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涉及材料检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进行试样制备与微观组织预检测;S2、进行预拉伸应力分布均衡化处理;S3、确定试样可能发生局部塑性变形的区域;S4、进行动态拉伸载荷增量控制;S5、引入位移场分析,进行数据校正;S6、进行微裂纹监测;S7、进行断裂机理分析与断口形貌表征;S8、构建动态损伤演化模型。该方法,通过有效地模拟钛合金丝材在实际使用中的复杂载荷条件,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恒定速率加载带来的试验误差。结合应力‑应变数据的动态修正和微裂纹监测技术,能够实时捕捉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屈服、塑性变形、裂纹扩展等关键行为,从而准确评估其抗拉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材料检测,具体为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1、钛合金丝材因其优异的高温强度、耐腐蚀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以及高性能工业设备等领域。其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要求其具备极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延展性,因此,对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进行精确测试成为至关重要的工作。
2、传统的钛合金丝材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多采用标准的拉伸试验,通过恒定加载速率对材料进行拉伸,获得应力-应变曲线。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提供初步的抗拉强度数据,但在加载过程中往往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在复杂载荷条件下的行为特征,特别是对于高强度钛合金丝材,标准的恒定速率加载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屈服、断裂及微裂纹扩展等关键性能。因此,传统的抗拉性能测试方法在精度、适用性和可靠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对钛合金丝材进行试样制备与微观组织预检测,提供抗拉性能检测初步的材料信息;
5、s2、对试样进行预拉伸应力分布均衡化处理,避免发生由于初始残余应力导致的误差;
6、s3、确定试样可能发生局部塑性变形的区域,进行精确定位,避免因局部应变集中特征影响整体拉伸结果;
<
p>7、s4、定位到试样可能发生局部塑性变形的区域后,进行动态拉伸载荷增量控制,得到应力-应变数据;8、s5、获得应力-应变数据后,引入位移场分析,进行数据校正,避免由于试样夹持影响导致的误差;
9、s6、在试样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通过微裂纹监测技术,确定材料的损伤演化特性,得到断裂特征;
10、s7、基于断裂特征进行断裂机理分析与断口形貌表征,得到断裂机理数据;
11、s8、基于应力-应变数据、断裂特征、断裂机理数据,构建动态损伤演化模型,预测材料在不同载荷和加载速率下的抗拉性能。
12、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2中,在进行预拉伸应力分布均衡化处理时,首先对试样的应力状态进行建模;
13、为了消除试样中由于制造过程中引入的残余应力,假设试样在预拉伸过程中,初始残余应力的分布为不均匀的应力场,且随着预拉伸的进行,残余应力逐渐减少并趋于均衡状态;该过程通过初始应力分布模型、预拉伸后的应力分布模型以及均衡化应力状态模型进行描述。
14、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初始应力分布模型用于描述初始应力分布在三维空间中的不均匀性,残余应力集中在试样的表面或内部区域;
15、初始应力分布模型如下所示:
16、;
17、其中,
18、表示试样在位置处的初始残余应力;
19、是初始残余应力的最大值;
20、是与材料工艺相关的衰减因子,决定残余应力在空间中的衰减速度;
21、是试样内部的空间坐标。
22、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预拉伸后的应力分布模型如下所示:
23、;
24、其中,
25、表示在时间时,试样在位置处的应力;
26、是一个时间常数,描述应力在预拉伸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衰减速度;
27、是预拉伸处理的时间;
28、该模型用于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试样中的应力逐渐趋于均匀分布,残余应力的强度逐渐减小,直到达到预定的均衡状态。
29、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均衡化应力状态模型如下所示:
30、;
31、表示预拉伸处理后的均衡应力分布;
32、表示残余应力最终减少至初始值的一半,达到均衡状态;
33、试样经过充分的预拉伸处理后,材料内部的应力趋于均匀,采用上述模型状态描述。
34、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3中,确定可能发生局部塑性变形的区域的方法,包括:
35、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对试样表面进行高精度的全场应变测量,结合有限元分析预测应变集中区域;
36、若检测到明显的局部应变集中区,则对比微观组织观察结果,判断是否为缺陷引起的异常变形,并调整试样取样位置。
3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4中,动态拉伸载荷增量控制,包括:
38、在材料的初始阶段,在单位时间内采用低于材料屈服强度的5%且恒定的加载速率,确保应力和应变的关系能够进行线性变化;加载速率在钛合金的弹性区域内,在单位时间内选择材料屈服强度的5%至15%作为加载速率,确保在未达到屈服强度前,试样不受局部应力超过材料屈服强度的150%-200%以上的应力集中影响;
39、一旦材料进入屈服阶段,加载速率逐渐增加;随着塑性变形的发生,材料开始具有能够承受超过5%-10%塑性变形量的变形能力,从而通过逐步增加载荷的速率来确保拉伸试验过程中捕捉到应力-应变数据。
40、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5中,在拉伸过程中,试样的夹持方式导致端部应力集中,影响测量精度,在位移场分析时对位移-应力关系进行动态修正:
41、利用高精度激光测距仪或光学测量仪实时监测试样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位移,计算并修正因夹持影响导致的测量误差;
42、采用高精度应变片在不同位置测量局部应变,并与整体拉伸曲线进行比对,调整应力-应变曲线的准确性。
43、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6中,当钛合金丝材达到屈服极限后,内部微裂纹开始萌生并扩展;
44、采用声发射检测技术实时监测裂纹形成的时间和位置,同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试样内部的晶格畸变情况,确定微裂纹形成的临界点;
45、通过数据分析钛合金的损伤演化过程,得到断裂特征,并预测材料的疲劳寿命。
4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8中,动态损伤演化模型包括:
47、基于动态拉伸载荷增量控制法的数据修正损伤模型;
48、断裂特征与加载速率的关系分析模型;
49、预测钛合金丝材的失效行为模型。
5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的步骤。
51、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的步骤。
5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53、该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通过有效地模拟钛合金丝材在实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进行预拉伸应力分布均衡化处理时,首先对试样的应力状态进行建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应力分布模型用于描述初始应力分布在三维空间中的不均匀性,残余应力集中在试样的表面或内部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拉伸后的应力分布模型如下所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化应力状态模型如下所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确定可能发生局部塑性变形的区域的方法,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动态拉伸载荷增量控制,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在拉伸过程中,试样的夹持方式导致端部应力集中,影响测量精度,在位移场分析时对位移-应力关系进行动态修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当钛合金丝材达到屈服极限后,内部微裂纹开始萌生并扩展;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中,动态损伤演化模型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进行预拉伸应力分布均衡化处理时,首先对试样的应力状态进行建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应力分布模型用于描述初始应力分布在三维空间中的不均匀性,残余应力集中在试样的表面或内部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拉伸后的应力分布模型如下所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抗拉性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化应力状态模型如下所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丝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强,刘少辉,翟永刚,何叶,丁步云,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鼎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