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81502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8 20:02
制冷循环装置在串联除湿制热模式下,切换为以下的制冷剂回路: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按照加热部(13、40)、室外侧减压部(14a)、室外热交换部(15)、室内侧减压部(14b)、室内蒸发部(18)、压缩机(11)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另外,在热气除湿制热模式下,切换为以下的制冷剂回路: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按照上游侧分支部(12a)、加热部(13、40)、室内侧减压部(14b)、室内蒸发部(18)、合流部(12g、12h)、压缩机(11)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而且,按照上游侧分支部(12a)、加热部(13、40)、迂回侧减压部(14c)、合流部(12g、12h)、压缩机(11)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并且按照上游侧分支部(12a)、旁通通路(21c)、合流部(12g、12h)、压缩机(11)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公开涉及一种应用于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1、以往,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且构成为能够切换运转模式的制冷循环装置。

2、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对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热泵循环。专利文献1的热泵循环构成为,为了在较宽的范围内连续地调节送风空气的温度,能够根据运转模式切换制冷剂回路。例如,在进行车室内的除湿制热时,切换串联除湿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和并联除湿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

3、更具体而言,在串联除湿制热模式下,切换为室外热交换器与室内蒸发器的制冷剂流上游侧串联连接的制冷剂回路。室外热交换器使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室内蒸发器使制冷剂与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在串联除湿制热模式下,在抑制室内蒸发器的结霜的同时,通过调节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与外气的热交换量,来调节加热部中的送风空气的加热能力。

4、另外,在并联除湿制热模式下,切换为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蒸发器相对于制冷剂流动并联连接的制冷剂回路。并且,在抑制室内蒸发器的结霜的同时,使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比室内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低。由此,使制冷剂从外气吸收的吸热量增加,与串联除湿制热模式相比,提高加热部中的送风空气的加热能力。

5、即,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进行车室内的除湿制热时,切换串联除湿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和并联除湿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连续地调节送风空气的温度。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5637号公报

9、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热泵循环中,在并联除湿制热模式时,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比室内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低,在室内蒸发器的制冷剂流下游侧配置蒸发压力调节阀。蒸发压力调节阀使在热泵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加,成为使热泵循环的动作效率下降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鉴于上述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动作效率的下降,并且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连续地调节送风空气的温度的制冷循环装置。

2、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上游侧分支部、加热部、加热部侧减压部、室外热交换部、室内蒸发部、旁通通路、旁通侧流量调节部、合流部、以及制冷剂回路切换部。

3、压缩机压缩并排出制冷剂。上游侧分支部对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分支。加热部以从上游侧分支部的一方的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为热源,对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加热。加热部侧减压部使从加热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室外热交换部使从加热部侧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室内蒸发部使由加热部侧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并对由加热部加热前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旁通通路将由上游侧分支部分支出的另一方的制冷剂导向压缩机的吸入口侧。旁通侧流量调节部调节在旁通通路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合流部使从加热部侧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动与从旁通侧流量调节部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动合流,并向压缩机的吸入口侧流出。制冷剂回路切换部切换制冷剂回路。

4、加热部侧减压部具有室外侧减压部、室内侧减压部、及迂回侧减压部。室外侧减压部使流入室外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该室内侧减压部使流入室内蒸发部的制冷剂减压。迂回侧减压部使绕过室外热交换部及室内蒸发部而流动的制冷剂减压。

5、作为由加热部对由室内蒸发部冷却后的送风空气进行再加热的运转模式,具有串联除湿制热模式和热气除湿制热模式。

6、在串联除湿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切换部切换为以下的制冷剂回路: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按照加热部、室外侧减压部、室外热交换部、室内侧减压部、室内蒸发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

7、另外,在热气除湿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切换部切换为以下的制冷剂回路: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按照上游侧分支部、加热部、室内侧减压部、室内蒸发部、合流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而且,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按照上游侧分支部、加热部、迂回侧减压部、合流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并且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按照上游侧分支部、旁通通路、合流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

8、由此,在串联除湿制热模式下,通过调节室外侧减压部和室内侧减压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节流开度,能够在抑制室内蒸发部的结霜的同时,调节室外热交换部中的制冷剂与外气的热交换量。因此,能够连续地调节加热部中的送风空气的加热能力。

9、在热气除湿制热模式下,使焓比较高的制冷剂经由旁通通路与从迂回侧减压部流出的焓比较低的制冷剂合流。由此,在使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能力增加时,能够不降低室内蒸发部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就增大加热部中的制冷剂的散热量。

10、即,在热气除湿制热模式下,通过使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能力增加,能够抑制室内蒸发部的结霜,并且与串联除湿制热模式相比,能够提高加热部中的送风空气的加热能力。

11、而且,在热气除湿制热模式下,能够将使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能力增加时的压缩工作量的增加量作为送风空气的加热源来利用。因此,在提高加热部中的送风空气的加热能力时,能够抑制动作效率的下降。

12、其结果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切换串联除湿制热模式和热气除湿制热模式,能够在抑制动作效率的下降的同时,在较宽的范围内连续地调节送风空气的温度。

13、另外,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上游侧分支部、加热部、加热部侧减压部、室外热交换部、旁通通路、旁通侧流量调节部、合流部、以及制冷剂回路切换部。

14、压缩机压缩并排出制冷剂。上游侧分支部对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分支。加热部以从上游侧分支部的一方的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为热源,对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加热。加热部侧减压部使从加热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室外热交换部使从加热部侧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旁通通路将由上游侧分支部分支出的另一方的制冷剂导向压缩机的吸入口侧。旁通侧流量调节部调节在旁通通路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合流部使从加热部侧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动与从旁通侧流量调节部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动合流,并向压缩机的吸入口侧流出。制冷剂回路切换部切换制冷剂回路。

15、加热部侧减压部具有室外侧减压部和迂回侧减压部。室外侧减压部使流入室外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迂回侧减压部使绕过室外热交换部而流动的制冷剂减压。

16、作为由加热部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的运转模式,具有外气吸热制热模式和热气制热模式。

17、在外气吸热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切换部切换为以下的制冷剂回路: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按照加热部、室外侧减压部、室外热交换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顺序进行循环。

18、另外,在热气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切换部切换为以下的制冷剂回路: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按照上游侧分支部、加热部、迂回侧减压部、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村贤吾加见祐一武市康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