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8649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00:0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作业工装,所述调节拉杆排布在桨状飞机的主翼与对应副翼之间、且为中空结构;所述轴承以紧配合结构装配在所述调节拉杆副翼端的中空内孔内;所述作业工装具有相互独立的手持底座和冲杆;所述手持底座具有抵接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的承接面,所述承接面上以内凹结构成型有直径大于所述调节拉杆中空内孔的承接槽;所述冲杆的直径大于所述轴承的外圈内径、并小于所述调节拉杆的中空内孔直径。本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可有效适应于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处的特殊工况环境,对轴承的在位拆卸可轻松实现的技术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桨状飞机维修工具,具体是一种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


技术介绍

1、桨状飞机的副翼位于主翼后方,通过调节副翼的偏转来控制飞机在空中的转弯力矩,故副翼可在主翼后方偏转调节。

2、副翼在主翼后方的偏转调节,是通过排布在副翼与主翼之间的可伸缩调节拉杆实现,即通过调节拉杆的后伸/前拉来操控副翼在主翼上的偏转。为适应调节拉杆对副翼的偏转调节动作,调节拉杆与副翼之间为活动连接结构,具体而言,在调节拉杆的副翼端通过中空内孔以紧配合结构装配有轴承,该轴承的内圈以紧配合结构连接有向外延伸的转接螺栓,转接螺栓的外端连接在副翼的安装结耳上,从而使转接螺栓与调节拉杆之间可通过轴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

3、桨状飞机的主翼与副翼之间的调节拉杆,在服役过程中随着轴向和周向受力的冲击,调节拉杆内的轴承容易出现磨损卡阻的损坏现象,需要对调节拉杆内的轴承进行更换维护。由于调节拉杆在副翼处的排布空间狭小、受副翼位置的影响,加之当前对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的更换维护缺乏专用工装,在对调节拉杆内的轴承进行更换维护时,需要将调节拉杆整体在桨状飞机上进行离位,使得调节拉杆内轴承的更换存在技术难度大、操作麻烦、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于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更换维护作业的特殊性,以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在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在位工况之下,对调节拉杆内轴承进行更换的作业工装。

2、本技术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作业工装,所述调节拉杆排布在桨状飞机的主翼与对应副翼之间、且为中空结构;

3、所述轴承以紧配合结构装配在所述调节拉杆副翼端的中空内孔内;

4、所述作业工装具有相互独立的手持底座和冲杆;

5、所述手持底座具有抵接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的承接面,所述承接面上以内凹结构成型有直径大于所述调节拉杆中空内孔的承接槽;

6、所述冲杆的直径大于所述轴承的外圈内径、并小于所述调节拉杆的中空内孔直径;

7、在对在位调节拉杆内的旧轴承拆卸时,所述手持底座以承接面抵接在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所述冲杆从所述调节拉杆副翼端抵接所述轴承并轴向冲击,使旧轴承在所述调节拉杆的中空内孔内轴向位移并跌落至所述手持底座的承接槽内,所述冲杆在所述调节拉杆的中空内孔中以间隙穿装结构配合;

8、在对在位调节拉杆组装新轴承时,所述手持底座以承接面抵接在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所述冲杆从所述调节拉杆副翼端抵接所述轴承并轴向冲击,使新轴承在所述调节拉杆的中空内孔内轴向位移至设计位。

9、上述技术措施采用相互独立的手持底座和冲杆,它们能够有效地适应于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工况处的空间结构,从而通过手持底座以承接面抵接在调节拉杆主翼端,利用在调节拉杆的中空内孔中以间隙穿装结构的冲杆对轴承进行轴向冲击,使轴承在调节拉杆中空内孔内轴向位移,完成对调节拉杆在位工况之下的轴承更换(拆卸/安装)作业。上述技术措施相较于整体离位更换作业而言,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效率高的技术特点。

10、所述手持底座具有一体成型的承接段和手柄段;

11、所述承接段的端部为承接面,环周外沿为能够面接触配合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端面的定位环部,所述定位环部所围的凹腔构成可间隙容纳跌落轴承的承接槽;

12、所述手柄段为人体手部可握持结构。

13、上述技术措施的手持底座具有一体成型的承接段和手柄段,拆卸作业时,工作人员通过握持手柄段,将承接面的定位环部以面接触的方式与调节拉杆主翼端端面配合,使得拆卸下来的轴承跌落于承接槽内。一方面与冲杆配合,方便冲杆对轴承实施轴向冲击,确保轴向冲击力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损伤;另一方面能防止拆卸下来的轴承摔落造成进一步安全隐患。

14、所述手持底座的承接面上具有环向凸起成型的定位凸止,所述定位凸止以环状凸起结构成型在所述定位环部的外缘,所述定位凸止的内径大于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的外径;

15、在作业时,所述手持底座的定位环部以面接触配合抵接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端面,所述定位凸止轴向套叠在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部。

16、所述手持底座的定位凸止内径大于所述调节拉杆主翼端外径1~3mm。

17、上述技术措施的手持底座的承接面上具有环向凸起成型的定位凸止,通过定位凸止轴向套装于调节拉杆主翼端部,对手持底座进行限位,承接更加稳定。

18、所述冲杆的冲击端具有导向杆;

19、所述导向杆成型在所述冲杆的冲击端中心处,所述导向杆的外径小于所述轴承的内圈内径;

20、在作业时,所述冲杆的导向杆轴向穿装在所述轴承的内圈内。

21、所述冲杆的导向杆外径小于所述轴承内圈内径1~3mm。

22、所述冲杆的导向杆轴向长度,小于手持底座的承接槽轴向深度。

23、所述冲杆的轴向长度大于调节拉杆的轴向长度。

24、上述技术措施的冲杆具有能轴向穿装于轴承内圈的导向杆,使得对轴承进行轴向冲击时,减少因为受力方向/部位发生改变而损坏调节拉杆或轴承卡住的情况发生。其整体长度大于调节拉杆的轴向长度,确保不会因为冲杆轴向长度不够而无法对轴承进行轴向冲击。

25、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针对于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更换维护作业的特殊性,采用相互独立的手持底座和冲杆,它们能够有效地适应于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工况处的空间结构,从而通过手持底座以承接面抵接在调节拉杆主翼端,利用在调节拉杆的中空内孔中以间隙穿装结构的冲杆对轴承进行轴向冲击,使轴承在调节拉杆中空内孔内轴向位移,完成对调节拉杆在位工况之下的轴承更换(拆卸/安装)作业。上述技术措施相较于整体离位更换作业而言,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效率高的技术特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所述调节拉杆(1)排布在桨状飞机的主翼与对应副翼之间、且为中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5或6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所述调节拉杆(1)排布在桨状飞机的主翼与对应副翼之间、且为中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桨状飞机副翼调节拉杆内轴承在位更换用的作业工装,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博赵继超孙延军胡启航冯锐章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