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融合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822451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8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融合器,包括: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部和与驱动部连接的形变部,驱动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形变部在驱动部带动下发生形变;当驱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形变部处于收缩状态,形变部靠近中心轴;当驱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形变部处于打开状态,形变部远离中心轴;内壳,套设在驱动组件之外,内壳包括可分离的多个可撑开体,相邻可撑开体之间弹性连接,当形变部处于收缩状态时,可撑开体靠近中心轴,当形变部处于打开状态时,推动可撑开体远离中心轴;外壳,套设在内壳外侧,外壳由记忆合金制成,进入待插入位置时,外壳将处于张开状态,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内壳处于打开状态以支撑外壳保持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融合器


技术介绍

1、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等特征,它可以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

2、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融合器能够撑开可以有效的保证椎间隙高度,减轻由椎体带来压迫的病症,但存在植骨效果不佳,骨融合率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生理前凸恢复不理想等问题。此外,仅高度方向的撑开意味着可以将高度方向的尺寸减小,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创口,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次减小手术切口,考虑将宽度方向的尺寸也减小,从而满足手术需求,降低开刀创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正是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需求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融合器以降低手术创伤方便手术操作。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3、提供了一种融合器,包括: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部和与驱动部连接的形变部,驱动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形变部在驱动部带动下发生形变;当驱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形变部处于收缩状态,形变部靠近中心轴;当驱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形变部处于打开状态,形变部远离中心轴;内壳,套设在所述驱动组件之外,所述内壳包括可分离的多个可撑开体,相邻可撑开体之间弹性连接,当形变部处于收缩状态时,可撑开体靠近中心轴,当形变部处于打开状态时,推动可撑开体远离中心轴;外壳,套设在内壳外侧,所述外壳由记忆合金制成,进入待插入位置时,外壳将处于张开状态,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内壳处于打开状态以支撑外壳保持稳定。

4、通过上述设置以实现融合器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收放,从而能够在植入体内之前保持体积最小态,以降低手术开口大小减小创伤,在插入至椎间后,能够通过调整驱动部从而驱动形变部处于打开状态,支撑可撑开体打开,进而支撑外壳与上线椎体终板贴合完成融合,由于融合器大小可调,能够根据插入位置针对性的调整融合器的打开程度以使其适配插入环境,此外也方便进行二次手术取出翻修。

5、优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杆和移动件,所述第一杆外侧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移动件套设在所述第一杆外,所述移动件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适配;所述形变部套设在所述第一杆上,所述形变部的底部与移动件顶部相接。

6、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移动件在第一杆上移动时,能够驱使形变部形变以改变其状态。

7、优选地,所述形变部包括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枢转连接在所述形变部的下部,所述第二端和第三端枢转连接,所述第四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杆远离驱动部的一端;当驱动部向形变部所在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接处朝向远离中心轴的方向移动。

8、优选地,所述形变部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接处,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内壳内侧壁相适配。

9、通过上述设置以增大形变部与可撑开件的接触面积,从而方便撑开,且省力。

10、优选地,所述可撑开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相邻两个可撑开体的第一连接端通过弹性件连接,相邻两个可撑开体的第二连接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以提供可撑开体靠近和/或远离中心轴的自由度。

11、通过上述设置以提供可撑开件的自由度,从而实现融合器尺寸的缩放。

12、优选地,所述可撑开体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支撑件相适配,当形变部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件与第一凹槽内壁相抵靠。

13、优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杆的底部。

14、通过上述设置以方便操作,在调整融合器大小时,通过坚持固定件以保持第一杆固定,从而旋转移动件以调整可撑开件的撑开程度。

15、优选地,所述外壳外壁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

16、通过上述设置以改善终板融合器植入后终板表面的应力分布,有助于融合。

17、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连接部连接相邻的两个支撑部,所述连接部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在拉伸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变化;当外壳位于待插入位置时,所述连接部处于拉伸状态。

18、通过上述设置以实现外壳的缩放。

19、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上端呈锥体,后端呈柱体。

20、通过上述设置以方便融合器插入至椎间,并挺良好的支撑力。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驱动部驱使形变部变形以。

22、通过上述设置以实现融合器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收放,从而能够在植入体内之前保持体积最小态,以降低手术开口大小减小创伤,在插入至椎间后,能够通过调整驱动部从而驱动形变部处于打开状态,支撑可撑开体打开,进而支撑外壳与上线椎体终板贴合完成融合,由于融合器大小可调,能够根据插入位置针对性的调整融合器的打开程度以使其适配插入环境,此外也方便进行二次手术取出翻修。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支撑件和内壳内壁抵靠以形成面接触方便向内壳施加外力,从而便于内壳的形变扩张或缩小融合器的体积,进而方便以小体积形态进入,大体积形态支撑融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杆和移动件,所述第一杆外侧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移动件套设在所述第一杆外,所述移动件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包括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枢转连接在所述形变部的下部,所述第二端和第三端枢转连接,所述第四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杆远离驱动部的一端;当驱动部向形变部所在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接处朝向远离中心轴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接处,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内壳内侧壁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撑开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相邻两个可撑开体的第一连接端通过弹性件连接,相邻两个可撑开体的第二连接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以提供可撑开体靠近和/或远离中心轴的自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撑开体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支撑件相适配,当形变部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件与第一凹槽内壁相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杆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外壁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连接部连接相邻的两个支撑部,所述连接部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在拉伸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变化;当外壳位于待插入位置时,所述连接部处于拉伸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呈锥体,后端呈柱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杆和移动件,所述第一杆外侧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移动件套设在所述第一杆外,所述移动件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包括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枢转连接在所述形变部的下部,所述第二端和第三端枢转连接,所述第四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杆远离驱动部的一端;当驱动部向形变部所在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接处朝向远离中心轴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接处,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内壳内侧壁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小波宁静张小曼邓文举赵晓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