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台下盆坯体,具体是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
技术介绍
1、在现代卫浴和厨房设计中,台下盆作为一种常见的洗手盆类型,其美观、实用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2、传统的台下盆生产工艺中,台下盆坯体在烧成前通常会被倒置处理。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了避免台下盆坯体在烧成过程中因重力作用而变形。然而,在实际的烧成过程中,由于高温下材料的物理性质变化,以及烧成炉内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台下盆成品的四个转角部位仍然容易向外翻转,导致台下盆成品整体形状发生严重变形,使得台下盆成品无法符合既定的生产销售标准。一旦产品出现变形,就需要直接报废,增加了生产的瑕疵品率,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由于第二环形结构高于第一环形结构,因此,整个台下盆坯体的重力承受部为第二环形结构。此时第二环形结构应力集中,且重力作用向下,故第二环形结构不会向外发生卷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台下盆成品的四个转角部位向外卷翘,不符合生产需要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包括盆体、外圈条和加强筋,所述外圈条安装于所述盆体的外侧边缘,所述盆体与所述外圈条为一体成型结构;
4、所述外圈条的上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沟槽,所述沟槽分隔所述外圈条,形成第一环形结构和第二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环形结构靠近所述盆体设置,所述第二环形结构远离所述盆体设置,所述第二环形结构高于第
5、所述外圈条包括直边部和转角部,多个所述直边部与多个所述转角部形成方形结构,所述转角部的下表面设有所述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用于连接所述盆体和转角部。
6、所述第二环形结构顶部与所述第一环形结构顶部之间的高度差为3-5mm。
7、所述转角部的厚度b3b4小于所述转角部的厚度b1b2。
8、所述转角部的厚度b3b4与所述直边部的厚度b1b2之间差值为4-6mm。
9、所述直边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转角部25的下表面均设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水平面形成15-30°的倾斜夹角。
10、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7-9mm。
11、所述加强筋的拔模角度为5-20°。
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3、1、由于第二环形结构高于第一环形结构,因此,整个台下盆坯体的重力承受部为第二环形结构。此时第二环形结构应力集中,且重力作用向下,故第二环形结构不会向外发生卷翘。
14、2、在转角部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可以增强台下盆坯体的抗形变能力,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台下盆成品的四个转角部位向外卷翘,不符合生产需要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盆体、外圈条和加强筋,所述外圈条安装于所述盆体的外侧边缘,所述盆体与所述外圈条为一体成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结构顶部与所述第一环形结构顶部之间的高度差为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部的厚度B3B4小于所述转角部的厚度B1B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部的厚度B3B4与所述直边部的厚度B1B2之间差值为4-6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边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转角部的下表面均设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形成15-30°的倾斜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7-9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拔模角度为5-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盆体、外圈条和加强筋,所述外圈条安装于所述盆体的外侧边缘,所述盆体与所述外圈条为一体成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结构顶部与所述第一环形结构顶部之间的高度差为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部的厚度b3b4小于所述转角部的厚度b1b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翘角的台下盆坯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海全,区志勇,程豪建,薛福勤,杨立鑫,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东鹏洁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