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底部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车身底部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设置有电池包的新能源车型,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现有的新能源车型中,电池包一般布置在驾乘舱下方,且通常与两侧的门槛梁连接。而随着人们对新能源车辆碰撞安全性的日益重视,以及人们对新能源车型的使用品质抱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如何增加新能源车辆中电池包的碰撞安全性,以及如何提升新能源车型的使用品质,便成为车企研发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底部结构,以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碰撞安全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整车的使用品质。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车身底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连接梁,设置在两侧所述连接梁之间的电池包,以及位于上车身中的前地板面板;
4、两侧所述连接梁均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并分别设置在车身中同侧门槛梁的下方;
5、所述前地板面板呈环形,并位于所述电池包上方,且所述前地板面板与所述电池包之间设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沿所述前地板面板的周向布置。
6、进一步的,各侧所述连接梁连接在同侧所述门槛梁的下方,且各侧所述连接梁和所述门槛梁均与所述电池包之间围构形成有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线束通道。
7、进一步的,所述线束通道的顶部被所述前地板面板封闭,且所述线束通道内设有用于固定线束的线束支架。
8、进一步的,所述线束支架设置在所述电池包上,且所述线束支架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线束的卡接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支架,各侧所述连接支架连接在同侧所述连接梁的下方;和/或,
10、所述电池包内设有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的内部横梁,所述内部横梁与两侧的所述连接梁在整车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1、进一步的,两侧所述连接梁连接在位于车辆前部的前副车架和位于车辆后部的后副车架之间;
12、所述前副车架设置在所述上车身中的前机舱的下方,所述后副车架设置在所述上车身中的后地板的下方,且所述前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和两侧所述连接梁围构形成容纳所述电池包的电池包安装空间。
13、进一步的,所述前副车架中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副车架纵梁,所述后副车架中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后副车架纵梁;
14、在整车左右方向上,各侧所述连接梁位于同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以及所述后副车架纵梁靠近车外的一侧。
15、进一步的,所述前副车架的后侧设有前横梁,两侧所述连接梁通过所述前横梁与各所述前副车架纵梁连接;
16、各侧所述连接梁的后端与同侧所述后副车架纵梁的前端连接,且在两侧的所述后副车架纵梁和所述连接梁相连的位置之间连接有后横梁;
17、所述电池包安装空间形成在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和两侧的所述连接梁之间。
18、进一步的,所述后副车架的后端设有后副车架防撞梁,且两侧所述后副车架纵梁的后端设有后副车架吸能盒,所述后副车架防撞梁与两侧所述后副车架吸能盒相连;和/或,
19、在整车左右方向上,各侧所述连接梁朝向车外的一侧连接有侧踏安装板,所述侧踏安装板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侧踏安装板的顶部设有侧踏安装面。
2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2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一方面,通过两侧连接梁的设置,在车辆发生侧碰时,两侧的连接梁可溃缩吸能,并能够对碰撞力进行传递分散,有助于增加电池包碰撞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在前地板面板和电池包之间设置密封条,也能够增加前地板位置的密封性能,提升驾乘舱内的静谧性,从而有助于提升整车品质。
22、此外,通过使得各侧连接梁、门槛梁以及电池包之间围构形成线束通道,不仅能够提供进行线束布置的通道,同时也可利用外侧的连接梁和门槛梁保护通道内布置的线束,由此能够达到便于车辆中线束布置,以及能够提升线束布置安全性的效果。线束通道的顶部被前地板面板覆盖,能够使得线束通道形成封闭空间,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线束的安全性。线束通道内设置线束支架,可利于固定布置在通道内的线束。
23、线束支架设置在电池包上,可便于线束支架的设置,线束支架上设置卡接结构,可利于线束的固定操作。电池包的左右两侧通过连接支架连接在连接梁下方,可便于电池包的连接设置,电池包内部设置与连接支架投影重叠的内部横梁,可利用内部横梁的支撑作用,保证侧部的连接梁和门槛梁位置的支撑强度,有利于进一步增加线束的安全性。
24、其次,两侧连接梁连接在前、后副车架之间,且由前副车架、后副车架以及两侧连接梁共同限定出电池包安装空间,可具有承载式车身结构特点,能够利用承载式车身重量较小的优势,利于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能够提高整车续航能力,同时,借助两侧连接梁的连接设置,组成电池包环形框架结构,也可在碰撞时使得电池包随环形框架结构一起运动,进而能够降低电池包受到的碰撞冲击,以增加电池包的碰撞安全性。
25、另外,各侧连接梁位于同侧前副车架纵梁以及后副车架纵梁靠近车外的一侧,有助于实现承载式车身前后部位的y向截面变化,满足承载式车身中底盘与车身骨架之间的匹配设计要求。通过前横梁与后横梁的设置,不仅利于两侧连接梁与前副车架的连接,以及能够增加后副车架前部的结构强度与刚度,同时使得电池包安装空间形成在前横梁、后横梁和两侧连接梁之间,也利于使得形成的环形框架结构成为刚性环抱型结构,进而能够更好地提升电池包的碰撞安全性。
26、通过后副车架防撞梁和后副车架吸能盒的设置,可提升后副车架的碰撞性能。通过在连接梁外侧连接侧踏安装板,在作为侧踏装配基础的同时,也能够作为侧面碰撞吸能结构,起到碰撞吸能作用,可实现一件两用,以节省侧踏安装骨架,有利于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2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
2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与上述车身底部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志杰,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