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85704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1 19:48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涉及汽车领域,用于解决现有车辆的取暖运行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较多。该车辆包括车体、电池热管理系统、座椅以及取暖组件。电池热管理系统设置于车体上,用于对电池进行热管理。座椅设置于座舱内,取暖组件设置于座椅上,两端分别与电池热管理系统连通。该车辆用于运送人或物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人们对车辆的舒适度要求也随之提高。

2、在天气寒冷时,人们在乘坐车辆时通常会开启车辆的取暖系统,以提高车内的温度,从而提高人们在车辆内的舒适度。

3、现有的车辆,取暖系统运行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较多,影响车辆的续航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的取暖运行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较多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电池热管理系统、座椅以及取暖组件。电池热管理系统设置于车体上,用于对电池进行热管理。座椅设置于座舱内,取暖组件设置于座椅上,两端分别与电池热管理系统连通。

4、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由于取暖组件设置于座椅上,两端分别与电池热管理系统连通。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媒可以进入到取暖组件内,循环冷媒的热量可以传递至取暖组件,取暖组件可以利用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媒的余热对座椅加热,以使座椅上的人员可以感到温暖舒适。取暖组件加热座椅时无需消耗额外的能源,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保障车辆的续航能力。

5、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暖组件包括第一流通管路以及第一阀门组。第一流通管路设置于座椅上,第一流通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热管理系统连通。第一阀门组用于控制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媒在第一流通管路的流动。

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第一流通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热管理系统连通。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循环冷媒可以进入第一流通管路内。由于第一流通管路设置于座椅上,循环冷媒在第一流通管路内流动的过程中,热量可以传递至座椅上,从而提升座椅的温度。当乘客需要取暖时,第一阀门组可以为开启状态,第一阀门组开启后循环冷媒可以流经第一流通管路。当乘客无需取暖时,第一阀门组可以为关闭状态,第一阀门组关闭后循环冷媒无法进入第一流通管路。乘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控制第一阀门组的开闭。

7、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驱动件、第二流通管路、制冷组件以及第二阀门组。第二流通管路包括第一流通段、第二流通段、第三流通段以及第四流通段。第一流通段和第二流通段的一端分别与驱动件连接。第三流通段和第四流通段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通段和第二流通段的另一端连接。制冷组件设置于第四流通段上。第二阀门组用于控制循环冷媒流在第三流通段或第四流通段中流通。

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制冷组件设置于第四流通段上,第二阀门组用于控制循环冷媒流在第三流通段或第四流通段中流通。乘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第二阀门组,以使循环冷媒从第三流通段或第四流通段中流通。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阀门组包括第一三通阀门。第一三通阀门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第一流通段的另一端与第一端口连通,所第三流通段的一端与第二端口连通,第四流通段的一端与第三端口连通。

1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媒经过第一三通阀门后可以进入第三流通段。此时,循环冷媒不会经过第四流通段上的制冷组件。当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时,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媒经过第一三通阀门后可以进入第四流通段。此时,循环冷媒会经过制冷组件,制冷组件可以降低循环冷媒的温度,从而保证循环冷媒对电池组的降温效果。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通管路的一端与第三流通段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通段连通。第一阀门组包括二通阀门,二通阀门设置于第一流通管路上。

1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第一流通管路的一端与第三流通段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通段连通。循环冷媒进入第三流通段后可以流入第一流通管路内。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通管路包括第一连接段、取暖段以及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一端与第三流通段连通。取暖段一端与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取暖段多次弯折形成多个依次连接的u型管。第二连接段一端与取暖段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与第二流通段连通。

14、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取暖段多次弯折形成多个依次连接的u型管,取暖段有较大的表面积,循环冷媒经过取暖段时,循环冷媒的热量便于发散至座椅上。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阀门组还包括第二三通阀门。第二三通阀门具有第四端口、第五端口以及第六端口。第四端口与第二流通段的另一端连通,第五端口与第三流通段的另一端连通,第六端口与第四流通段的另一端连通。

1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实际的应用中,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控制第二阀门组三个端口之间的连通关系,以控制循环冷媒的流动路径。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包括骨架以及支撑层。支撑层设置于骨架上,支撑层上开设有安装槽,取暖段设置于安装槽内。

1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取暖段设置于安装槽内,支撑层可以支撑乘客,从而避免乘客与取暖段直接接触,安装槽可以对取暖段形成防护。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层具有支撑面,支撑面用于支撑乘客,支撑层背离支撑面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

2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乘客坐在座椅上时,座椅支撑乘客的一面较为平整,可以保障乘客乘坐的舒适度。

21、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覆盖件。覆盖件与支撑层连接,位于支撑层开设有安装槽的一侧,并覆盖安装槽的开口。

2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覆盖件可以将安装槽封闭起来,从而对取暖段形成防护,可以避免取暖段受到碰撞。

23、由此,本申请的上述技术特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由于取暖组件设置于座椅上,两端分别与电池热管理系统连通。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媒可以进入到取暖组件内,循环冷媒的热量可以传递至取暖组件,取暖组件可以利用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媒的余热对座椅加热,以使座椅上的人员可以感到温暖舒适。取暖组件加热座椅时无需消耗额外的能源,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保障车辆的续航能力。

25、(2)由于第一流通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热管理系统连通。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循环冷媒可以进入第一流通管路内。由于第一流通管路设置于座椅上,循环冷媒在第一流通管路内流动的过程中,热量可以传递至座椅上,从而提升座椅的温度。当乘客需要取暖时,第一阀门组可以为开启状态,第一阀门组开启后循环冷媒可以流经第一流通管路。当乘客无需取暖时,第一阀门组可以为关闭状态,第一阀门组关闭后循环冷媒无法进入第一流通管路。乘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控制第一阀门组的开闭。

26、(3)由于制冷组件设置于第四流通段上,第二阀门组用于控制循环冷媒流在第三流通段或第四流通段中流通。乘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第二阀门组,以使循环冷媒从第三流通段或第四流通段中流通。

27、(4)当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媒经过第一三通阀门后可以进入第三流通段。此时,循环冷媒不会经过第四流通段上的制冷组件。当第一端口与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热管理系统(2)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组(24)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管路(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通段(223)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通段(222)连通;所述第一阀门组(32)包括二通阀门(321),所述二通阀门(321)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管路(3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管路(31)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组(24)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4)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42)具有支撑面(422),所述支撑面(422)用于支撑乘客,支撑层(42)背离所述支撑面(422)的一侧开设有所述安装槽(4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4)还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热管理系统(2)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组(24)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管路(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通段(223)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通段(222)连通;所述第一阀门组(32)包括二通阀门(321),所述二通阀门(321)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管路(3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佩航王司民周奕苏忠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