内温度,翅片管热交换器后面装有风冷器,加速热量交换并使模型箱内的温度更加均匀。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温控系统通过冷浴液循环控制底板温度,控温范围为-20℃~40℃,控温精度为±0.1℃;所述补水系统采用补水控温承载板模拟地下水对道路结构的补给,补水控温承载板采用三层铝合金加工而成,能使温度更快的传递到待测道路组件,最底层和中间层之间刻有沟槽,用于冷浴循环机的冷浴液流通,控制底板温度,中间层和上层之间刻有沟槽,用于均匀的补水,连接恒压水头控制器,提供恒压补水,三层之间大部分都是实心结构,能承受比较大的应力,每层之间均有密封圈,保证防冻液和补水的密封性;所述降水系统正对待测道路组件的区域设置降水装置,降雨强度范围100~1500mm/h,模拟滨海环境暴雨对待测道路组件的破坏;所述风控系统的风速5~25m/s,模拟滨海环境台风对待测道路组件的破坏;所述紫外系统的紫外强度3~5级,模拟高原环境强辐射对道路结构的破坏。
8、进一步的,所述模型箱的内部还设置有监测采集系统,且监测采集系统包括热通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含冰量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分布式光纤、高分辨线阵相机、无线传输系统,实现温、湿、力、变形的实时监测采集;配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观测道路状态。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1、本专利技术,实验系统主要用于测试极端环境下(包括高原冻土环境、滨海湿热环境)道路结构的服役性能,包括承载能力与耐久性能,实验系统由加载组件、第一温控系统、第二温控系统、补水系统、待测道路组件、降水系统、照明系统、风控系统和紫外系统组成;通过各个结构的联合作用,实验系统可实现温度、湿度、风、雨、紫外等环境因素的精密控制,可精确模拟真实高原冻土、滨海湿热等极端环境与各类交通荷载,实时获取道路结构服役状态数据,为极端环境下道路结构的劣化损伤致灾机制、服役寿命预测、服役韧性提升的相关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11、2、本专利技术,采用加载组件进行加载,通过增加砝码来模拟不同的轴重,砝码用螺丝固定与加载小车内,轴重根据实验需求调整范围为10~100kg;通过外部电机、减速机和变频器运动带动加载小车运动,在待测道路组件上1秒内最多可完成3个来回;利用位移传感器采集运动数据并实时传输至运动控制器,从而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箱(1)、加载组件(2)、第一温控系统(3)、第二温控系统(4)、补水系统(5)、待测道路组件(6)、底部保温板(7)、降水系统(8)、照明系统(9)、风控系统(11)和紫外系统(12),所述底部保温板(7)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的下侧,且底部保温板(7)的上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温控系统(4)安装在安装槽内部的下侧;所述补水系统(5)安装在第二温控系统(4)的上方;所述待测道路组件(6)放置于补水系统(5)的上方;所述降水系统(8)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上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温控系统(3)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上侧的两端;所述照明系统(9)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的上侧,且照明系统(9)位于第一温控系统(3)和降水系统(8)之间;所述紫外系统(12)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的上侧,且紫外系统(12)位于降水系统(8)和照明系统(9)之间;所述风控系统(11)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的两侧;所述加载组件(2)安装在模型箱(1)的外侧,且加载组件(2)的末端位于待测道路组件(6)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道路组件(6)包括地基土(61)、路基层(62)、路面基层(63)和路面沥青层(64),所述地基土(61)放置于补水系统(5)的上方;所述路基层(62)、路面基层(63)和路面沥青层(64)布设于地基土(61)的上方,且地基土(61)、路基层(62)、路面基层(63)和路面沥青层(64)从下到上依次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箱(1)采用不锈钢板材和有机玻璃板加工而成,留有观察窗,内衬为保温板,且模型箱(1)的四周与顶板均采用可拆卸设置,采用螺栓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22)包括外部电机、减速机、变频器和控制器;所述加载小车(25)上安装有位移传感器,且位移传感器采集加载小车(25)的运动数据并实时传输至运动控制器,从而控制外部电机转速,以控制加载小车(25)的速度,该加载小车(25)通过增加砝码来模拟不同的轴重,砝码用螺丝固定于加载小车(25)内,轴重根据实验需求调整范围为10~100kg。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系统(3)采用翅片管热交换器、高低温一体机与风冷器控制环境温度,控温范围为-30℃~60℃,控温精度为±0.1℃;所述翅片管热交换器安装于模型箱(1)的侧壁,与模型箱(1)外的高低温一体机连接,模型箱(1)内部安装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通过PID控制高低温一体机的加热管发热量来闭环控制模型箱内温度,翅片管热交换器后面装有风冷器,加速热量交换并使模型箱(1)内的温度更加均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控系统(4)通过冷浴液循环控制底板温度,控温范围为-20℃~40℃,控温精度为±0.1℃;所述补水系统(5)采用补水控温承载板模拟地下水对道路结构的补给,补水控温承载板采用三层铝合金加工而成,能使温度更快的传递到待测道路组件(6),最底层和中间层之间刻有沟槽,用于冷浴循环机的冷浴液流通,控制底板温度,中间层和上层之间刻有沟槽,用于均匀的补水,连接恒压水头控制器,提供恒压补水,三层之间大部分都是实心结构,能承受比较大的应力,每层之间均有密封圈,保证防冻液和补水的密封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系统(8)正对待测道路组件(6)的区域设置降水装置,降雨强度范围100~1500mm/h,模拟滨海环境暴雨对待测道路组件(6)的破坏;所述风控系统(11)的风速5~25m/s,模拟滨海环境台风对待测道路组件(6)的破坏;所述紫外系统(12)的紫外强度3~5级,模拟高原环境强辐射对道路结构的破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箱(1)的内部还设置有监测采集系统,且监测采集系统包括热通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含冰量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分布式光纤、高分辨线阵相机、无线传输系统,实现温、湿、力、变形的实时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箱(1)、加载组件(2)、第一温控系统(3)、第二温控系统(4)、补水系统(5)、待测道路组件(6)、底部保温板(7)、降水系统(8)、照明系统(9)、风控系统(11)和紫外系统(12),所述底部保温板(7)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的下侧,且底部保温板(7)的上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温控系统(4)安装在安装槽内部的下侧;所述补水系统(5)安装在第二温控系统(4)的上方;所述待测道路组件(6)放置于补水系统(5)的上方;所述降水系统(8)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上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温控系统(3)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上侧的两端;所述照明系统(9)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的上侧,且照明系统(9)位于第一温控系统(3)和降水系统(8)之间;所述紫外系统(12)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的上侧,且紫外系统(12)位于降水系统(8)和照明系统(9)之间;所述风控系统(11)安装在模型箱(1)内部的两侧;所述加载组件(2)安装在模型箱(1)的外侧,且加载组件(2)的末端位于待测道路组件(6)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福马轮(10)、电控柜和plc控制器,所述福马轮(10)采用多个,且福马轮(10)安装在底部保温板(7)的下方四角,移动到位置后旋转福马轮(10),使实验系统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电控柜接通市电进行供电;所述plc控制器通电运行进行系统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道路组件(6)包括地基土(61)、路基层(62)、路面基层(63)和路面沥青层(64),所述地基土(61)放置于补水系统(5)的上方;所述路基层(62)、路面基层(63)和路面沥青层(64)布设于地基土(61)的上方,且地基土(61)、路基层(62)、路面基层(63)和路面沥青层(64)从下到上依次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箱(1)采用不锈钢板材和有机玻璃板加工而成,留有观察窗,内衬为保温板,且模型箱(1)的四周与顶板均采用可拆卸设置,采用螺栓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端环境道路工程多功能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22)包括外部电机、减速机、变频器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天笑,李惟简,杜彦良,朱家松,周海俊,张连振,许红彬,李峰,张君臣,赵昱,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