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开关,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及该开关。
技术介绍
1、断路器是配电电器中的重要部分,主要用于工业用低压电力系统,用来接通及分断电网电路中的电流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免受过载、欠电压、短路、单相接地等故障的危害。断路器对过载或短路电流进行分断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安装在断路器中的灭弧室完成的。当电路中出现故障电流,并且电流值超过智能控制器的设定保护范围时,驱动操作机构动作,使断路器的动、静触头迅速断开,此时在动、静触头间的电压导致空气介质放电从而产生高温电弧。
2、现有技术中,低压电器领域,直流只能达到dc1500v。根据最新的低压电器行业标准发展规划,将发展到ac2000v,dc3000v。现有的dc1500v产品不再能满足客户,亟需更新换代。
3、市面上的框架断路器或者框架式隔离开关中,目前新产品仅能达到单极dc750v,两极dc1500v,各公司产品均不能达到dc2500v。传统的隔离开关,尤其是框架式的隔离开关的灭弧室,一般是在动静触头上方放置灭弧室,开关产生的电弧,在触头打开后,由电弧进入灭弧室熄灭。电弧的熄灭是和电弧电压有直接关系的。当电弧电压能大于电源电压后,电弧才能成功熄灭。
4、
5、式中,uc----直流电源电压;
6、l----电路电感;
7、r----电路电阻;
8、i----电流;
9、ua----触头间的电弧电压。
10、从上述关系中可知,和电弧电压最强
11、但是,常规的框架式隔离开关,由于动静触头开距不大,仅能放置较少的栅片。栅片不能过小,还需要一定的热容量耐烧损。因此,需要扩大灭弧室能够占用的空间,从而增加灭弧栅片的数量。
12、传统的框架断路器或者框架式隔离开关,在壳体内,动触头与静触头的上方是布置灭弧室,一般都是在开关的后方出线,且出线端位于灭弧室的正下方。这就导致接线排的上方的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无法排布更多灭弧栅片用于熄灭开断时产生的电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的框架式隔离开关能够占用的空间有限,难以排布更多灭弧栅片的缺陷,提供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隔离开关后侧方错位设置的结构及该隔离开关,充分利用隔离开关产品的高度,接线排与灭弧室交错排布。这样,在不增加隔离开关产品高度的的情况下,就能将灭弧室能够占用的空间增大,从而排布更多的灭弧栅片,进而提高隔离开关的分断能力,同时,也不改变隔离开关的安装方式。
2、技术方案
3、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装有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合与分开控制着所述隔离开关的通断,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进入灭弧室内被熄灭,其特征在于:静触头端接线排和至少部分灭弧室在开关后方。
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第二方向上不对齐。
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动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第二方向上对齐。
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位于所有灭弧室整体的两旁。
8、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位于灭弧室同一侧排布。
9、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与静触头成一体式。
1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与静触头呈ㄣ型。
1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灭弧室内包括灭弧栅片,所述灭弧栅片包括上灭弧栅片组和下灭弧栅片组,所述上灭弧片组位于从所述动触头上方延伸到所述开关的后方空间位置,所述下灭弧栅片组位于所述静触头后方且往下的空间位置。
1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灭弧栅片组位于所述静触头后方空间位置且与所述静触头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3、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通过引弧板一连到下灭弧栅片组,下灭弧栅片组通过引弧板二连到上灭弧片组。
1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灭弧室呈7字型。
15、本专利技术一种隔离开关,包括上述的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
16、有益效果
1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装有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合与分开控制着所述隔离开关的通断,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进入灭弧室内被熄灭,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隔离开关后侧方错位设置。在不增加隔离开关产品高度的的情况下,就能将灭弧室能够占用的空间增大,从而排布更多的灭弧栅片,进而提高隔离开关的分断能力,同时,也不改变隔离开关的安装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它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装有动触头(2)和静触头(3),所述动触头(2)和静触头(3)的接合与分开控制着所述隔离开关的通断,所述动触头(2)和静触头(3)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进入灭弧室(4)内被熄灭,其特征在于:静触头端接线排(5)和至少部分灭弧室(4)在开关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和灭弧室(4)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和灭弧室(4)在第二方向上不对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动触头端接线排(8)和灭弧室(4)在第二方向上对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位于所有灭弧室(4)整体的两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与静触头(3)成一体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与静触头(3)呈ㄣ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4)内包括灭弧栅片(a),所述灭弧栅片(a)包括上灭弧栅片组(a1)和下灭弧栅片组(a2),所述上灭弧片组(a1)位于从所述动触头(2)上方延伸到所述开关的后方空间位置,所述下灭弧栅片组(a2)位于所述静触头(3)后方且往下的空间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灭弧栅片组(a2)位于所述静触头(3)后方空间位置且与所述静触头(3)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3)通过引弧板一(6)连到下灭弧栅片组(a2),下灭弧栅片组(a2)通过引弧板二(7)连到上灭弧片组(a1)。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4)呈7字型。
13.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它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装有动触头(2)和静触头(3),所述动触头(2)和静触头(3)的接合与分开控制着所述隔离开关的通断,所述动触头(2)和静触头(3)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进入灭弧室(4)内被熄灭,其特征在于:静触头端接线排(5)和至少部分灭弧室(4)在开关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和灭弧室(4)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和灭弧室(4)在第二方向上不对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动触头端接线排(8)和灭弧室(4)在第二方向上对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位于所有灭弧室(4)整体的两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端接线排(5)位于灭弧室(4)同一侧排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端接线排和灭弧室在开关后方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茹嘉,于贻鹏,龚祚勇,刘楚,彭琼,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