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隔震支座,特别涉及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
技术介绍
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隔震技术已在国内外实际工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实践证明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显著地提高结构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随着《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颁布,减隔震技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2、由于我国地缘辽阔,部分区域处于严寒地区,且日夜温差较大,在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的低温环境达到-42℃~-20℃。同时,由于建筑功能需要,部分隔震支座处于露天环境(比如架空层顶设置隔震层等情况),由于大部分隔震支座(特别是橡胶支座)使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合成橡胶或聚合物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的应变能力降低,导致隔震支座不能有效地适应结构的变形。这会影响其缓震和隔震性能,降低防震效果,导致隔震支座难以正常使用。
3、因此不可忽略低温对隔震支座性能的影响,在严寒地区需考虑对隔震支座进行保温设计,使隔震支座可以低温环境的使用环境中发挥作用,而目前设计少有考虑寒冷地区室外环境条件下对隔震支座的保护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
技术介绍
中隔震支座在低温环境中难以正常使用,而目前设计少有考虑寒冷地区室外环境条件下对隔震支座的保护措施的问题,提供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
2、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包括用于沿支座本体周向设置的外保温结构和内保温结构,所
3、所述外保温结构和所述内保温结构能够跟随所述支座本体进行水平变形;
4、还包括智能加热系统,所述智能加热系统位于所述内保温结构内侧,所述智能加热系统用于对支座本体进行加热。
5、本申请所述的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包括外保温结构和内保温结构,外保温结构和内保温结构沿支座本体周向设置,来将支座本体与室外环境隔离开,同时,在内保温结构内侧设置智能加热系统,通过智能加热系统来对支座本体进行加热,以保证支座本体能够低温环境的使用环境中正常发挥作用,解决支座本体在低温条件下适用性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地,外保温结构和内保温结构能够跟随支座本体进行水平变形,实现内、外保温结构与支座本体变形协调,使内、外保温结构在中小地震下跟随支座本体共同进行变形,从而使内、外保温结构不易损坏,减少更换频率。
6、优选地,所述外保温结构包括至少两层竖向设置的第一保温层,相邻所述第一保温层之间具有伸缩缝;
7、所述内保温结构为叠层结构,且所述内保温结构上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填充入所述伸缩缝内。
8、外保温结构为至少两层竖向设置的第一保温层,相邻第一保温层之间具有伸缩缝,通过伸缩缝将相邻两个第一保温层分开错位,在支座本体水平移动时,相邻的两个第一保温层能够分开各自运动,从而使外保温结构能够适应支座本体水平变形;
9、进一步地,内保温结构为叠层结构,在支座本体水平移动时,叠层结构的形式能够适应性的发生水平变形,以适应支座本体水平变形;
10、并且,由于内保温结构上具有延伸部,延伸部填充入伸缩缝内,通过延伸部来对伸缩缝进行填充,使相邻两个第一保温层分开,并起到保温、填缝和美观的作用。
11、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温层靠近所述伸缩缝的一侧具有环形台阶,相邻所述环形台阶形成凸台;
12、所述内保温结构外侧具有环形凹槽,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凸台嵌入所述环形凹槽。
13、通过第一保温层的相邻环形台阶形成凸台,凸台与内保温结构上的环形凹槽进行嵌入式配合,在支座本体水平移动时,支座本体推动内部保温结构,内部保温结构带动外保温结构一起运动,以保证内、外保温结构运动位移的一致。
14、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温层由至少两个第一保温块组装而成,且所述第一保温层外壁上套设有抱箍。第一保温层由至少两个第一保温块通过抱箍固定组装而成,当第一保温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后,将抱箍打开,然后将旧的第一保温块取下,再更换新的第一保温块,形成新的第一保温层,其安拆方便、操作便捷。
15、优选地,所述内保温结构由至少两个叠层保温块组成;
16、所述第一保温层与叠层保温块相抵接,相邻所述叠层保温块之间的第一拼接缝与相邻所述第一保温块之间的第二拼接缝相互错位。
17、内保温结构由至少两个叠层保温块组成,便于其进行安装和更换,进一步地,第一保温层与叠层保温块相抵接,即通过第一保温层来箍住叠层保温块,使多个叠层保温块组成内保温结构,避免再单独对多个叠层保温块进行整体固定;
18、并且,相邻叠层保温块之间的第一拼接缝与相邻第一保温块之间的第二拼接缝相互错位,错缝设计使得叠层保温块和第一保温块的拼接缝位置不是直接重合,从而避免了拼接缝线条的重复对齐,避免在第一保温块的接缝处出现应力集中,保障了第一保温层的稳固性。
19、优选地,所述智能加热系统包括电热毯,所述电热毯用于沿所述支座本体周向间隔布置。
20、优选地,所述电热毯竖向分层设置。通过竖向分层设置电热毯,以使相邻两层的电热毯之间也能分开错位,以适应支座本体的水平变形。
21、优选地,所述智能加热系统还包括感温装置,所述感温装置与所述电热毯相连接,所述感温装置用于监测外界温度。感温装置上设有感温阈值,超过阈值促发电热毯进行加热。
22、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震支座,包括所述支座本体和本申请所述的保温装置,所述外保温结构和所述内保温结构绕所述支座本体周向设置;
23、所述支座本体包括铅芯和设置在所述铅芯上的叠层橡胶,电热毯布置在所述叠层橡胶上。
24、本申请的隔震支座,包括支座本体,支座本体包括铅芯和叠层橡胶,通过在铅芯上的叠层橡胶,在发生地震时,叠层橡胶能够适应性的进行水平变形,以减缓地震力,同时,外保温结构和内保温结构绕支座本体周向设置,来将支座本体与室外环境隔离开,且外保温结构和内保温结构能够跟随所述支座本体进行水平变形,实现内、外保温结构与支座本体变形协调,使内、外保温结构不易损坏,降低更换频率,再通过布置在叠层橡胶的电热毯对支座本体进行加热,解决支座本体在低温条件下适用性不足的问题,从而使本申请的隔震支座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正常使用,提升隔震支座使用范围。
25、在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的施工方法,用于施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保温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26、s1:在所述支座本体上布置电热毯;
27、s2:沿所述支座本体周向安装叠层保温块,组装所述叠层保温块形成所述内保温结构;
28、s3:在所述内保温结构外侧周向安装第一保温块,组装所述第一保温块形成所述外保温结构,并用抱箍对所述外保温结构进行固定。
29、本申请所述保温装置的施工方法,内保温结构采用多个叠层保温块组成形成,从而便于内保温结构的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沿支座本体(10)周向设置的外保温结构(1)和内保温结构(2),所述外保温结构(1)抵接于所述内保温结构(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温结构(1)包括至少两层竖向设置的第一保温层(11),相邻所述第一保温层(11)之间具有伸缩缝(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层(11)靠近所述伸缩缝(3)的一侧具有环形台阶(111),相邻所述环形台阶(111)形成凸台(1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层(11)由至少两个第一保温块(101)组装而成,且所述第一保温层(11)外壁上套设有抱箍(1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结构(2)由至少两个叠层保温块(201)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加热系统包括电热毯(4),所述电热毯(4)用于沿所述支座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毯(4)竖向分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加热系统还包括感温装置(5),所述感温装置(5)与所述电热毯(4)相连接,所述感温装置(5)用于监测外界温度。
9.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支座本体(10)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保温装置,所述外保温结构(1)和所述内保温结构(2)绕所述支座本体(10)周向设置;
10.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保温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沿支座本体(10)周向设置的外保温结构(1)和内保温结构(2),所述外保温结构(1)抵接于所述内保温结构(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温结构(1)包括至少两层竖向设置的第一保温层(11),相邻所述第一保温层(11)之间具有伸缩缝(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层(11)靠近所述伸缩缝(3)的一侧具有环形台阶(111),相邻所述环形台阶(111)形成凸台(1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层(11)由至少两个第一保温块(101)组装而成,且所述第一保温层(11)外壁上套设有抱箍(1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武鹍,金旭炜,毛晓兵,李骁然,夏成建,黄腾腾,申允,陈鹏,贺秉东,伍文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