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减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86906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00:11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悬架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减震机构,能够在不更换车架的前提下满足不同规格的避震器适配,以适应于不同的骑乘路线或骑乘风格;其包括减震器和连接件,设置于自行车的前车架和后车架的连接处,所述前车架包括座位管和前下管,所述连接件包括主枢接孔和设置在主枢接孔两侧的第二枢接孔和第三枢接孔,所述第二枢接孔位于前车架所在一侧;所述连接件通过主枢接孔枢接在座位管的中上段,所述第二枢接孔用于与减震器的一端枢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枢接在前下管靠近座位管的一侧,所述第三枢接孔用于与后车架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悬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自行车减震机构


技术介绍

1、自行车悬架是自行车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行车的舒适性和性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见的山地自行车而言,大致分为硬尾山地自行车和软尾山地自行车,其中,硬尾山地自行车的悬架为一体化造型且没有后避震,软尾山地自行车的悬架为多连杆结构,且车架上设置有枢轴点能够使得自行车的后端上下移动。

2、相较而言,软尾山地自行车同时具备避震前叉和后避震等部件,具有更好的避震效果;在实际的骑乘中,针对于不同的骑乘路线,实际是需要采用不同的避震器来满足不同的避震要求,而不同风格的骑手也会根据其骑乘风格的不同进行避震器调整或选择。

3、现有的自行车的悬架或车身在设计和制造时,由于自身的结构固定,仅仅适用于固定尺寸规格的避震器安装,不能对不同规格的避震器实现适配,通用性差;基于此,需要一种自行车减震机构,能够在不更换车架的前提下满足不同规格的避震器适配。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自行车减震机构,能够在不更换车架的前提下满足不同规格的避震器适配,以适应于不同的骑乘路线或骑乘风格。

3、二、具体技术方案

4、一种自行车减震机构,包括减震器和连接件,设置于自行车的前车架和后车架的连接处,所述前车架包括座位管和前下管,所述连接件包括主枢接孔和设置在主枢接孔两侧的第二枢接孔和第三枢接孔,所述第二枢接孔位于前车架所在一侧;所述连接件通过主枢接孔枢接在座位管的中上段,所述第二枢接孔用于与减震器的一端枢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枢接在前下管靠近座位管的一侧,所述第三枢接孔用于与后车架连接。

5、实现原理、工作原理:本方案在前车架和后车架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件,其中连接件通过主枢接孔枢接在座位管上,即连接件的第二枢接孔和第三枢接孔分别与减震器和后车架枢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车架受力时,力量会通过连接件的转动将力传递到减震器处,实现减震;其中在需要更换不同尺寸规格的减震器时,仅需转动连接件,调节转动件第二枢接孔的位置,即可改变减震器的安装位置,进而满足不同尺寸规格减震器的适配。

6、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包括沿座位管纵截面两侧对称设置的安装板,所述两块安装板之间设置有支撑管;本优选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连接件及各枢接孔枢接处枢轴的配合,能够有效的提升连接件的连接强度,也有利于车身受力时力量的分散传导。

7、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相背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从第二枢接孔至第三枢接孔侧延伸,所述凹槽一体式成型于安装板表面;所述支撑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安装板凹槽的底部相通;本优选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安装板表面凹槽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减轻连接件的重量,有利益与车身轻量化。

8、作为优选:所述主枢接孔与第二枢接孔的孔心连线,和主枢接孔与第三枢接孔的孔心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28°—134°;本优选的有益效果在于:此参数的设置,在骑行时,力量更容易通过连接件传递到减震器处。

9、作为优选:所述前下管的靠近座位管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为轴对称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与安装孔相配合的安装模块,所述安装模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减震器枢接在安装模块的第二安装孔处;

10、本优选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减震器的底部枢接在安装模块的第二安装孔处,由于安装模块和其配合的安装孔具有对称性,可通过调换安装模块的位置改变第二安装孔的位置,进而改变减震器底部的安装位置,即减震器的安装位置或角度,进而改变力量在车架上的传递,实现减震效果的改变。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安装孔为长圆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长圆孔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安装模块与第一安装孔相配合的一侧向内收缩呈台阶状;

12、本优选的有益效果为:第一安装孔为长圆孔,便于加工,同时长圆孔受力均匀寿命更长;安装模块台阶状的设计使得安装模块能够通过枢接稳定的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内。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4、1、通过改变连接件在座位管上的角度,能够改变连接件的第二枢接孔与前下管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与不同尺寸规格的减震器安装,通用性强。

15、2、通过安装模块的设计,能够改变减震器在前车架的安装角度,改变力的传导路径进而改变减震效果,在不改变车架和减震器的情况下满足不同的减震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行车减震机构,包括减震器和连接件,设置于自行车的前车架(102)和后车架的连接处,所述前车架(102)包括座位管(103)和前下管(104),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1)包括主枢接孔(105)和设置在主枢接孔(105)两侧的第二枢接孔(107)和第三枢接孔(106),所述第二枢接孔(107)位于前车架(102)所在一侧;所述连接件(101)通过主枢接孔(105)枢接在座位管(103)的中上段,所述第二枢接孔(107)用于与减震器(100)的一端枢接,所述减震器(100)的另一端枢接在前下管(104)靠近座位管(103)的一侧,所述第三枢接孔(106)用于与后车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1)包括沿座位管(103)纵截面两侧对称设置的安装板(108),所述两块安装板(108)之间设置有支撑管(10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08)相背的一侧设有凹槽(110),所述凹槽(110)从第二枢接孔(107)至第三枢接孔(106)侧延伸,所述凹槽(110)一体式成型于安装板(108)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支撑管(109)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凹槽(110)的底部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枢接孔(105)与第二枢接孔(107)的孔心连线,和主枢接孔(105)与第三枢接孔(106)的孔心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28°—13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管(104)的靠近座位管(103)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座(111),所述安装座(11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2),所述第一安装孔(112)为轴对称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112)内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112)相配合的安装模块(113),所述安装模块(1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14);所述减震器(100)枢接在安装模块(113)的第二安装孔(114)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2)为长圆孔,所述第二安装孔(114)设置在长圆孔长度方向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模块(113)与第一安装孔(112)相配合的一侧向内收缩呈台阶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减震机构,包括减震器和连接件,设置于自行车的前车架(102)和后车架的连接处,所述前车架(102)包括座位管(103)和前下管(104),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1)包括主枢接孔(105)和设置在主枢接孔(105)两侧的第二枢接孔(107)和第三枢接孔(106),所述第二枢接孔(107)位于前车架(102)所在一侧;所述连接件(101)通过主枢接孔(105)枢接在座位管(103)的中上段,所述第二枢接孔(107)用于与减震器(100)的一端枢接,所述减震器(100)的另一端枢接在前下管(104)靠近座位管(103)的一侧,所述第三枢接孔(106)用于与后车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1)包括沿座位管(103)纵截面两侧对称设置的安装板(108),所述两块安装板(108)之间设置有支撑管(10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08)相背的一侧设有凹槽(110),所述凹槽(110)从第二枢接孔(107)至第三枢接孔(106)侧延伸,所述凹槽(110)一体式成型于安装板(108)上。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大攀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驰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