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材栽培,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
1、浙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等,是中药处方中的常用药味。浙贝母中含有生物碱、多糖和总皂苷等有效成分,其中生物碱包含贝母甲素、贝母乙素、贝母辛等,《中国药典》(2020版)对其生物碱含量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抽检中,含量不达标的情况时有发生。
2、不同植物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类型不同,其形成与积累不仅受植物自身遗传特性影响,还与周围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除遗传因素外,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生物环境因素,其中非生物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养分、盐胁迫、ph等因素均会影响生物碱合成;生物环境因素包括抵御天敌侵袭和病害等。浙贝母野生资源生长于海拔100-300m的山坡草丛、林下,现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主产于浙江象山、鄞县、磐安、东阳,当前浙贝母主要采用露天种植方式。然而,现有的研究和栽培技术多侧重于提高浙贝母鳞茎产量,而忽视了生物碱含量的提升,且鳞茎产量与生物碱含量往往呈现负相关关系,难以实现优质高产的协同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同时兼顾产量的栽培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中药材市场对浙贝母品质提升的需求。
2、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通过一系列精准操作,包
3、本专利技术的浙贝母栽培技术综合了前期多项研究成果,包括遮阴网遮阴试验、施钾量试验、遮阴与追施钾肥复合因素试验以及相关转录组与代谢组研究,将遮阴、合理施肥(追施钾肥及叶面喷施镁、铁、钙元素)等技术有机集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体系。
4、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技术旨在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并兼顾产量,涉及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包括水分、肥料、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摘花打顶与遮阴、追肥)及采收等环节。
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s1品种选择与播种:选用浙贝母1号品种,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进行播种;播种时,将种鳞茎芽头朝上放置,每亩用种量控制在400-500千克;播种完成后,使用稻草等材料对畦面进行覆盖;选用浙贝母1号品种为后续生长奠定良好遗传基础,其适应性与有效成分积累特性利于植株健壮生长及品质提升;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播种巧妙利用适宜气候条件,促使种鳞茎顺利萌发扎根,减少环境胁迫影响;种鳞茎芽头朝上放置确保幼芽正常出土与光合作用高效进行,保障植株正常发育;合理的每亩400-500千克用种量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平衡群体产量与个体生长;播种后稻草覆盖畦面则在保温保湿、抑制杂草、增加土壤肥力及改善土壤结构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为浙贝母的优质高产栽培创造了良好开端。
7、具体而言,浙贝母1号品种具有特定的遗传优势,对环境适应性强,能够更好地在特定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下生长发育,提高植株的成活率和生长健壮程度,其遗传特性有利于生物碱等有效成分的合成与积累,从而提升浙贝母的药用品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浙贝母不宜连作,前作以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为好,轮作间隔时间宜2年以上,合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
8、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气候条件适宜浙贝母种鳞茎的萌发和初期生长,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土壤温度和湿度较为稳定,有利于种鳞茎在土壤中生根发芽,减少因高温或干旱等不良气候因素对种鳞茎的影响,为植株的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9、确保种鳞茎的芽头朝上能够使芽顺利出土,减少芽在土壤中生长受阻的情况,芽头朝上有利于幼芽快速接触到土壤表层的空气和光照,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为幼苗生长提供充足的能量,使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减少畸形苗的出现。
10、合理的用种量可以保证在一定的种植面积内有足够的植株数量,每亩用种量控制在400-500千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养分等条件,实现群体产量的最大化,同时避免用种量过多导致植株生长过于密集,引起养分竞争、通风透光不良等问题,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品质;用种量过少则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无法达到预期的产量目标。
11、播种完成后稻草覆盖具有多重作用,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保持土壤温度相对稳定,有利于种鳞茎的萌发和根系生长;同时,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为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另一方面,稻草覆盖能够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与浙贝母幼苗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降低除草成本和劳动强度;此外,稻草逐渐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浙贝母的生长创造更有利的土壤环境。
12、s2田间管理各环节紧密相连且意义重大,水分管理在出苗前后及时排除积水并保持适宜湿度,为浙贝母生长筑牢根基,避免根部病害,保障植株健康发育;肥料管理中草木灰与各类肥料协同配合及适时追肥,如同为植株精心调配营养大餐,促进其茁壮成长,提升土壤肥力,优化土壤环境;中耕除草在不同阶段分别进行,犹如为植株打造舒适家园,中耕疏松土壤、保墒防旱,除草减少竞争与病虫害滋生;病虫害防治贯穿全周期,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为植株构建坚固防线,确保其免受病虫害侵扰;摘花打顶适时进行,减少养分损耗,推动营养生长,遮阴网搭设调节光照,恰似为植株撑起保护伞,创造良好小气候;追肥操作及时补充关键元素,如同为植株注入活力源泉,促进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各环节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提高浙贝母的品质与产量,推动其产业的良好发展。
13、s21水分管理:在出苗前及出苗期,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确保土壤湿度适宜,避免积水导致根部病害发生;能有效防止土壤过湿导致根部缺氧,从而减少根腐病等根部病害的发生风险,确保浙贝母根系健康生长,为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提供良好基础;同时保持土壤湿度适宜,有助于种鳞茎顺利萌发和幼苗茁壮成长,适宜的湿度能使土壤中的养分更好地溶解和被根系吸收,促进植株的生理代谢活动正常进行,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14、s22肥料管理:使用草木灰与基肥、种肥、腊肥、苗肥和花肥配合施用,后期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进行追肥,可在浙贝母不同生长阶段提供全面且均衡的营养元素,基肥为植株生长初期提供长效养分;种肥有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腊肥在冬季为植株补充营养,增强抗寒能力;苗肥促进幼苗快速生长;花肥满足开花期对养分的特殊需求,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品种选择与播种的播种操作中,种鳞茎的播种深度根据种鳞茎大小确定,具体为:种鳞茎大小≤80个/千克时,播种深度为14-20cm;种鳞茎大小为81-120个/千克时,播种深度为12-14cm;种鳞茎大小为121-160个/千克时,播种深度为5-12cm;种鳞茎大小>160个/千克时,播种深度为3-4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1水分管理,包括:播种后至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及时排水和灌溉,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5-2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2施肥管理,包括基肥、种肥、腊肥、苗肥和花肥的施用,且在各时间段将草木灰与其他肥料配合使用,其中基肥为腐熟栏肥或鸡粪,翻地时施入充分腐熟栏肥,施用量为22500-30000kg/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3中耕操作,中耕深度为3-5cm,中耕次数为2-3次,分别在出苗后、植株生长中期进行;除草管理,在播种后至12月中旬进行,畦面杂草多时用4000-4500ml/hm²的草甘膦水剂进行化学除草,出苗前后及生长期间停止使用除草剂,改为晴天露水干后进行人工除草,每1-2周一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4病虫害防治,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在9月中旬-10月中旬播种前,结合整地,对土壤进行翻耕,深度达25-30cm,使土壤中的害虫蛹、幼虫等暴露于地表,减少害虫基数,同时,对于酸性土壤施石灰1025-1500kg/hm²,调节土壤pH值,抑制部分病原菌生长;在10月中旬-次年2月上旬播种期-出苗前,用多菌灵、咯菌腈等杀菌剂拌种,同时选用棉隆、威百亩等土壤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处理,待药剂挥发后再进行播种,在播种完成后,于畦面覆盖防虫网,防止害虫成虫迁入产卵;在2月上旬-3月下旬出苗期-生长前期中耕除草,同时在田间每隔一定距离放置糖醋液诱捕器,糖醋液按糖:醋:酒:水=2-3:1-4:1-2:2-3的比例配制,加入少量敌百虫等杀虫剂,定期更换糖醋液,确保诱杀效果;2月下旬,浙贝母易发生灰霉病,在发病前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进行轮换喷雾预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在3月下旬-4月下旬生长中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金龟子等害虫成虫,每晚定时开启,白天关闭,及时清理诱捕到的害虫,同时选用多抗霉素、武夷菌素等生物杀菌剂防治黑斑病,选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苦参碱等生物杀虫剂防治害虫,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防治金龟子幼虫蛴螬,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防治蚜虫,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在4月下旬-5月上中旬生长后期,采收前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杀菌剂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杀虫剂混合使用进行喷雾保护,防止鳞茎受到病虫害侵染,确保鳞茎不带病虫害进入贮藏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5中的摘花打顶操作,具体步骤包括:当浙贝母植株有2-3朵花开放时,选择在晴天的上午,待露水完全蒸发后进行摘花打顶,用剪刀或手工将花连同顶端花梢一并摘除,操作时避免损伤植株的叶片和茎秆,摘除的花朵和花梢集中收集并带出田间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止病虫害在残体上滋生繁殖,进而传播到其他植株;遮阴网搭设操作在3月初进行摘花操作时同时进行,遮阴网的材质为耐候性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品种选择与播种的播种操作中,种鳞茎的播种深度根据种鳞茎大小确定,具体为:种鳞茎大小≤80个/千克时,播种深度为14-20cm;种鳞茎大小为81-120个/千克时,播种深度为12-14cm;种鳞茎大小为121-160个/千克时,播种深度为5-12cm;种鳞茎大小>160个/千克时,播种深度为3-4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1水分管理,包括:播种后至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及时排水和灌溉,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5-2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2施肥管理,包括基肥、种肥、腊肥、苗肥和花肥的施用,且在各时间段将草木灰与其他肥料配合使用,其中基肥为腐熟栏肥或鸡粪,翻地时施入充分腐熟栏肥,施用量为22500-30000kg/hm²,或者施入鸡粪,用量为6000-7500kg/hm²;种肥在播种前或播种后覆土前施用,包括钙镁磷肥500-600 kg/hm²和焦泥灰6500-8500kg/hm²;腊肥为12月中下旬将腐熟人粪尿或三元复合肥施入畦面,人粪尿用量为10000-20000kg/hm²,三元复合肥用量为200-400kg/hm²;苗肥为齐苗后施肥,齐苗后,先施稀薄腐熟人粪尿7500-11250kg/hm²或三元复合肥50-150 kg/hm²间隔10-15天,再施一次苗肥,且第一次苗肥施后2-3天施草木灰1000-2000kg/hm²或硫酸钾70-90kg/hm²;花肥在现蕾期施肥,现蕾时施尿素70-80kg/hm²,硫酸钾70-90kg/hm²;同时,摘花打顶以后,根据苗的长势和土壤肥力追肥,补充磷、钾、镁、铁、钙元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3中耕操作,中耕深度为3-5cm,中耕次数为2-3次,分别在出苗后、植株生长中期进行;除草管理,在播种后至12月中旬进行,畦面杂草多时用4000-4500ml/hm²的草甘膦水剂进行化学除草,出苗前后及生长期间停止使用除草剂,改为晴天露水干后进行人工除草,每1-2周一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田间管理中步骤s24病虫害防治,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在9月中旬-10月中旬播种前,结合整地,对土壤进行翻耕,深度达25-30cm,使土壤中的害虫蛹、幼虫等暴露于地表,减少害虫基数,同时,对于酸性土壤施石灰1025-1500kg/hm²,调节土壤ph值,抑制部分病原菌生长;在10月中旬-次年2月上旬播种期-出苗前,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睢宁,王辉,王乐然,朱洪海,刘佳,梁冰冰,朱紫萱,金慧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