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特别涉及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
技术介绍
1、熔炉,是一种工业活动中常用于对金属材质熔炼的设备,如在生产铜棒,经常需要将铜材送入熔炉中,在经过熔炼后送入挤出机,经过挤出机挤出并冷却定型成为铜棒。目前,为了环保,同时为了节能,一般会对熔炉运行中所产生的高温尾气进行回收(如授权公告号cn216432542u所公开的一种中央熔炉尾气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从而避免尾气污染环境,同时又能回收尾气的热量,避免热量大量的流失。
2、目前的余热回收对热能的回收有限,其仅能够回收部分热能,仍以cn216432542u为例,在热能对金属材(如铝材)预热后,实际还是能够继续送入其他设备进行热交换,然而,现有的多数做法都是直接排放,因此,存在余热回收不彻底的问题。
3、同时,目前也没有一种热交换设备能够匹配进行余热的逐级回收。
4、因此,需要上述情况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出现的问题。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由熔炉、热交换装置以及引流系统组成;
3、其中,所述引流系统能够将熔炉的热气引导至热交换装置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由若干个热交换结构构成,各热交换结构均具有进气端以及排气端;
4、其中,所述引流系统包括:
5、气泵,通过引流管与熔炉连接,并将熔炉的热气引出;
6、供气主管,与气泵的输出端连接;
7、供气分管,串联与供气主管上,且分别与各个热交换结构的进气端连接;
8、第一控制阀,安装于供气分管上;
9、连接管,设于相邻热交换结构的进气端以及排气端之间;
10、第二控制阀,安装于连接管上;
11、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阀具有至少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第二控制阀的入口通过连接管与热交换结构的排气端连通,第二控制阀的各出口分别连接有排气管以及与热交换结构进气端连通的进气管;
12、所述引流系统能够通过启动或闭合第一控制阀和/或第二控制阀并在串联进气模式或并联进气模式控制热气进入各热交换结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14、本技术的引流系统与多个热交换结构配套使用,能够在串联进气模式下或并列进气模式下将热气送入热交换结构中;
15、当在串联进气模式下时,引流系统将热气按顺序依次送入各个热交换结构中,直至热气中的热量被回收彻底后再排出,从而保证余热的回收效果,这种模式适用于将余热用于不同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对热量的要求存在高低,因此适用串联进气模式。
16、而在并联进气模式下,引流系统将热气分别同时送入各个热交换结构中,这种模式保留了现有技术的对热量的要求,如,在对金属预热时,一般需要温度较高,因此,在串联进气模式下的后面几个热交换结构中,热能并不能达到预热的要求,故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并联进气模式,确保每个热交换结构中余热的回收的热量均能够达到要求。
17、优选为:所述热交换结构包括:
18、热交换体,具有热交换腔;
19、进气口和排气口,设于热交换体上,且与热交换腔连通;
20、安装口,分布于热交换体的侧壁上,且与热交换腔连通;
21、滑轨,由间隔设于热交换腔内壁上且分布于各安装口两侧的第一轨体和第二轨体组成;
22、换热模块,被滑轨支撑,且能够自安装口进入热交换腔内;
23、其中,各换热模块自热气流动方向呈阶梯式分布。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25、本技术热交换结构中的换热模块会以阶梯式分布在热交换腔中,因此能够更加充分的与热气接触,提高热能的回收效果。
26、同时,阶梯形式使得热气与各个换热模块接触上存在先后顺序,因此,也能够实现逐级回收的目的。
27、优选为:所述换热模块包括:
28、安装板;
29、支撑板,间隔设于安装板上,且具有与滑轨适配的滑槽;
30、换热管,通过支架与支撑板滑动连接;
31、其中,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进气接头和出气接头,所述进气接头和出气接头通过设于安装板上的伸缩管与换热管的进气端以及出气端连接。
32、优选为:所述伸缩管包括:
33、外管,固定的设于安装板上,且与进气接头或出气接头连通;
34、内管,与外管同轴心设置,且与外管能够相对的滑动设置。
35、优选为: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
36、移动板,与伸缩管连接;
37、气缸,固定的设于安装板上,且气缸的活塞轴与移动板连接。
38、优选为:所述安装板包括:
39、主板,与安装口适配;
40、限位板;
41、支撑柱,设于限位板靠近热交换体的一侧;
42、密封垫,设于限位板靠近热交换体的一侧;
43、第一螺纹孔,形成于限位板上;
44、其中,所述安装口周边设有与限位板卡入的限位区,所述限位区侧壁上凹陷有供支撑柱进入的支撑腔。
45、优选为:所述热交换体上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
46、l形板,通过转轴与热交换体转动连接;
47、第二螺纹孔,形成于l形板上;
48、其中,第二螺纹孔内设有与第一螺纹孔适配的固定螺栓。
4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50、本技术的换热模块中的换热管能够被控制在热交换腔中移动,在换热管移动时,其能够实现各个换热管以阶梯式的分布;不仅如此,在换热过程中,各个换热管在出现换热效果差时,能够在不拆卸换热模块的挤出上及时调整换热管的位置,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吸收热交换腔内的热能。
51、此外,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将在本技术的实施例部分得以展现,从而使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更加的显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45)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管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450)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体(40)上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45)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管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熔炉余热回收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斌,孔令福,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鑫常固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