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88664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0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包括张拉组件、若干根张拉锚件、张拉板、千斤顶以及测力组件;所述张拉板置于千斤顶的活塞杆上,若干张拉锚件沿千斤顶的周向布置于其外围,且若干张拉锚件的一端连接于张拉组件上,另一端连接于张拉板上,所述张拉组件、千斤顶、张拉板同轴布置,且与所有张拉锚件排布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测力组件设置于张拉组件的下方,测力组件的顶部与张拉组件的底部相接触。该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测力组件可以实时监测既有短尾锚索的预应力,并利用千斤顶提供张拉力,通过张拉板、张拉锚件、张拉组件配合传力作用,实现对既有短尾锚索的二次张拉,且张拉施工不破坏既有短尾锚索的原有结构,操作方便快捷,应用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锚索紧固,具体涉及一种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1、低回弹锚索具有造价低、支护效果好、操作简便、使用范围广、占用施工空间小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边坡防护结构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边坡自身变形或钢绞线蠕变等原因,既有短尾锚索的预应力可能出现较大的损失,此时,需要对一次张拉过的锚索进行二次张拉以恢复设计预应力值,进而保障工程的稳定、安全。但是部分一次张拉后锚索的露出端较短(最短仅为30mm),常规的二次张拉装备和方法无法拉伸如此短的既有短尾锚索。

2、目前,现有公开的锚索二次张拉技术中,要么只能张拉单根锚索,要么对空间要求较高,无法张拉较短既有短尾锚索,要么就是没有测力装置,均无法满足对既有较短锚索的稳定张拉且实时监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缺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用于对伸出既有锚盘的既有短尾锚索进行二次张拉,包括用于套接固定既有短尾锚索的张拉组件,若干根张拉锚件,张拉板,千斤顶,以及用于检测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的测力组件;所述张拉板置于所述千斤顶的活塞杆上,若干所述张拉锚件沿所述千斤顶的周向布置于其外围,且若干所述张拉锚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张拉组件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张拉板上,所述张拉组件、千斤顶、张拉板同轴布置,且与所有张拉锚件排布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测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张拉组件的下方,所述测力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张拉组件的底部相接触。

4、进一步的,所述张拉组件包括张拉盘和连接盘,所述张拉盘中间具有供所述连接盘贯穿的中间圆孔,所述连接盘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供既有短尾锚索穿过的锥孔,所述锥孔内设有用于固定既有短尾锚索的工作夹片,所述张拉盘与所述连接盘可拆卸固定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张拉盘的外边缘沿其周向等间距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所述张拉锚件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张拉盘的径向延伸布置;所述张拉锚件的下端具有与所述第一通槽相配合的限位结构。

6、进一步的,所述张拉盘底部设有用于定位安装所述测力组件的定位凹槽。

7、进一步的,所述张拉板的外边缘沿其周向等间距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所述张拉锚件的第二通槽,所述张拉板的底部中心具有用于与所述千斤顶的活塞杆连接的限位部;所述张拉锚件的上端具有与所述第二通槽相配合的限位结构。

8、进一步的,上述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千斤顶的支架组件。

9、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组件包括连接上板、连接底板以及连接立柱,所述连接立柱支撑于连接上板和连接底板之间,所述连接底板套放于所述测力组件外围,所述连接上板上设有用于限位所述千斤顶的圆环。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上板的外边缘沿其周向等间距设有若干个用于对所述张拉锚件限位的第三通槽。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张拉板之间设有若干个导向杆,若干所述导向杆沿所述张拉板的周向等间距布置,所述导向杆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张拉板的底部,所述支架组件上设有供所述导向杆下端穿过的导向孔。

12、进一步的,所述测力组件包括传感器底板和若干个称重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底板为环形板,所述传感器底板套放于既有锚盘外侧,若干所述称重传感器沿所述传感器底板周向等间距置于所述传感器底板上,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顶部与所述张拉组件的底部相接触。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通过测力组件可以实时监测既有短尾锚索的预应力,并利用千斤顶提供张拉力,通过张拉板、张拉锚件、张拉组件配合传力作用,实现对既有短尾锚索的二次张拉,且张拉施工不破坏既有短尾锚索的原有结构,操作方便快捷,应用简单。

1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用于对伸出既有锚盘的既有短尾锚索进行二次张拉,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套接固定既有短尾锚索的张拉组件,若干根张拉锚件,张拉板,千斤顶,以及用于检测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的测力组件;所述张拉板置于所述千斤顶的活塞杆上,若干所述张拉锚件沿所述千斤顶的周向布置于其外围,且若干所述张拉锚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张拉组件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张拉板上,所述张拉组件、千斤顶、张拉板同轴布置,且与所有张拉锚件排布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测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张拉组件的下方,所述测力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张拉组件的底部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组件包括张拉盘和连接盘,所述张拉盘中间具有供所述连接盘贯穿的中间圆孔,所述连接盘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供既有短尾锚索穿过的锥孔,所述锥孔内设有用于固定既有短尾锚索的工作夹片,所述张拉盘与所述连接盘可拆卸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盘的外边缘沿其周向等间距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所述张拉锚件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张拉盘的径向延伸布置;所述张拉锚件的下端具有与所述第一通槽相配合的限位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盘底部设有用于定位安装所述测力组件的定位凹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板的外边缘沿其周向等间距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所述张拉锚件的第二通槽,所述张拉板的底部中心具有用于与所述千斤顶的活塞杆连接的限位部;所述张拉锚件的上端具有与所述第二通槽相配合的限位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千斤顶的支架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连接上板、连接底板以及连接立柱,所述连接立柱支撑于连接上板和连接底板之间,所述连接底板套放于所述测力组件外围,所述连接上板上设有用于限位所述千斤顶的圆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上板的外边缘沿其周向等间距设有若干个用于对所述张拉锚件限位的第三通槽。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张拉板之间设有若干个导向杆,若干所述导向杆沿所述张拉板的周向等间距布置,所述导向杆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张拉板的底部,所述支架组件上设有供所述导向杆下端穿过的导向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组件包括传感器底板和若干个称重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底板为环形板,所述传感器底板套放于既有锚盘外侧,若干所述称重传感器沿所述传感器底板周向等间距置于所述传感器底板上,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顶部与所述张拉组件的底部相接触。

...

【技术特征摘要】

1.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用于对伸出既有锚盘的既有短尾锚索进行二次张拉,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套接固定既有短尾锚索的张拉组件,若干根张拉锚件,张拉板,千斤顶,以及用于检测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的测力组件;所述张拉板置于所述千斤顶的活塞杆上,若干所述张拉锚件沿所述千斤顶的周向布置于其外围,且若干所述张拉锚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张拉组件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张拉板上,所述张拉组件、千斤顶、张拉板同轴布置,且与所有张拉锚件排布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测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张拉组件的下方,所述测力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张拉组件的底部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组件包括张拉盘和连接盘,所述张拉盘中间具有供所述连接盘贯穿的中间圆孔,所述连接盘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供既有短尾锚索穿过的锥孔,所述锥孔内设有用于固定既有短尾锚索的工作夹片,所述张拉盘与所述连接盘可拆卸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盘的外边缘沿其周向等间距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所述张拉锚件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张拉盘的径向延伸布置;所述张拉锚件的下端具有与所述第一通槽相配合的限位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盘底部设有用于定位安装所述测力组件的定位凹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短尾锚索预应力检测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利彬余飞李剑陈善雄汪冲张俊娴孙睿成王庆丰唐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