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特别涉及一种极片、电芯及电池。
技术介绍
1、锂电池是指电化学体系中含有锂(包括金属锂、锂合金和锂离子、锂聚合物)的电池,近年来,锂电池因其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可快速充放电等众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等领域。
2、锂电池通常是使用卷绕或叠片设备将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及隔膜装配形成电芯,再将电芯封装于外壳中以制备而成。
3、目前,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锂电池ed(能量密度)需求逐年上升,进而对于极片材料和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阳极极片开始逐步导入硅碳材料,但由于硅碳材料自身较大的体积膨胀,会导致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厚以及变形的现象,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极片,旨在解决目前锂电池电芯的阳极极片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导致电芯变厚以及变形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极片,该极片包括:
3、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在所述极片卷绕之后朝向其卷绕中心轴的内侧面和背向其卷绕中心轴的外侧面;
4、第一活性物质层,设于所述集流体的内侧面;
5、第二活性物质层,设于所述集流体的外侧面;
6、第一隔膜,设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面,所述第一隔膜用于缓冲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体积膨胀;
7、第二隔膜,设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面,所述第二隔膜用于阻止所述极片因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体积膨胀发生变形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膜包括多孔膜,所述多孔膜贴附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上;且/或,
9、所述第二隔膜包括高粘性油性膜,所述高粘性油性膜粘接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上。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具有沿卷绕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一平直区和第一拐角区;
11、所述第一拐角区设置有第一凹孔,所述第一凹孔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面。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孔为线状孔,所述第一凹孔设有一个,一个所述第一凹孔沿所述集流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或者,
13、所述第一凹孔为点状孔,所述第一凹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凹孔沿所述集流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具有沿卷绕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二平直区和第二拐角区;
15、所述第二拐角区设置有第二凹孔,所述第二凹孔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面。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为由石墨与硅碳混合制成的混合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为由石墨制成的石墨层。
17、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极片,该极片包括由石墨与硅碳混合制成的内圈层和由石墨制成的外圈层,所述内圈层在所述极片卷绕形成电芯时位于所述极片面向所述电芯的卷绕中心轴的一侧,所述外圈层在所述极片卷绕形成电芯时位于所述极片背对所述电芯的卷绕中心轴的一侧。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圈层具有沿卷绕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三平直区和第三拐角区,所述第三拐角区设置有第三凹孔;且/或,
19、所述外圈层具有沿卷绕方向交替设置的第四平直区和第四拐角区,所述第四拐角区设置有第四凹孔。
20、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芯,该电芯包括卷芯,所述卷芯由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极片和阴极极片卷绕形成,所述阳极极片采用如权前述记载的极片。
21、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电芯,所述电芯为如前述的电芯。
2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极片中,集流体包括在极片卷绕之后朝向其卷绕中心轴的内侧面和背向其卷绕中心轴的外侧面,第一活性物质层和第二活性物质层分别设于集流体的内侧面和外侧面,通过在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集流体的一面设置第一隔膜,以采用第一隔膜缓冲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体积膨胀,以及通过在第二活性物质层背离集流体的一面设置第二隔膜,以采用第二隔膜阻止极片因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体积膨胀发生变形,从而改善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厚以及变形的现象,以保证电池的正常使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包括多孔膜,所述多孔膜贴附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上;且/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具有沿卷绕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一平直区和第一拐角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孔为线状孔,所述第一凹孔设有一个,一个所述第一凹孔沿所述集流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或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具有沿卷绕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二平直区和第二拐角区;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为由石墨与硅碳混合制成的混合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为由石墨制成的石墨层。
7.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石墨与硅碳混合制成的内圈层和由石墨制成的外圈层,所述内圈层在所述极片卷绕形成电芯时位于所述极片面向所述电芯的卷绕中心轴的一侧,所述外圈层在所述极片卷绕形成电芯时位于所述极片背对所述电芯的卷绕中心轴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
9.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卷芯,所述卷芯由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极片和阴极极片卷绕形成,所述阳极极片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极片。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电芯,所述电芯为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包括多孔膜,所述多孔膜贴附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上;且/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具有沿卷绕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一平直区和第一拐角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孔为线状孔,所述第一凹孔设有一个,一个所述第一凹孔沿所述集流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或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具有沿卷绕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二平直区和第二拐角区;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为由石墨与硅碳混合制成的混合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衍长,罗敬,黄波,高云雷,于子龙,王传宝,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