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80086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8 1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通过设置工作井,以利用工作井下放和上吊盾构机,同时利用盾构机开挖站台层隧道,进而便于在站台层隧道的标准段施作全混凝土管片,而在对应斜通道的连接处施作可拆卸钢管片,进而便于后续的拆卸操作;进一步的,通过采用顶推的方式顶进三列并排的小净距顶管,其中小净距顶管采用断面呈矩形的可拆卸顶管,进而便于后续关于整体性的加固;而后在小净距顶管内施作临时竖向钢支撑架,而后拆除临时管片,然后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施作永久梁柱后,拆除临时竖向钢支撑架;最终在在站台层和站厅层之间施作斜通道。通过采用上述方法,能够能够克服现有地铁车站整体顶推难度大、整体深挖难度大、在人工填土软土黏土等底层实施难度大、整体性较差的问题,具有施工高效便利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车站建造技术的,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


技术介绍

1、传统技术中,当前在建造地下车站时,通常会采用传统明挖工法和传统暗挖工法:

2、1)当采用传统明挖工法时,地下车站建设所需场地较大,标准站平面尺寸一般为250米*20~25米,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趋完善,建构筑物的地下室、桩基础体量日益增加,城市中心没有条件采用明挖工法施做车站主体结构的情况层出不穷;与此同时,采用传统明挖工法时,必须完成拆迁、管线迁改等前期工程才可进行下一阶段施工。

3、2)当采用传统暗挖工法时,车站主体的体量仍然较为庞大,当场地受限时,车站主体结构仍然难以施工。同时,暗挖工法施工风险较大,施工效率低,因此暗挖工法的使用越来越少。

4、基于此,现有专利cn107559026a中,提出了矩形的整体框架的地下车站结构(如图1所示),这种框架结构通常采用整体式顶管的建造工法,关于整体式顶管方案存在的问题:

5、1、由于地铁车站一般端面尺寸为15米*20米左右,如果采用整体式将需要两环15米*15米左右的空间,顶管的顶推条件要求高、难度大、且现有顶管机难以复核要求。同时整体管片重量、尺寸过大、运输(三维构建难以运输)、吊装等存在诸多困难。

6、2、整体式框架结构只能够实施双层的标准车站,且现在城市中心建筑物基础埋深较大,如果地铁车站为地下两层,那么前后区间的拱顶埋深在10米左右,车站必须选在周围空旷的地方。

7、3、顶管实施条件受限很多,只能在人工填土、软土、黏土等地层实施,如果车站建设范围为岩层则无法实施。

8、4、该专利中的车站分为每2米为一段,且纵向未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整体性较差。

9、因此,现有技术的地下车站建造工法还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能够克服现有地铁车站整体顶推难度大、整体深挖难度大、在人工填土软土黏土等底层实施难度大、整体性较差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0:在地铁车站建造位置的两端明挖工作井,并将工作井作为地铁车站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5、s20:在其一工作井内放入盾构机械,利用盾构机械采用机械法开挖站台层隧道,完成站台层隧道开挖,且盾构机械置于另一工作井时,盾构机械从工作井内吊出;

6、s30:在站台层隧道的机械管片标准段位全混凝土管片,其中对应斜通道的连接处则施作可拆卸钢管片;

7、s40:采用顶推技术在站厅层位置顶进三列并排的小净距顶管,每排的三个小净距顶管作为一环顶管,小净距顶管采用断面呈矩形的可拆卸顶管,小净距顶管的竖向管片和横向管片之间通过连接件实现可拆卸连接,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相抵的竖向管片形成临时管片;

8、s50:在小净距顶管内施作临时竖向钢支撑架,而后拆除临时管片,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的临时管片位置上施作梁柱体系进行受力转换,同时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的顶部和底部施作张拉预应力钢筋,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形成永久梁柱后,拆除临时竖向钢支撑架;

9、s60:在站台层、站厅层形成整体结构体系后,在站台层和站厅层之间施作斜通道。

10、进一步的,在所述s50中,在拆除临时管片后施作梁柱体系、施作张拉预应力钢筋时,需要采用以下方法:采用跳仓法将每四环顶管作为一段,在第一段中,拆除临时管片,然后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的临时管片位置上施作梁柱体系进行受力转换,同时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的顶部和底部施作张拉预应力钢筋,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形成永久梁柱后,拆除临时竖向钢支撑,接着再进入下一段的施工操作,直至完成每一段中永久梁柱的施工以及临时竖向钢支撑的拆除。

11、进一步的,在所述s40中,所述连接件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c型钢接头,所述c型钢接头设置有主筋,所述c型钢接头远离所述主筋的端面开设有通孔,其一所述c型钢接头通过所述主筋嵌设在所述横向管片上,另一所述c型钢接头通过所述主筋嵌设在所述竖向管片的末端,两个所述c型钢接头相抵且c型开口均朝向小净距顶管内,且两个所述c型钢接头的通孔正对,正对的两个所述通孔通过螺栓接头连接。

12、进一步的,在所述s50中,在施作梁柱体系,同时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的顶部和底部施作张拉预应力钢筋的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的临时管片位置上现浇筑梁柱,在现浇柱梁柱中预留预应力束通道,进而便于后续通过预应力束通道张拉预应力钢筋,由此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形成永久梁柱。

13、进一步的,在所述s50中,在拆除临时竖向钢支撑架后,在每一段的多个小净距顶管内施作底板现浇层。

14、进一步的,在所述s30中,所述全混凝土管片和可拆卸钢管片所采用的结构如下:所述全混凝土管片的弧形两端关于圆心呈40度角,相邻所述全混凝土管片之间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所述可拆卸钢管片的弧形两端关于圆心呈5度角,所述可拆卸钢管片的弧形两端分别设置有卡位和滑槽,所述卡位与所述滑槽滑动适配,相邻所述可拆卸钢管片之间通过卡位和滑槽滑动适配,所述全混凝土和可拆卸钢管片之间通过锚固件连接。

15、进一步的,在所述s40中,在采用顶推技术在站厅层位置顶进三列并排的小净距顶管时,采用以下方法:先顶进中间一列的小净距顶管,然后再分别顶进另外两列小净距顶管,并且使三列小净距顶管并排设置。

16、进一步的,在所述s60中,在站台层和站厅层之间施作斜通道时,在斜通道接入站台层和站厅层时,可以将站台层隧道中对应斜通道的可拆卸钢管片拆除,同时可以将站厅层中小净距顶管对应斜通道的横向管片拆除。

17、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1、本专利技术的小净距顶管采用可拆卸顶管,小净距顶管的管片(即竖向管片和横向管片)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小净距顶管的管片重量轻、便于运输、吊装方便。同时管片变为可拆卸构件后,可以使用各种尺寸要求,可以根据具体项目要求进行改变。

19、2.、本专利技术通过顶、底纵梁的纵向预应力束的布置,使关节纵向形成一个整体。

20、3、本专利技术采用机械法、可拆卸顶管法的组合车站建造技术,可以使用各种地质条件。对于站厅层(负一层,浅的),一般处于人工填土、黏土层,则采用顶管法;对于站台层(负二层,走车的),一般处于岩层,则采用机械法施工。

21、4、本专利技术采用机械法、可拆卸顶管法的组合车站建造技术时,车站埋深灵活,当车站前后有密集建构筑物时,可以站厅层(负一层)浅埋、站台层(负二层)深埋避开车站前后建构筑物的基础等。

22、5、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工法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采用机械法隧道进行连接,将三部分连接成一整个车站。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50中,在拆除临时管片后施作梁柱体系、施作张拉预应力钢筋时,需要采用以下方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40中,所述连接件采用以下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50中,在施作梁柱体系,同时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的顶部和底部施作张拉预应力钢筋的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50中,在拆除临时竖向钢支撑架后,在每一段的多个小净距顶管内施作底板现浇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0中,所述全混凝土管片和可拆卸钢管片所采用的结构如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40中,在采用顶推技术在站厅层位置顶进三列并排的小净距顶管时,采用以下方法:先顶进中间一列的小净距顶管,然后再分别顶进另外两列小净距顶管,并且使三列小净距顶管并排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60中,在站台层和站厅层之间施作斜通道时,在斜通道接入站台层和站厅层时,可以将站台层隧道中对应斜通道的可拆卸钢管片拆除,同时可以将站厅层中小净距顶管对应斜通道的横向管片拆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50中,在拆除临时管片后施作梁柱体系、施作张拉预应力钢筋时,需要采用以下方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40中,所述连接件采用以下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50中,在施作梁柱体系,同时在相邻小净距顶管之间的顶部和底部施作张拉预应力钢筋的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机械法与可拆卸小净距并行顶管法的复合车站建造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50中,在拆除临时竖向钢支撑架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白宇毛武峰卢晓智严威赖鹏邦徐文田顾锋史先达郑凯晨王光裕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