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应用技术_技高网

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482810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8 2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天然药物化学和微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从真菌亚细亚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的发酵产物中提取新颖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分离纯化的方法和在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方面的应用。所述聚酮类化合物的分子式分别为C22H30O3(化合物1)和C24H34O2(化合物2),如式I中1和2所示。化合物1和化合物2呈现较强的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其中,化合物1能显著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哈氏弧菌V.harveyi的生长,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依次为1.0、2.0和2.0μg/mL;化合物2能显著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哈氏弧菌V.harveyi的生长,其MIC为2.0μg/mL。化合物1和2具有成为新型革兰氏阴性菌防治药物的潜力,有望为解决该领域的问题提供新的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天然药物化学/微生物医药,具体的说是一种从真菌亚细亚镰刀菌(f.asiaticum)的发酵产物中提取新颖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中部分已被开发应用为临床药物,如阿霉素、四环素以及红霉素。随着对微生物资源探索的不断深入,从放线菌中提取的聚酮类农药包括阿维菌素类、棘白菌素类、四环素及其类似物等均能有效地保护植物免受各种昆虫和寄生虫的侵害,并已成功商业化。

2、关于亚细亚镰刀菌(f.asiaticum)的相关研究已有文献记载,该真菌可从小麦(周永进等,江苏农业学报,2012,5,979-985)和玉米(a.kawakami et al,journal of generalplant pathology,2015,81(4),324-327)中分离得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亚细亚镰刀菌(f.asiaticum)次级代谢产物的系统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专利技术成功从该菌中分离出具有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新颖聚酮类化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真菌亚细亚镰刀菌(f.asiaticum)的发酵产物中提取新颖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应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聚酮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为式i所示

4、

5、式中,化合物1:r=-cho、化合物2:r=-ch=chch3。

6、一种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7、1)将真菌亚细亚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接种于大米固体培养基中,在室温下发酵30天,发酵结束后的产物经乙酸乙酯反复浸泡萃取,合并萃取液后浓缩获得发酵粗提物;

8、2)采用减压硅胶柱层析对粗提物进行分离,用梯度为20:1至1:1(v/v)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梯度为20:1至1:1(v/v)二氯甲烷-甲醇作为溶剂依次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石油醚-乙酸乙酯1:1洗脱得到的组分,进行反相硅胶(rp-18)柱层析,以10:90至100:0的甲醇-水洗脱;

9、3)收集上述步骤2)甲醇-水60:40的组分进行正相硅胶柱层析,以200:1至10:1的二氯甲烷-甲醇洗脱,收集二氯甲烷-甲醇150:1的组分,再用制备tlc分离纯化,得到式i所述r=-cho纯化后目标化合物1(分子式为c22h30o3);

10、4)收集上述步骤2)甲醇-水90:10的组分通过凝胶lh-20(甲醇)纯化,得到式i所述r=-ch=chch3纯化后目标化合物2(分子式为c24h34o2)。

11、具体的说:

12、1)将真菌亚细亚镰刀菌f.asiaticum划线接种于pda培养基上,28℃培养7d,取大小2.5厘米×2.5厘米的菌块接种于已灭过菌的大米固体培养基中,使菌块与大米培养基充分接触。接种结束后在室温下静置培养30天,获得发酵物,使用乙酸乙酯对发酵产物进行反复多次的浸泡萃取,合并萃取液进行减压浓缩,获得发酵粗提物;

13、所述亚细亚镰刀菌(f.asiaticum)生长特征为马铃薯蔗糖琼脂(pda)培养基上长有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初期生长较为缓慢,之后会逐渐蔓延,形成致密菌落,后期菌膜变为粉红色。该菌株已在多篇文献中被报道,并且可在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gricultural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accc,保藏编号为accc 39255)通过流通方式购买获得(http://accc.org.cn/column.asp?column_id=34929&model=product_detail&p_id=10214248)。

14、2)对发酵产物的粗提物进行减压硅胶柱层析,并用梯度为20:1至1:1(v/v)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梯度为20:1至1:1(v/v)二氯甲烷-甲醇作为溶剂依次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石油醚-乙酸乙酯1:1洗脱得到的组分,进行反相硅胶柱(rp-18)层析,以10:90至100:0的甲醇-水洗脱;

15、3)收集上述步骤2)甲醇-水60:40的洗脱组分,进行正相硅胶柱层析,以200:1至10:1的二氯甲烷-甲醇洗脱,收集二氯甲烷-甲醇150:1的洗脱组分,进行制备tlc(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1:1),得到纯化目标化合物1;

16、4)收集上述步骤2)甲醇-水90:10的洗脱组分,通过凝胶lh-20(甲醇)纯化,得到纯化目标化合物2。

17、所述大米固体培养基配方为:每100毫升蒸馏水中含大米70克,玉米浆0.2克,蛋白胨0.3克。

18、一种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应用,所述式i中所示聚酮类化合物在抑制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应用。

19、所述式i中所示聚酮类化合物在制备革兰氏阴性病害菌防治药物中的应用。

20、所述革兰氏阴性病害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鲇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rda,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副溶血弧菌v.parahemolyticus或创伤弧菌v.vulnificus。

21、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优点:

22、本专利技术利用镰刀菌属真菌亚细亚镰刀菌f.asiaticum进行发酵培养,经优化培养条件,于大米固体培养基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两个新颖聚酮类化合物。截至目前,并未见到关于这两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抗革兰氏阴性病害菌活性方面的报道,与正常镰刀菌素相比,化合物2的多烯侧链缺失了一个碳原子,可能是由于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缺失了s-腺苷-l-蛋氨酸-甲基化,这是没有被报道过的一个不常见的特征。

23、革兰氏阴性病害菌抑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化合物2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尤其是化合物1对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ia、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和哈氏弧菌v.harveyi,以及化合物2对哈氏弧菌v.harveyi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有望用于一种新型抗革兰氏阴性病害菌的药物制备开发。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聚酮类化合物为式I所示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米固体培养基配方为:每100毫升蒸馏水中含大米70克,玉米浆0.2克,蛋白胨0.3克。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中所示聚酮类化合物在抑制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应用。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中所示聚酮类化合物在制备革兰氏阴性病害菌防治药物中的应用。

6.按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聚酮类化合物为式i所示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米固体培养基配方为:每100毫升蒸馏水中含大米70克,玉米浆0.2克,蛋白胨0.3克。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贵石小杉李晓明刘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