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装配导线和用于装配导线的方法技术_技高网

装配导线和用于装配导线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8370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1 1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建议了一种装配导线,其具有:具有至少两个同轴布置的导体的导线,所述导线带有去绝缘的导线端部;基体,带有去绝缘的导线端部的所述导线布置在所述基体内;至少一个第一导电板形元件和第二导电板形元件,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接触插座和第二导电接触插座彼此并排地布置在所述基体内。第一导电板形元件在第一接触插座和去绝缘的导线端部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板形元件的第一侧与第一接触插座连接,并且第一板形元件的与第一侧对置的另一侧与所述去绝缘的导线端部连接。第二导电板形元件在第二接触插座和去绝缘的导线端部之间延伸,其中第二板形元件的第一侧与第二接触插座连接,并且第二板形元件的与第一侧对置的另一侧与去绝缘的导线端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此外建议了用于装配导线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导线,所述导线被构造为特别地使用在车辆中,特别是汽车中。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装配导线的方法,所述导线被设为特别地使用在车辆中。


技术介绍

1、导线的装配例如从at 017 394u1、de 10 2021 107 921 b4、de 297 12306u1、us2021/0119376 a1、de 10 2019 119 468 a1、wo 2023/024971 a1,us2022/0224059a1或de 10 2022 103 647 a1中已知,其中绞合导体各设有对应的连接可能性。在此,at 017394u1、de 297 12 306u1和de 10 2021107 921b4涉及同轴导体。

2、未来的电动车辆将以非常高的电流强度充电,其大约为600-1000a,如例如也在de10 2021 107 921 b4中显示。为可以传输这样的电流强度,需要非常高的导线横截面。在汽车构造中,出于降低成本和减轻构件重量的原因,需要生产由轻金属(例如铝及其合金)制成的电导线。在此,越来越多地使用由实心材料制成的导体来代替绞合线。在这些导线与接触元件电接触时,出现关于接触的问题。特别地,主要使用扁平导体或单独导体。这些所使用的导体特别是刚性导体,其涉及使用许多构件的昂贵的弯曲过程和高成本的制造步骤。

3、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装配导线,其可通过更简单的过程并且通过更少的材料和制造成本被装配,并且在此可以承受汽车中的机械应力,并且适合于高电流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b>

1、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通过使用构造上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提供装配导线以及用于装配导线的方法,以所述方法可以实现圆形导体(特别是同轴导体)与另外的导电接触元件的连接,使得接触之间存在尽可能低的电阻。

2、所描述的实施方案同样适用于装配导线的方法。即使未详细描述,协同效应也可以由实施方案的不同的组合产生。

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通过以下的元件描述了一种装配导线,所述元件不仅限于此。装配导线具有带有至少两个同轴布置的导体的导线,其中导线端部被去绝缘。此外,装配导线具有基体,带有去绝缘的导线端部的导线布置在基体内,并且装配导线此外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导电板形元件和第二导电板形元件。至少一个第一导电接触插座和第二导电接触插座彼此并排地布置在基体内。第一导电板形元件在第一接触插座和去绝缘的导线端部之间延伸,其中第一板形元件的第一侧与第一接触插座连接,并且第一板形元件的与第一侧对置的另一侧与去绝缘的导线端部材料结合地连接。第二导电板形元件在第二接触插座和去绝缘的导线端部之间延伸,其中第二板形元件的第一侧与第二接触插座连接,并且第二板形元件的与第一侧对置的另一侧与去绝缘的导线端部材料结合地连接。

4、换言之,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双芯导线,特别是使用在车辆中的布置在基体内的同轴电缆。导线的两个导体的每个通过板形元件与对应的接触插座连接,其中导线和接触插座的连接通过相应的板形元件实现,所述板形元件与导线以材料结合的方式连接。以装配导线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造,可以在导线的弯曲过程之前已安装导线的两个导体,即导体可以整体地装配。作为导线与例如车辆内的相邻的高压部件的接口的各接触元件,如各接触插座,可以在一个制造步骤中共同制造。通过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包括由刚性的轻金属制成的导体的同轴导线的装配。与扁平导体相比,使用同轴导体可以实现更低的电磁兼容性(emc)载荷、更简单的弯曲过程、更少的构件和更少的制造步骤。通过本专利技术,可以装配刚性圆形导体,特别是刚性同轴电缆。通过为布置在其内的所有元件(如接触元件和板形元件以及导线)的整体性而采用的基体,基体可以被限制为一个构件,这因此导致构件数量的减少,并且因此导致了成本降低。带有同轴布置的导体(即特别是圆形导体)的导线的使用由于同轴导线的更高的刚性而允许使用更少的连结点来集成在车辆内,并且简化了装配导线在车辆内的安装,特别是此安装的自动化简单。由于使用同轴布置的导体,以此构造的装配导线实现了更简单的弯曲过程,由此简化了安装空间集成,即在车辆内的集成。

5、术语“装配导线”特别地可以理解为意指带有插头、接触部和连接套管的做好连接准备的导线或电缆、电缆束以及总电缆束的制造。导线主要用于向用电器供电,特别是在汽车中。如此装配导线可以例如具有/成为插头,所述插头可与配对插头一起使用、特别是与配对插头螺纹连接。配对插头例如可以是充电插座或高压存储器的一部分。

6、术语“两个同轴布置的导体”特别地可以理解为意指同轴导线,即同轴电缆,其由至少两个同轴布置的圆形导体组成。例如,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导线可以由以下元件组成:内导体,特别是轻金属,如铝,其作为例如dc负导体;内导体上构建的内绝缘体;内绝缘体上连接的外导体,所述外导体特别地由轻金属-如铝-制成,其作为dc正导体;以及此外连接在外导体上的外绝缘体。

7、术语“去绝缘的导线端部”特别地可以理解为意指导线的导电部分的露出。即导线的两个导电导体从其绝缘体中露出,使得可以实现通过装配导线的其余部件来接触这些导体。例如,此导体的露出或绝缘可以例如作为此装配导线的制造中的附加的方法步骤。

8、术语“导电板形元件”特别地可以理解为意指平的元件,其例如通过冲压过程得到。例如,板形元件可以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冲压片。

9、术语“材料结合的连接”特别地可以理解为意指两个对应的元件的接触,在此通过使用方法或制造过程使导线或露出的导线端部与相应的板形元件接触,所述方法或制造过程将这两个部分材料结合地相互连接。特别地,材料结合的连接理解为意指通过激光焊接来连接两个部分。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导线中使用的导体的情况中,特别地使用铝导体,其可以通过材料结合的连接而接触,以提供牢固且永久的导电连接。铝材料可以在表面上形成氧化层,这在纯施力配合连接中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导致高的电阻。为避免此情况,本专利技术采用与导线的绝缘导线端部的材料结合的连接。

10、接触插座特别地可以是铜插座。充电插座或高压存储器内的配对接触部典型地由铜制成并且涂覆以银。使得在选择接触插座的材料时,可以选择与配对接触部相同的材料,以避免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的腐蚀并且确保低电阻。

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接触插座可以具有第一连接面,第二接触插座可以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沿相同方向定向,其中接触插座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彼此并排地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和/或其中板形元件相互有间隔地在同一平面上从接触插座延伸至去绝缘的导线端部。

12、术语“连接面”特别地可以理解为意指在安装在例如汽车内时与配对件接触的表面。此连接面再次在图中详细图示。根据此实施方案,这些连接面应处在同一平面上。如果连接面不处在同一平面上,则通过同轴导线产生的刚性连接无法以所要求的面压力螺旋拧到两个盒上。由此原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触插座布置为使其连接面处在同一平面内。

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接触插座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导线(100),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导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配导线,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导线,其中,所述装配导线还具有用于每个开口的盖,以用于封闭相应的开口,所述盖以液密方式封闭相应的开口,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导线,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导线,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导线,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导线,

10.一种用于装配导线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导线(100),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导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配导线,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导线,其中,所述装配导线还具有用于每个开口的盖,以用于封闭相应的开口,所述盖以液密方式封闭相应的开口,

6.根据前述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蒂凡·赫克尔斯穆勒米夏埃尔·弗里德里梅尔
申请(专利权)人: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