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驱动电机,尤其涉及定子铁芯、定子、电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驱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也向着更高转矩密度、更高功率密度的方向不断迈进。在追求高指标的同时,电机温升也成为最难攻克的问题。而且,电机温升问题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冷却结构设计在驱动电机的设计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电机的冷却按照冷却介质可分为风冷和液冷两大类。其中,液冷还包括油冷和水冷两种类型。
3、风冷是指利用机壳外部的一些散热鳍片,通过流动的气流将热量带走,散热效率相对较低,主要有自然冷却和强迫风冷两种形式。
4、水冷是指在电机机壳中增加水道,通过热交换的方式将热量带走,目前已成为目前主流的冷却方式。但其缺点就是无法直接冷却热源,绕组的热量需要通过铜线、绝缘层、铁芯、机壳等零件后被冷却水带走,传递路径长,冷却效率低。
5、相较于水冷,油冷的优势在于油品具有不导电和不导磁的优点,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可以直接接触电机内部组件,深入到转子、定子绕组内部进行更完全的热交换,使得散热效率更高。
6、油冷结构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油冷结构具有浸油式和喷油式两大类,多用于扁线电机。浸油式冷却方式是将电机的定子与转子均浸没在冷却油里进行冷却,会影响到电机效率。而喷油式的冷却方式则是在定子轭部增加油道,使冷却油经由油道喷到定子端部或其它发热处进行冷却。喷油式油冷方式既能从端部进油,也能从铁芯中部进油,但定子铁芯油路普遍存在传递路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定子铁芯、定子、电机及车辆,以解决定子铁芯油路传递路径短、油量分布不均匀以及流速慢的问题,提升油冷结构的冷却效果。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定子铁芯,包括两个端部组件、多个油道组件、两个换向组件、多个分隔组件和进油组件;所述端部组件由若干第一冲片堆叠而成,所述端部组件具有第一缺口;所述油道组件置于两个所述端部组件之间,所述油道组件由若干第二冲片堆叠而成,所述油道组件周向均布有多个工作油道,相邻两个所述油道组件的所述工作油道错位设置;所述换向组件置于两个所述端部组件之间,所述换向组件由若干所述第一冲片堆叠而成,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一缺口呈180°错位,所述换向组件夹设于两个所述油道组件之间;所述分隔组件由若干第二冲片堆叠而成,所述分隔组件周向均布有多个分隔油道;所述进油组件由若干第三冲片堆叠而成,所述进油组件具有第三缺口和多个进油油道,所述第三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呈180°错位,所述进油组件的数量比所述分隔组件的数量多一个,且所有的所述进油组件与所有的所述分隔组件交错层叠于两个所述换向组件之间,所述进油组件上的所述进油油道与相邻的所述分隔组件上的所述分隔油道错位设置。
4、作为定子铁芯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油道组件被区分为厚度不同的两个第一组件、四个第二组件、多个第三组件、两个第四组件、四个第五组件和多个第六组件,所述端部组件与相邻的所述换向组件之间顺序叠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组件、两个所述第二组件和若干所述第三组件,顺序叠设的一个所述第四组件、两个所述第五组件和若干所述第六组件形成连通组,所有的所述进油组件与所有的所述分隔组件夹设于两个所述连通组之间;所述分隔组件被区分为厚度不同的多个第七组件和多个第八组件,两个所述进油组件之间顺序叠设有一个所述第七组件和两个所述第八组件。
5、作为定子铁芯的可选技术方案,相邻的两个所述工作油道之间具有油道支撑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油道之间具有分隔支撑筋,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油油道之间以及所述进油油道与相邻的所述第三缺口之间均具有进油支撑筋。
6、作为定子铁芯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工作油道、所述油道支撑筋、所述分隔支撑筋和所述分隔油道的数量均为45个,所述进油支撑筋的数量为42个,所述进油油道的数量为41个。
7、作为定子铁芯的可选技术方案,关于相邻的所述端部组件和所述油道组件,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缺口边缘的投影与所述油道支撑筋的投影间隔设置;关于相邻的所述换向组件和所述油道组件,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缺口边缘的投影与所述油道支撑筋的投影间隔设置。
8、作为定子铁芯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端部组件的内侧壁具有多个端部定子槽,所述油道组件的内侧壁具有多个油道定子槽,所述换向组件的内侧壁具有多个换向定子槽,所述分隔组件的内侧壁具有多个分隔定子槽,所述进油组件的内侧壁具有多个进油定子槽,多个所述端部定子槽、多个所述油道定子槽、多个所述换向定子槽、多个所述分隔定子槽与多个所述进油定子槽相互对齐。
9、作为定子铁芯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端部定子槽、所述油道定子槽、所述换向定子槽、所述分隔定子槽和所述进油定子槽均具有54个。
10、定子,包括定子绕组和上述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定子齿;所述定子绕组绕设在所述定子齿上。
11、电机,包括壳体和上述的定子,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供油口,所述定子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壳体供油口连通。
12、车辆,包括车身和上述的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车身。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4、该定子铁芯采用将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第三组件、第四组件和第五组件按照次序堆叠的方式,使所有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彼此连通并形成冷却油路网,完成了对定子铁芯内冷却油流动轨迹的优化布局,从而得以解决定子铁芯油路传递路径短、油量分布不均匀以及流速慢的问题,由此增大了冷却油路网与冷却油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冷却油的流速,平衡定子内各处的冷却油油量,保障了油冷散热的效果,提升了对定子铁芯和扁铜线的冷却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组件(200)被区分为厚度不同的两个第一组件(210)、四个第二组件(220)、多个第三组件(230)、两个第四组件(240)、四个第五组件(250)和多个第六组件(260),所述端部组件(100)与相邻的所述换向组件(300)之间顺序叠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组件(210)、两个所述第二组件(220)和若干所述第三组件(230),顺序叠设的一个所述第四组件(240)、两个所述第五组件(250)和若干所述第六组件(260)形成连通组,所有的所述进油组件(500)与所有的所述分隔组件(400)夹设于两个所述连通组之间;所述分隔组件(400)被区分为厚度不同的多个第七组件(410)和多个第八组件(420),两个所述进油组件(500)之间顺序叠设有一个所述第七组件(410)和两个所述第八组件(4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工作油道之间具有油道支撑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油道之间具有分隔支撑筋,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油油道(501)之间以及所述进油油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油道、所述油道支撑筋、所述分隔支撑筋和所述分隔油道的数量均为45个,所述进油支撑筋(505)的数量为42个,所述进油油道(501)的数量为41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关于相邻的所述端部组件(100)和所述油道组件(200),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缺口(101)边缘的投影与所述油道支撑筋的投影间隔设置;关于相邻的所述换向组件(300)和所述油道组件(200),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缺口(301)边缘的投影与所述油道支撑筋的投影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组件(100)的内侧壁具有多个端部定子槽(103),所述油道组件(200)的内侧壁具有多个油道定子槽,所述换向组件(300)的内侧壁具有多个换向定子槽(303),所述分隔组件(400)的内侧壁具有多个分隔定子槽,所述进油组件(500)的内侧壁具有多个进油定子槽(503),多个所述端部定子槽(103)、多个所述油道定子槽、多个所述换向定子槽(303)、多个所述分隔定子槽与多个所述进油定子槽(503)相互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定子槽(103)、所述油道定子槽、所述换向定子槽(303)、所述分隔定子槽和所述进油定子槽(503)均具有54个。
8.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绕组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定子齿;所述定子绕组绕设在所述定子齿上。
9.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供油口,所述定子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壳体供油口连通。
10.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车身。
...【技术特征摘要】
1.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组件(200)被区分为厚度不同的两个第一组件(210)、四个第二组件(220)、多个第三组件(230)、两个第四组件(240)、四个第五组件(250)和多个第六组件(260),所述端部组件(100)与相邻的所述换向组件(300)之间顺序叠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组件(210)、两个所述第二组件(220)和若干所述第三组件(230),顺序叠设的一个所述第四组件(240)、两个所述第五组件(250)和若干所述第六组件(260)形成连通组,所有的所述进油组件(500)与所有的所述分隔组件(400)夹设于两个所述连通组之间;所述分隔组件(400)被区分为厚度不同的多个第七组件(410)和多个第八组件(420),两个所述进油组件(500)之间顺序叠设有一个所述第七组件(410)和两个所述第八组件(4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工作油道之间具有油道支撑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油道之间具有分隔支撑筋,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油油道(501)之间以及所述进油油道(501)与相邻的所述第三缺口(506)之间均具有进油支撑筋(50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油道、所述油道支撑筋、所述分隔支撑筋和所述分隔油道的数量均为45个,所述进油支撑筋(505)的数量为42个,所述进油油道(501)的数量为41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团锋,桑渝,
申请(专利权)人:立讯智造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