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料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抗静电面料及其织造工艺。
技术介绍
1、目前的抗静电面料为追求环保往往会采用抗静电纱线替代涂层,但通过抗静电纱线交织形成的面料会长时间的曝露在环境中,则会导致抗静电纱线磨损或断裂,从而降低面料的抗静电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静电面料及其织造工艺,通过经纬纱线交织形成三区的面料,中间区通过纬向导电纤维与经向异形涤纶纤维交织形成圆点,并且圆点均匀分布在面料中,从而使每个圆点形成一个独立的导电单元,从而使中间区能够快速传导和消散静电,并且圆点排列可以避免大面积连续分布,从而使导电纤维的损耗更小,从而延长中间层的抗静电效果,通过表层区、中间区与里层区的纬纱通过组织交织,使中间区的导电纤维位于中间,并且在中间区的导电纤维的外侧与里侧均形成保护,表层区形成物理保护,防止导电纤维因外界环境而磨损或断裂,从而影响面料的抗静电效果,里层区形成物理隔离,从而有效减缓导电纤维被人体产生的汗液腐蚀,导电纤维与表层区以及里层区之间形成部分间隙,间隙差会形成空气流通通道,从而减少人体产生的汗液在圆点区上的停留,并且缓解圆点区与汗液的接触,从而增加圆点区的导电性能的持久性。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静电面料,从外到内依次包括表层区、中间区与里层区,所述表层区与所述里层区通过所述中间区交织连接,所述表层区包括表层横向保护区与表层纵向保护区,所述里层区包括里层横向保护区与里层纵
3、所述中间区纬向采用导电纤维与异形涤纶纤维,且导电纤维与异形涤纶纤维根数排列为16:24,经向采用异形涤纶纤维,所述表层区与所述里层区的经纬向均采用异形涤纶纤维。
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区包括条形连接区与基布区,所述条形连接区与基布区连接,且所述条形连接区连接沿面料长度方向的所述圆点区,且所述条形连接区的宽度为所述圆点区的直径的一半。
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区包括第一连接区与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为正方形,所述第二连接区为长方形。
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均为长方形,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的短边均与所述第一连接区连接,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的长边均与所述第二连接区连接。
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里层区包括第三连接区与第四连接区,所述第三连接区为正方形,所述第四连接区为长方形。
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均为长方形,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的短边均与所述第三连接区连接,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的长边均与所述第四连接区连接。
9、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抗静电面料的织造工艺,所述面料以104根经纱与240根纬纱为一个循环,纬纱以1:1:1排列交织,且所述中间区的导电纤维的纬向密度低于所述中间区其余的纬向密度,所述中间区的导电纤维的纬向密度低于所述表层区与所述里层区的纬向密度。
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与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相对且大小一致,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相对且大小一致,所述第一连接区与所述第三连接区相对且大小一致,所述第二连接区与所述第四连接区相对且大小一致。
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与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为长方形,且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与所护里层横向保护区的短边的宽度均与圆点区的直径相等,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为长方形,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的短边的宽度均与圆点区的直径相等。
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均与所述圆点区之间形成间隙差h,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均与所述圆点区之间形成间隙。
13、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中间区通过纬向导电纤维与经向异形涤纶纤维交织形成圆点,并且圆点均匀分布在面料中,从而使每个圆点形成导电单元,增加中间区的导电性,并且每个圆点之间通过多孔组织交织形成条形连接,从而可以支撑圆点区的变形,而表层区、中间区、里层区的纬纱通过组织的变换,从而将中间区的导电圆点形成保护,并且导电圆点与表层区、里层区之间形成局部间隙,增加导电圆点周围的空气流通性,并且减少人体产生的汗液在圆点区上的停留,里层区形成物理隔离,表层区形成物理保护,防止导电纤维因外界环境而磨损或断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从外到内依次包括表层区(300)、中间区(200)与里层区(400),所述表层区(300)与所述里层区(400)通过所述中间区(200)交织连接,所述表层区(300)包括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表层纵向保护区(303),所述里层区(400)包括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与里层纵向保护区(403),所述中间区(200)包括圆点区(201),沿面料长度方向的所述圆点区(201)为一组,相邻两组所述圆点区(201)呈错位排列,且相邻两组所述圆点区(201)中的一组所述圆点区(201)位于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的中间,另一组所述圆点区(201)位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的中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区(200)包括条形连接区(202)与基布区(203),所述条形连接区(202)与基布区(203)连接,且所述条形连接区(202)连接沿面料长度方向的所述圆点区(201),且所述条形连接区(202)的宽度为所述圆点区(201)的直径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区(300)包括第一连接区(302)与第二连接区(304),所述第一连接区(302)为正方形,所述第二连接区(304)为长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均为长方形,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的短边均与所述第一连接区(302)连接,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的长边均与所述第二连接区(30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区(400)包括第三连接区(402)与第四连接区(404),所述第三连接区(402)为正方形,所述第四连接区(404)为长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均为长方形,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的短边均与所述第三连接区(402)连接,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的长边均与所述第四连接区(404)连接。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抗静电面料的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以104根经纱与240根纬纱为一个循环,纬纱以1:1:1排列交织,第1—104经纱与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49、52、55、58、61、64、67、70、73、76、79、82、85、88、91、94、97、100、103、106、109、112、115、118、121、124、127、130、133、136、139、142纬纱交织形成表层区300,第1—104经纱与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50、53、56、59、62、65、68、71、74、77、80、83、86、89、92、95、98、101、104、107、110、113、116、119、122、125、128、131、134、137、140、143纬纱交织形成中间区200,第1—104经纱与第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54、57、60、63、66、69、72、75、78、81、84、87、90、93、96、99、102、105、108、111、114、117、120、123、126、129、132、135、138、141、144纬纱交织形成里层区400,且所述中间区(200)的导电纤维的纬向密度低于所述中间区(200)其余的纬向纤维的密度,所述中间区(200)的导电纤维的纬向密度低于所述表层区(300)与所述里层区(400)的纬向纤维的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的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相对且大小一致,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相对且大小一致,所述第一连接区(302)与所述第三连接区(402)相对且大小一致,所述第二连接区(304)与所述第四连接区(404)相对且大小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的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为长方形,且所述表层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从外到内依次包括表层区(300)、中间区(200)与里层区(400),所述表层区(300)与所述里层区(400)通过所述中间区(200)交织连接,所述表层区(300)包括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表层纵向保护区(303),所述里层区(400)包括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与里层纵向保护区(403),所述中间区(200)包括圆点区(201),沿面料长度方向的所述圆点区(201)为一组,相邻两组所述圆点区(201)呈错位排列,且相邻两组所述圆点区(201)中的一组所述圆点区(201)位于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的中间,另一组所述圆点区(201)位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的中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区(200)包括条形连接区(202)与基布区(203),所述条形连接区(202)与基布区(203)连接,且所述条形连接区(202)连接沿面料长度方向的所述圆点区(201),且所述条形连接区(202)的宽度为所述圆点区(201)的直径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区(300)包括第一连接区(302)与第二连接区(304),所述第一连接区(302)为正方形,所述第二连接区(304)为长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均为长方形,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的短边均与所述第一连接区(302)连接,所述表层横向保护区(301)与所述表层纵向保护区(303)的长边均与所述第二连接区(30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区(400)包括第三连接区(402)与第四连接区(404),所述第三连接区(402)为正方形,所述第四连接区(404)为长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均为长方形,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的短边均与所述第三连接区(402)连接,所述里层横向保护区(401)与所述里层纵向保护区(403)的长边均与所述第四连接区(404)连接。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抗静电面料的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以104根经纱与240根纬纱为一个循环,纬纱以1:1:1排列交织,第1—104经纱与第1、4、7、10、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列斐,杨丁丁,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泓尔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