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随着钢材产量的提高及钢结构施工技术的成熟,正交异性钢箱梁桥在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正交异性钢箱梁桥由于其自身重量轻、极限状态下的承载能力强、钢材使用量低等优点,在世界各国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通常是由钢桥面板、纵向加劲肋以及垂直于纵肋起支撑作用的横隔板组成。当车辆经过时,荷载由钢桥面板传至纵肋,再由纵肋传至横隔板,但在车辆的反复荷载作用下横隔板弧形切口的应力集中处易发生疲劳开裂,从而导致桥梁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2、对于横隔板疲劳开裂问题,较为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增加横隔板厚度,降低切口处的应力,从而提高横隔板切口处的抗疲劳性能,延缓疲劳裂缝的产生。但这种方式会显著增加钢材的使用量,工程造价高,经济性差。
3、现有的研究还有通过优化横隔板弧形切口形状的方法,来降低弧形切口周边的应力。但弧形切口周围应力状态复杂,设计难度高,目前正交异性钢箱梁大多仍使用各国规范建议的弧形切口形状。而部分优化后的弧形切口,仅减低了局部位置的应力,对弧形切口周围的整体应力降低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很容易造成原有的应力集中点的转移,对横隔板整体的抗裂性能提升有限。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既能使整体用钢量不变,又能有效降低弧形切口周边应力的横隔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该横隔板结构由竖向双支撑板、横隔板水平加劲肋、双梯形加劲支撑件、横隔板、双支撑板加劲肋组成,具体结构如下:竖向双支撑板为两个相对平行的竖向支撑板之间通过双支撑板加劲肋连接组成,双支撑板加劲肋为两个以上均匀排布,相邻双支撑板加劲肋之间的竖向支撑板上相对开设有弧形切口;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上下表面分别与竖向双支撑板和横隔板垂直相连,双梯形加劲支撑件设置在竖向双支撑板的双支撑板加劲肋位置正下方、且位于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下表面和横隔板夹角处。
4、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竖向双支撑板通过焊接方式垂直固定在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上方。
5、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双支撑板加劲肋垂直设置在弧形切口两侧,且与弧形切口相应一侧边缘的距离为100mm。
6、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竖向双支撑板的各个竖向支撑板厚度相等。
7、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横隔板通过焊接方式垂直固定在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中心正下方,横隔板位于竖向双支撑板中心正下方并与竖向双支撑板平行。
8、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双梯形加劲支撑件为竖直支撑面、小梯形加劲板、大梯形加劲板、倒角及水平支撑面采用钢材一体成型技术制作而成,具体结构如下:竖直支撑面与水平支撑面呈直角形结构,竖直支撑面与水平支撑面连接处的外侧为倒角,竖直支撑面与水平支撑面连接处的内侧由内而外平行设置小梯形加劲板、大梯形加劲板,竖直支撑面紧贴于横隔板并焊接,水平支撑面紧贴于横隔板水平加劲肋并焊接。
9、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小梯形加劲板及大梯形加劲板分别与竖直支撑面和水平支撑面夹角成45°。
10、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各双梯形加劲支撑件沿横隔板长度方向布置,相邻双梯形加劲支撑件间距与相邻双支撑板加劲肋间距保持一致。
1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s1,将横隔板垂直放置于水平加劲肋下表面中心处双面焊接,形成横隔板结构下部组件;
13、s2,先将倒角与横隔板结构下部组件角焊缝对齐,后将竖直支撑面与横隔板焊接,水平支撑面与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下表面焊接,形成横隔板结构下部支撑组件;
14、s3,将双支撑加劲肋垂直置于竖向双支撑板中间,距弧形切口边缘100mm,通过焊接形成横隔板结构上部支撑组件;
15、s4,沿长度方向焊接横隔板结构上部支撑组件和横隔板水平加劲肋,形成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单板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7、1、本专利技术的竖向双支撑板及双支撑加劲肋垂直焊接于水平加劲肋上形成整体,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并且与常规的横隔板相比,双支撑板增大了接触面积,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更好地分散了上部结构传递的应力,有效缓解了横隔板切口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延缓了横隔板切口处的疲劳裂缝的产生。
18、2、本专利技术的双梯形加劲支撑件,固定在两横隔板切口对称中心正下方的水平加劲板和横隔板的夹角处,为横隔板水平加劲肋提供了有效支撑,并起到分散切口应力的作用,提升了切口处的抗疲劳性能,能够增加横隔板结构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其承载能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横隔板结构由竖向双支撑板、横隔板水平加劲肋、双梯形加劲支撑件、横隔板、双支撑板加劲肋组成,具体结构如下:竖向双支撑板为两个相对平行的竖向支撑板之间通过双支撑板加劲肋连接组成,双支撑板加劲肋为两个以上均匀排布,相邻双支撑板加劲肋之间的竖向支撑板上相对开设有弧形切口;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上下表面分别与竖向双支撑板和横隔板垂直相连,双梯形加劲支撑件设置在竖向双支撑板的双支撑板加劲肋位置正下方、且位于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下表面和横隔板夹角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竖向双支撑板通过焊接方式垂直固定在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双支撑板加劲肋垂直设置在弧形切口两侧,且与弧形切口相应一侧边缘的距离为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竖向双支撑板的各个竖向支撑板厚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横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双梯形加劲支撑件为竖直支撑面、小梯形加劲板、大梯形加劲板、倒角及水平支撑面采用钢材一体成型技术制作而成,具体结构如下:竖直支撑面与水平支撑面呈直角形结构,竖直支撑面与水平支撑面连接处的外侧为倒角,竖直支撑面与水平支撑面连接处的内侧由内而外平行设置小梯形加劲板、大梯形加劲板,竖直支撑面紧贴于横隔板并焊接,水平支撑面紧贴于横隔板水平加劲肋并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小梯形加劲板及大梯形加劲板分别与竖直支撑面和水平支撑面夹角成4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双梯形加劲支撑件沿横隔板长度方向布置,相邻双梯形加劲支撑件间距与相邻双支撑板加劲肋间距保持一致。
9.一种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横隔板结构由竖向双支撑板、横隔板水平加劲肋、双梯形加劲支撑件、横隔板、双支撑板加劲肋组成,具体结构如下:竖向双支撑板为两个相对平行的竖向支撑板之间通过双支撑板加劲肋连接组成,双支撑板加劲肋为两个以上均匀排布,相邻双支撑板加劲肋之间的竖向支撑板上相对开设有弧形切口;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上下表面分别与竖向双支撑板和横隔板垂直相连,双梯形加劲支撑件设置在竖向双支撑板的双支撑板加劲肋位置正下方、且位于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下表面和横隔板夹角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竖向双支撑板通过焊接方式垂直固定在横隔板水平加劲肋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双支撑板加劲肋垂直设置在弧形切口两侧,且与弧形切口相应一侧边缘的距离为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竖向双支撑板的各个竖向支撑板厚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上部竖向双支撑的横隔板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壮南,赵泓权,程天宇,李姗珊,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