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地质灾害工程,特别是一种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
技术介绍
1、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格构式建筑是以截面尺寸较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格子为骨架,内嵌以炉渣、煤灰为主要原料的加气硅酸盐块(或其他具有一定强度,表观密度低于600kg/m3的轻质材料块体)组成的墙板承重体系,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222808657.3的一种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通过将挡板的一面压在底板的顶面上,可将挡板和底板合在一起,使用时只需将挡板打开顶杆抽出并拧进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即可,使得装置的拆装变得便捷,提高装置的使用灵活性,但是其在使用时,挡板的尺寸是固定的,挡板放置在不同地形时,需要对相应尺寸的挡板进行更换,影响整体的拆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2、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
3、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现有技术其在使用时,挡板的尺寸是固定的,挡板放置在不同地形时,需要对相应尺寸的挡板进行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包括挡墙组件,所述挡墙组件包括挡墙本体以及底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挡墙本体的前表面,以及;调节组件,设置于挡墙本体的内部,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滑动板以及固定板,所述滑动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挡墙本体的内部,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板的顶部。
5、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挡墙本体包括第一弹簧、滑动杆以及插槽,所述第一弹簧焊接于内部,所述滑动杆焊接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所述插槽开设于内部。
6、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挡墙本体还包括固定条以及定位槽,所述固定条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杆的外侧,所述定位槽开设于内部。
7、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底板包括第一连接座、转动管以及移动杆,所述第一连接座固定连接于顶部,所述转动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座的内腔,所述移动杆螺纹连接于所述转动管的内部。
8、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底板还包括连接件、第二连接座、插块以及定位孔,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移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座固定连接于所述挡墙本体的前表面,所述插块固定连接于后表面,所述定位孔开设于所述插块的内部。
9、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杆、第二弹簧以及调节杆,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移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簧焊接于所述连接杆内壁的一侧,所述调节杆焊接于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
10、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动板包括传动件、顶杆以及定位杆,所述传动件设置于所述挡墙本体的内部,所述顶杆设置于所述挡墙本体的顶部,所述定位杆转动连接于所述顶杆的顶部。
11、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动板还包括第一传动管以及放置槽,所述第一传动管转动连接于所述挡墙本体的内部,所述放置槽开设于所述挡墙本体的内部。
12、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传动件包括传动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传动管以及传动轮,所述传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挡墙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杆的外侧,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的外侧,所述第二传动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齿轮的内圈,所述传动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管的外侧。
13、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板包括通孔,所述通孔开设于内部。
14、本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挡墙组件,可以对挡墙本体进行快速拆装,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挡墙本体进行转移和使用,通过设置调节组件,可以对本装置进行稳固放置,同时可以对不同地形进行稳固支撑,扩大本装置的适用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本体(101)包括第一弹簧(101a)、滑动杆(101b)以及插槽(101c),所述第一弹簧(101a)焊接于内部,所述滑动杆(101b)焊接于所述第一弹簧(101a)的底部,所述插槽(101c)开设于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本体(101)还包括固定条(101d)以及定位槽(101e),所述固定条(101d)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杆(101b)的外侧,所述定位槽(101e)开设于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2)包括第一连接座(102a)、转动管(102b)以及移动杆(102c),所述第一连接座(102a)固定连接于顶部,所述转动管(102b)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座(102a)的内腔,所述移动杆(102c)螺纹连接于所述转动管(102b)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2d)包括连接杆(102d-1)、第二弹簧(102d-2)以及调节杆(102d-3),所述连接杆(102d-1)固定连接于所述移动杆(102c)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簧(102d-2)焊接于所述连接杆(102d-1)内壁的一侧,所述调节杆(102d-3)焊接于所述第二弹簧(102d-2)的一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201)包括传动件(201a)、顶杆(201b)以及定位杆(201c),所述传动件(201a)设置于所述挡墙本体(101)的内部,所述顶杆(201b)设置于所述挡墙本体(101)的顶部,所述定位杆(201c)转动连接于所述顶杆(201b)的顶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201)还包括第一传动管(201d)以及放置槽(201e),所述第一传动管(201d)转动连接于所述挡墙本体(101)的内部,所述放置槽(201e)开设于所述挡墙本体(101)的内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201a)包括传动杆(201a-1)、第一齿轮(201a-2)、第二齿轮(201a-3)、第二传动管(201a-4)以及传动轮(201a-5),所述传动杆(201a-1)转动连接于所述挡墙本体(101)的内部,所述第一齿轮(201a-2)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杆(201a-1)的外侧,所述第二齿轮(201a-3)啮合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201a-2)的外侧,所述第二传动管(201a-4)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齿轮(201a-3)的内圈,所述传动轮(201a-5)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管(201a-4)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202)包括通孔(202a),所述通孔(202a)开设于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本体(101)包括第一弹簧(101a)、滑动杆(101b)以及插槽(101c),所述第一弹簧(101a)焊接于内部,所述滑动杆(101b)焊接于所述第一弹簧(101a)的底部,所述插槽(101c)开设于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本体(101)还包括固定条(101d)以及定位槽(101e),所述固定条(101d)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杆(101b)的外侧,所述定位槽(101e)开设于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2)包括第一连接座(102a)、转动管(102b)以及移动杆(102c),所述第一连接座(102a)固定连接于顶部,所述转动管(102b)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座(102a)的内腔,所述移动杆(102c)螺纹连接于所述转动管(102b)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2)还包括连接件(102d)、第二连接座(102e)、插块(102f)以及定位孔(102g),所述连接件(102d)设置于所述移动杆(102c)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座(102e)固定连接于所述挡墙本体(101)的前表面,所述插块(102f)固定连接于后表面,所述定位孔(102g)开设于所述插块(102f)的内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地质灾害工程中的格构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2d)包括连接杆(102d-1)、第二弹簧(102d-2)以及调节杆(102d-3),所述连接杆(102d-1)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国专,曾林林,左双英,廖小康,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艾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