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87543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00:1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包括壳体、换热模块、加热装置、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换热模块、加热装置、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均设置于壳体的内部,且进水接口的开口和出水接口的开口均位于壳体的顶部;加热装置位于多个换热模块的顶部;换热模块包括相变蓄热层和换热管,换热管反复折叠地镶嵌于相变蓄热层的内部;相邻两换热模块的换热管相互连通,多个换热模块的换热管形成管道,管道的进水端与进水接口相互连通,管道的出水端与出水接口相互连通。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通过设置了相变蓄热层,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热量的散失,利于水温的稳定,确保热水的持续供应,还有利于满足大流量和较高温度的热水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蓄热式小厨宝


技术介绍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家庭热水供应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厨房环境中,即时、持续的热水供应对于提升生活品质至关重要。小厨宝因其安装便捷、占用空间小和出水快等特点,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2、现有小厨宝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即热式小厨宝,即热式小厨宝虽然可以即用即出热水,但其加热效率受到其加热元件功率的限制,难以满足大流量和较高温度的热水需求,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2)储水式小厨宝,其通常采用储水式加热方式,在加热过程中,热能容易散失到环境中,导致水温下降较快,不仅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影响了热水的持续供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蓄热式小厨宝,通过设置了相变蓄热层,利用相变蓄热层中在相变过程中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潜热的特性,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热量的散失,利于水温的稳定,确保热水的持续供应,还有利于满足大流量和较高温度的热水需求,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包括壳体、换热模块、加热装置、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4、所述换热模块、所述加热装置、所述进水接口和所述出水接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所述进水接口的开口和所述出水接口的开口均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换热模块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并列设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多个所述换热模块的顶部;

5、所述换热模块包括相变蓄热层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反复折叠地镶嵌于所述相变蓄热层的内部;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换热管中的水分进行加热,所述相变蓄热层用于吸收所述换热管中水分的热能,并将热能进行储存和释放;

6、相邻两所述换热模块的换热管相互连通,多个所述换热模块的换热管形成管道,所述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进水接口相互连通,所述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接口相互连通。

7、进一步地,相邻两所述相变蓄热层的外壁相互贴合。

8、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22包括一体成型且相互连通的延伸区和折叠区;所述延伸区的端部设置有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

9、所述折叠区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和所述水平段的数量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竖直段并列设置,多个所述水平段交错地设置于所述竖直段的两端,一所述竖直段与一所述水平段依次交替相连,位于所述折叠区中的最外侧的所述竖直段的端部设置有所述换热管的出水端。

10、进一步地,所述相变蓄热层的厚度为1~2cm,且所述相变蓄热层的材料为多元醇类固-固相变材料。

1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留有空腔;

12、所述内壳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换热模块、所述加热装置、所述进水接口和所述出水接口均位于所述内壳的内部,且所述进水接口的开口和所述出水接口的开口均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部。

13、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抵紧块和第二抵紧块,所述第一抵紧块和所述第二抵紧块位于所述内壳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抵紧块和所述第二抵紧块交错设置于所述换热模块的顶部,所述第一抵紧块、所述第二抵紧块、所述换热模块和所述内壳共同围成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第一安装间隙用于容纳所述出水接口;

14、所述换热模块、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第一抵紧块和所述第二抵紧块共同围成第二安装间隙,所述第二容纳间隙用于容纳所述进水接口。

15、进一步地,还包括温度检测传感器,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换热管的内部,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用于对所述换热管的水温进行检测。

16、进一步地,还包括功率调节器,所述功率调节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且所述功率调节器与所述加热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功率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

17、进一步地,还包括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出水接口的内部,所述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出水接口的出水速度。

18、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板和电热管中的任意一种。

1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0、1、换热模块包括相变蓄热层和换热管,换热管反复折叠地镶嵌于相变蓄热层的内部,由于相变蓄热层能够在相变过程中吸收和释放大量的潜热,相变潜热远高于普通材料的潜热,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储存和释放热能;同时,换热管反复折叠地镶嵌于相变蓄热层的内部,增大了换热管与相变蓄热层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得相变蓄热层中储存的热量与换热管中的水分之间的热交换更加充分,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21、2、通过设置了相变蓄热层,利用相变蓄热层中在相变过程中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热能的特性,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水温的稳定,确保热水的持续供应,还有利于相变蓄热层在非用水时段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储存起来,在用水时段相变蓄热层再将热能释放出来,满足大流量和较高温度的热水需求。

22、3、换热模块设置有多个,增大了热能的储存容量,使得换热模块能够储存更多的热能,有利于提高热交换效率,并减少热量损失。同时,相邻两换热模块的换热管相互连通,多个换热模块的换热管形成管道,有利于仅利用一个进水接口和一个出水接口即可分别实现冷水进入多个换热模块的换热管中,以及多个换热模块的换热管中加热后的热水从出水接口流出,简化了装置的设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换热模块、加热装置、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相变蓄热层的外壁相互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一体成型且相互连通的延伸区和折叠区;所述延伸区的端部设置有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热层的厚度为1~2cm,且所述相变蓄热层的材料为多元醇类固-固相变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留有空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抵紧块和第二抵紧块,所述第一抵紧块和所述第二抵紧块位于所述内壳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抵紧块和所述第二抵紧块交错设置于所述换热模块的顶部,所述第一抵紧块、所述第二抵紧块、所述换热模块和所述内壳共同围成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第一安装间隙用于容纳所述出水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传感器,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换热管的内部,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用于对所述换热管的水温进行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功率调节器,所述功率调节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且所述功率调节器与所述加热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功率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出水接口的内部,所述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出水接口的出水速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板和电热管中的任意一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换热模块、加热装置、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相变蓄热层的外壁相互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一体成型且相互连通的延伸区和折叠区;所述延伸区的端部设置有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热层的厚度为1~2cm,且所述相变蓄热层的材料为多元醇类固-固相变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留有空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蓄热式小厨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抵紧块和第二抵紧块,所述第一抵紧块和所述第二抵紧块位于所述内壳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抵紧块和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江常何振斌张玮玮屈炯亮夏云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宏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