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的,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
技术介绍
1、随着空调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家中安装中央空调。风管机作为中央空调器的一种,以其造价低、结构简单、隐藏式安装等优点备受用户青睐。现有的风管机通常可以安装在吊顶中,其主要包括机体以及机体内部安装的贯流风扇和室内换热器,机体上开设空调进风以及口空调出风口,贯流风扇将空气从所述空调进风口引入所述机体,经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所述空调出风口送出。
2、相关技术中,由于吊顶空间有限,风管机的进深以及高度受限需要尽量压缩。为了满足风管机的性能需求,需要增加风管机的长度尺寸。因此,室内换热器匹配风管机的机体构造,通常设置为非直板的、具有较长端板间距的换热器。其中,换热器的两个端板之间的距离过大,意味着每一路冷媒流路中换热管流过时压降过大。
3、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直接影响风管机的制冷、制热效果以及空调整体性能。室内换热器设置有若干换热管,若干换热管连接形成并联的多路冷媒流路,冷媒流路设计直接影响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因此,针对较长端板间距的换热器,如何对其冷媒流路进行设计,确保制冷时压降在正常范围、分流出口温度具有一致性,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的目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2、本技术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
3、机体,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空调进风口和空调出风口,所述机体包括沿竖直方向相
4、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机体内且靠近所述空调进风口设置;
5、贯流风扇,设于所述机体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空调出风口之间,在所述贯流风扇的作用下,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空调进风口进入所述机体,并通过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通过所述空调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6、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段换热器、第二段换热器与第三段换热器,所述第一段换热器、所述第二段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段换热器由下至上依次连接半包结构,所述半包结构具有朝向所述贯流风扇的开口,以围绕部分的所述贯流风扇;
7、两个端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两个所述端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00mm;
8、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若干换热管,若干所述换热管相连接形成多条并联设置的冷媒流路,所述冷媒流路包括至多三个依次连接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由弯管连通的两个直管,所述直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延伸至两个所述端板上。
9、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风管机,两个端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00mm,使得冷媒经过冷媒流路中的换热管时压降较大,对冷媒流路中的换热管数量进行合理设置,使得室内换热器在制冷时压降在正常范围,防止每条冷媒流路上的换热管设置的过多导致压降过高,保证换热能力。
1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风管机,其包括:。
11、机体,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空调进风口和空调出风口,所述机体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顶板与底板;
12、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机体内且靠近所述空调进风口设置;
13、贯流风扇,设于所述机体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空调出风口之间,在所述贯流风扇的作用下,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空调进风口进入所述机体,并通过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通过所述空调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14、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段换热器、第二段换热器与第三段换热器,所述第一段换热器、所述第二段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段换热器由下至上依次连接半包结构,所述半包结构具有朝向所述贯流风扇的开口,以围绕部分的所述贯流风扇;
15、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若干换热管,若干所述换热管相连接形成多条并联设置的冷媒流路,所述冷媒流路供冷媒流动,所述冷媒流路的流路长度不超过7000mm。
16、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风管机,将冷媒流路的流路长度设置为不超过7000mm,避免制冷时每条冷媒流路的压降过大,提高了室内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还包括:
18、分流器,具有分流进口和多个分流出口,若干所述冷媒流路与不同的所述分流出口相连通;
19、分流管,包括水平管段与竖直管段,所述竖直管段的一端与所述水平管段垂直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分流进口连接;
20、进口管,其一端与所述水平管段的第一端连接;
21、盲管,其一端封闭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水平管段的第二端连接;通过设置盲管使得冷媒在分流器前的流动方向一致,进而使得冷媒的分流更加均匀,提升了分流的可靠性与一致性。
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进口直管,所述竖直管段通过所述进口直管与所述分流进口连接;进口直管不会对分流的均匀性产生影响,保证分流的均匀性。
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风速偏差达到0.7m/s以下时,若干条所述冷媒流路中每条所述冷媒流路所包括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相同;在风场相对均匀的情况下,冷媒流路流路使用均分方案,使每一条冷媒流路中的冷媒换热性能贴近,提高换热能力。
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风速偏差超过0.7m/s时,每条所述冷媒流路所包括的所述换热管的个数与该冷媒流路所在位置的风量或风速呈反比;在风场不均匀时,根据风速即风量对冷媒流路中的换热管的数量进行设置,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换热翅片,若干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具有迎风侧与背风侧,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迎风侧至所述背风侧设置为两列;所述换热管为u形管,每条所述冷媒流路包括至少一个靠近所述迎风侧的所述换热管以及至少一个靠近所述背风侧的所述换热管。该设置使得室内换热器为双排换热器,能够对经过的空气进行更为快速彻底的换热,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品质,同时,使得冷媒流路在室内换热器上的设置更加均匀合理,进而提高了换热效果。
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流路配置为至少六条;和/或,在所述机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三段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二段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贯流风扇的外缘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在制冷模式下,第三段换热器的顶端溢出的冷凝水,不会在重力作用下落到贯流风扇上,有效防止吹水问题。
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换热器在其相接的部位被完全切开,所述第一段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换热器插接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该设置中第一段换热器与第二段换热器采用全切的方式,使得第一段换热器的角度不受结构限制,同时能够使该两段换热器的翅片面积接触的足够多,进而可以使得冷凝水更容易从这第一预设角度处流到最下方;和/或,所述第一段换热器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空调进风口的锐角
2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段换热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段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段换热器的连接处通过异形切割形成弯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口直管,所述竖直管段通过所述进口直管与所述分流进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风速偏差达到0.7m/s以下时,若干条所述冷媒流路中每条所述冷媒流路所包括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风速偏差超过0.7m/s时,每条所述冷媒流路所包括的所述换热管的个数与该冷媒流路所在位置的风量或风速呈反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换热翅片,若干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具有迎风侧与背风侧,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迎风侧至所述背风侧设置为两列;所述换热管为U形管,所述冷媒流路包括至少一个靠近所述迎风侧的所述换热管以及至少一个靠近所述背风侧的所述换热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或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换热器在其相接的部位被完全切开,所述第一段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换热器插接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和/或,所述第一段换热器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空调进风口的锐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段换热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段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段换热器的连接处形成弯折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口直管,所述竖直管段通过所述进口直管与所述分流进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风速偏差达到0.7m/s以下时,若干条所述冷媒流路中每条所述冷媒流路所包括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风速偏差超过0.7m/s时,每条所述冷媒流路所包括的所述换热管的个数与该冷媒流路所在位置的风量或风速呈反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换热翅片,若干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具有迎风侧...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