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相变蓄热,涉及一种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
技术介绍
1、电能利用具有时段差异性,在用电高峰时段,为保障电力供应,在输配环节需要加强电网建设、保障输配电能力,在发电环节需要调动高成本发电机组顶峰发电,因此用电高峰时段的供电成本较低谷时段高。
2、储能技术通过在用电低谷时段储存能源,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储存的能量,实现了“填谷移峰”。储热方式主要分为三类:显热储能、潜热储能和化学能储能,能满足不同的储能时长需求(短时储能和跨季长时储能)和温度需求。其中,显热储热和潜热储热为当前的主流储热方式。水作为既能储热又能蓄冷的介质,常用于低温应用领域(<120℃)中。由于水在用于蓄冷时会发生相变,进行的是潜热储能,因而将水作为蓄冷介质时,装置将具有较高的蓄冷密度;而当用于蓄热时,进行的是显热储能,其储热密度较低。相变材料以潜热的形式存储热量、冷量,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广泛用于单蓄热或单蓄冷工作中。因此,水在蓄冷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相变材料在蓄热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夏热冬冷地区民众对供暖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我国夏热冬冷地区除在夏季存在供冷需求外,还在冬季存在着供热需求;相应地,在使用蓄热供暖技术时,还需要考虑使用蓄热设备。目前,已公布了一些用于蓄热或蓄冷的设备,例如:一种复合相变蓄热装置(专利申请号202410043890.8),一种翅片管式相变蓄热设备(专利申请号202311401519.6),一种多肋冰蓄冷管及冰蓄冷罐(专利申请号
4、综上,本专利技术综合了水和相变材料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既能用于蓄热,又能用于蓄冷的蓄能装置,降低了设备成本及占用空间。此外,在进行蓄热或蓄冷时,均涉及储能介质的相变过程,进行潜热储能,具有较高的储能密度;该装置包含若干相变单元,可根据不同应用选择合适的单元数量,应用场景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以解决在使用水箱进行蓄热时能量密度较低,以及当前同一蓄能装置仅能进行单蓄热或单蓄冷场景的问题。
2、在传统蓄热水箱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复合了显热储能和相变储能方式,加入了相变材料来增大水箱的蓄热密度和蓄热效率。同时,在进行蓄冷时,主要蓄能介质(水)以潜热的形式进行储能,同样具有较高的蓄冷密度。本专利技术装置既能用于蓄热,也能用于蓄冷,并在两种蓄能工作中均具有较高的储能密度。
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4、一种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包括水箱、保温层、相变单元、连通管道、分液器和集液器;所述相变单元内部设置相变材料填充腔,相变材料填充腔内填充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填充腔通过支撑构件固定于相变单元中;所述连通管道以串联的形式连通各相变单元,整体置于水箱中;所述分液器与上层连通管道联通,分液器连接换热流体入口;所述集液器与下层连通管道联通,集液器连接换热流体出口;在进行蓄热或蓄冷时,所述水箱内充注水;换热流体从换热流体入口进入分液器,由分液器分液后,流经连通管道和相变单元,最后进入集液器,并从换热流体出口离开;在流经连通管道时,换热流体与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在流经相变单元时,换热流体同时与水箱中的水和相变单元中的相变材料进行换热。
5、进一步地,所述水箱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方体或圆柱。
6、进一步地,所述水箱外侧敷设保温层,并设有换热流体入口和换热流体出口。
7、进一步地,所述水箱内部设有固定框架,以固定相变单元和连通管道。
8、进一步地,所述相变单元包括外壳、支撑构件、相变材料填充腔和两端的封头;所述封头将外壳和相变材料填充腔焊接固定,相变材料填充腔两端与封头焊接,封头起到密封作用;所述相变材料填充腔通过支撑构件水平布置于相变单元中;所述相变单元内壁与相变材料填充腔外壁之间形成换热流体流道;装置在进行蓄热或蓄冷时,换热流体由连通管道进入相变单元,流经换热流体流道时,同时与相变单元内、外部储能介质进行换热。
9、进一步地,所述相变单元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柱体。
10、进一步地,所述相变材料填充腔通过支撑构件布置于相变单元内部,且两者同中心轴。
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构件焊接在相变材料填充腔外壁上,其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半圆形和圆形,其截面上的通孔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扇形。
12、进一步地,所述相变材料填充腔内部设置肋片。
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4、1.本专利技术既能用于蓄热场景,也能用于蓄冷场景,降低了设备成本及占用空间。
15、2.在进行蓄热或蓄冷时,换热流体均与两种蓄能介质(水箱中的水和相变单元中的相变材料)进行热交换。在蓄热、蓄冷场景中均涉及蓄能介质的相变过程,具有较高的储能密度。
16、3.当进行蓄热时,换热流体流经蓄热单元和通道,同时向相变材料和水箱中的水释放热量,相变材料吸收热量并发生相变,水箱中的水吸热温度上升。在此过程中,相变材料进行潜热储热,为主要储热介质;水进行显热储热,为辅助储热介质。当进行蓄冷时,水箱中的水成为主要的蓄冷介质。换热工质在流经蓄热单元和通道时,水释放热量并发生相变,在通道和相变单元外壁上结冰;同时,换热流体也会吸收相变材料的热量,即相变材料作为辅助蓄冷介质,也将承担一部分蓄冷量。
17、装置包含若干相变单元,可根据不同应用选择合适的单元数量,应用场景灵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包括水箱、保温层、相变单元、连通管道、分液器和集液器;所述相变单元内部设置相变材料填充腔,相变材料填充腔内填充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填充腔通过支撑构件固定于相变单元中;所述连通管道以串联的形式连通各相变单元,整体置于水箱中;所述分液器与上层连通管道联通,分液器连接换热流体入口;所述集液器与下层连通管道联通,集液器连接换热流体出口;在进行蓄热或蓄冷时,所述水箱内充注水;换热流体从换热流体入口进入分液器,由分液器分液后,流经连通管道和相变单元,最后进入集液器,并从换热流体出口离开;在流经连通管道时,换热流体与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在流经相变单元时,换热流体同时与水箱中的水和相变单元中的相变材料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方体或圆柱,所述水箱外侧敷设保温层,并设有换热流体入口和换热流体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内部设有固定框架,以固定相变单元和连通管道。
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单元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柱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填充腔通过支撑构件布置于相变单元内部,且两者同中心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焊接在相变材料填充腔外壁上,其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半圆形和圆形,其截面上的通孔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扇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填充腔内部设置肋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包括水箱、保温层、相变单元、连通管道、分液器和集液器;所述相变单元内部设置相变材料填充腔,相变材料填充腔内填充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填充腔通过支撑构件固定于相变单元中;所述连通管道以串联的形式连通各相变单元,整体置于水箱中;所述分液器与上层连通管道联通,分液器连接换热流体入口;所述集液器与下层连通管道联通,集液器连接换热流体出口;在进行蓄热或蓄冷时,所述水箱内充注水;换热流体从换热流体入口进入分液器,由分液器分液后,流经连通管道和相变单元,最后进入集液器,并从换热流体出口离开;在流经连通管道时,换热流体与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在流经相变单元时,换热流体同时与水箱中的水和相变单元中的相变材料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方体或圆柱,所述水箱外侧敷设保温层,并设有换热流体入口和换热流体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复合蓄热、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内部设有固定框架,以固定相变单元和连通管道。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