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482981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8 20:22
一种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发动机、输入轴、中间轴以及差速器,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径向设置在差速器的两侧,所述发动机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相对设置,所述发动机与输入轴连接固定,输入轴上设置第一输入齿轮,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电机轴连接固定,第一电机轴上设置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输入齿轮啮合,所述差速器上周向固定差速器主减速齿轮,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二电机轴连接固定,第二电机轴上设置第二主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设置输出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所述输出主动齿轮与差速器主减速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汽车的传动,具体涉及到一种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1、传统的燃油汽车通常以石油作为能量源,随着资源的匮乏和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因此许多汽车制造商的研发方向逐渐倾向于低排放、低油耗的新能源汽车。但是,新能源汽车中的纯电动汽车,具有整车成本较高、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不稳定等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混合动力汽车同样作为新能源汽车一种,同时具有传统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两者的优点,混合动力汽车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具备电机直驱、串联驱动、制动能量回收和发动机怠速发电等工况,具有多种高效的驱动模式,使发动机一直保持在高效率区间运行,从而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低排放。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双电机混动系统,电机轴与其上固定的齿轮通常通过花键连接,发电机与驱动电机的电机轴通常由三点轴承支撑,轴向布置空间较大,并且花键连接后通过三点轴承支撑容易造成驱动系统nvh问题,推广具有局限性,现有双电机混动系统发电机与驱动电机两端通常均采用球轴承进行支撑固定,球轴承+球轴承的支撑方式传动效率较低。因此,出于结构的可靠性、传动系统传动效率、零部件成本等原因,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结构仍旧需要简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对应的不足,提供一种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这种驱动系统油耗低,传动系统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低,车辆动力经济性能高。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方案实现的:一种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发动机、输入轴、中间轴以及差速器,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径向设置在差速器的两侧,所述发动机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相对设置,所述发动机与输入轴连接固定,输入轴上设置第一输入齿轮,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电机轴连接固定,第一电机轴上设置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输入齿轮啮合,所述差速器上周向固定差速器主减速齿轮,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二电机轴连接固定,第二电机轴上设置第二主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设置输出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所述输出主动齿轮与 差速器主减速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

3、所述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输入轴以及中间轴相互平行。

4、所述输入轴两端通过第一球轴承与第二球轴承进行支撑。

5、所述第一电机轴的两端通过第一柱轴承和第三球轴承进行支撑。

6、所述差速器主减速齿轮周向固定在差速器上,差速器两端通过第一锥轴承与第二锥轴承进行支撑。

7、所述第二电机轴两端通过第四球轴承与第二柱轴承进行支撑。

8、所述中间轴两端通过第三锥轴承与第四锥轴承进行支撑。

9、所述第一电机轴与第一从动齿轮一体成型。

10、述第二电机轴与第二输入齿轮一体成型。

11、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发动机可通过第一电机启动并调速,使发动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从而提高其发动机的工作效率、经济性。此外,第一电机轴通过两端的柱轴承和球轴承进行支撑固定,第二电机轴通过两端的柱轴承和球轴承进行支撑固定,并且均采用两点支撑方式,有效提升驱动系统的机械传递效率,降低零部件数量及成本,并且结构简单、轴向空间尺寸小,能够适应市场所有的三缸发动机及四缸发动机机仓布置,能适应更多的车型。

12、这种驱动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空间尺寸小,发动机机仓布置适应性好,可适应的车型多等优势,并且这种驱动系统油耗低,传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车辆动力经济性能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22)、发动机(ICE)、输入轴(6)、中间轴(14)以及差速器(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4)与第二电机(22)径向设置在差速器(11)的两侧,所述发动机(ICE)与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22)相对设置,所述发动机(ICE)与输入轴(6)连接固定,输入轴(6)上设置第一输入齿轮(8),所述第一电机(4)与第一电机轴(2)连接固定,第一电机轴(2)上设置第一从动齿轮(3),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与第一输入齿轮(8)啮合,所述差速器(11)上周向固定差速器主减速齿轮(12),所述第二电机(22)与第二电机轴(21)连接固定,第二电机轴(21)上设置第二主动齿轮(20),所述中间轴(14)上设置输出主动齿轮(17)与第二从动齿轮(16),所述输出主动齿轮(17)与 差速器主减速齿轮(12)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6)与第二主动齿轮(20)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轴(2)、第二电机轴(21)、输入轴(6)以及中间轴(14)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6)两端通过第一球轴承(9)与第二球轴承(7)进行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轴(2)的两端通过第一柱轴承(1)和第三球轴承(5)进行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主减速齿轮(12)周向固定在差速器(11)上,差速器(11)两端通过第一锥轴承(13)与第二锥轴承(10)进行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轴(21)两端通过第四球轴承(23)与第二柱轴承(19)进行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14)两端通过第三锥轴承(18)与第四锥轴承(15)进行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轴(2)与第一从动齿轮(3)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述第二电机轴(21)与第二输入齿轮(20)一体成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22)、发动机(ice)、输入轴(6)、中间轴(14)以及差速器(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4)与第二电机(22)径向设置在差速器(11)的两侧,所述发动机(ice)与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22)相对设置,所述发动机(ice)与输入轴(6)连接固定,输入轴(6)上设置第一输入齿轮(8),所述第一电机(4)与第一电机轴(2)连接固定,第一电机轴(2)上设置第一从动齿轮(3),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与第一输入齿轮(8)啮合,所述差速器(11)上周向固定差速器主减速齿轮(12),所述第二电机(22)与第二电机轴(21)连接固定,第二电机轴(21)上设置第二主动齿轮(20),所述中间轴(14)上设置输出主动齿轮(17)与第二从动齿轮(16),所述输出主动齿轮(17)与 差速器主减速齿轮(12)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6)与第二主动齿轮(20)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轴(2)、第二电机轴(21)、输入轴(6)以及中间轴(14)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态的双电机增程式混合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蔺月萌刘海涛张子川余顶建李刚董彬石东升谭小朋莫胜林付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