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火电厂碳捕集的雨水蓄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792537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8 19:4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火电厂碳捕集的雨水蓄排装置,雨水蓄排装置包括蓄水池和设置在蓄水池中的溢流堰,溢流堰将蓄水池分为第一蓄水部和第二蓄水部;其中第一蓄水部与雨水进水管相连通,用于预存储碳捕集区域的雨水,第一蓄水部还与排污管相连通,排污管用于将用于碳捕集初期的雨水排入污水池;在第一蓄水部中的雨水高于溢流堰的状态下,雨水从第一蓄水部进入第二蓄水部;第二蓄水部用于后存储碳捕集区域的雨水,第二蓄水部设有雨水排出管,雨水排出管用于将碳捕集中后期的雨水排到自然环境中。本技术通过根据碳捕集阶段对雨水进行分类排放,减小碳捕集工艺区域雨水收集的水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火电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火电厂碳捕集的雨水蓄排装置


技术介绍

1、化石能源燃烧占我国co2排放量的80%以上,其中煤炭占75%。从煤基工业和燃煤发电行业中减排co2是当前我国减排的关键,而碳捕集是目前能够实现这种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对电厂烟气中的co2进行捕集、压缩、干燥、液化、提纯以及输送等可对其进行有效去除。

2、常规电厂设计的雨水排放方案是通过道路及场地雨水口、建筑物雨落水管/沟等设施,收集厂区雨水,再经遍及全厂的雨水下水道自流汇集至雨水泵房前池。由雨水泵升压后通过压力排至自然水域。碳捕集工艺区域,一般与常规电厂雨水排放类似,雨水直接排放到电厂雨水管网,对碳捕集工艺区域的初期雨水未进行有效收集。但是,碳捕集工艺区域由于管道或设备密封不严、设备老化等原因通常存在co2等酸性物质泄露的情况,在下雨的情况下,这些酸性物质会被雨水携带,例如进入工厂附近的土壤中,造成土壤酸化等后果。降雨初期的雨水中吸收的污染物较多,酸度超标严重,如果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会危害环境;而由于降雨初期雨水的冲刷和吸收,降雨中后期的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较低或几乎可忽略,可以直接排到环境中。

3、因此,本领域尚缺乏一种对火电厂碳捕集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的环境友好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火电厂碳捕集的雨水蓄排装置。本技术的雨水蓄排装置结合电厂雨水排水与碳捕集工艺区域雨水特点,对碳捕集工艺区域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并保障中后期雨水的正常排放,通过对雨水进行分类排放,减小碳捕集工艺区域需收集净化的雨水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火电厂碳捕集的雨水蓄排装置,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蓄水池和设置在所述蓄水池中的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将所述蓄水池分为第一蓄水部和第二蓄水部;其中所述第一蓄水部与雨水进水管相连通,用于预存储碳捕集区域的雨水,所述第一蓄水部还与排污管相连通,所述排污管用于将用于碳捕集初期的雨水排入污水池;在所述第一蓄水部中的雨水高于所述溢流堰的状态下,雨水从所述第一蓄水部进入所述第二蓄水部;所述第二蓄水部用于后存储碳捕集区域的雨水,所述第二蓄水部设有雨水排出管,所述雨水排出管用于将碳捕集中后期的雨水排到自然环境中。

3、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第一阀,所述第一阀用于控制所述排污管的流通情况;在所述碳捕集初期,雨水通过所述雨水进水管进入所述第一蓄水部,所述第一阀控制所述排污管流通,所述碳捕集初期的雨水通过所述排污管排到所述污水池中;在所述碳捕集中后期,所述第一阀控制所述排污管不流通,所述第一蓄水部中的雨水不断蓄积至超过所述溢流堰的高度,从而进入所述第二蓄水部。

4、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第二阀,所述第二阀用于控制所述雨水排出管的流通情况;所述第二阀为常闭阀,在所述第二蓄水部中的雨水的高度到达所述雨水排出管时,所述第二阀打开,雨水通过所述雨水排出管排到自然环境中。

5、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阀为第一手动启闭机,所述第二阀为第二手动启闭机。

6、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蓄水池设有报警水位,在所述蓄水池中的雨水到达所述报警水位时,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检查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的开度。

7、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报警水位为所述蓄水池高度的80%-98%。

8、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报警水位为1.9m。

9、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手动启闭机和所述第二手动启闭机的主体设置在所述蓄水池的顶面上。

10、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蓄水池高2m;所述雨水进水管距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的高度为0.5m;所述排污管的中心距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的高度为0.82m;所述溢流堰的顶面距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的高度为1.3m;所述雨水排出管距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的高度为1.05m。

1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溢流堰设置在所述蓄水池的中间,即所述第一蓄水部和所述第二蓄水部的容积相同或大致相同。

12、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蓄水部设有备用抽水泵,所述备用抽水泵用于将所述第一蓄水部中(例如,所述排污管下方的所述第一蓄水部底部中)的雨水抽到所述排污管,并通过所述排污管排到所述污水池中。

13、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蓄水部设有附加泵,所述附加泵用于将所述第二蓄水部中(例如,所述雨水排出管下方的所述第二蓄水部底部中)的雨水抽到所述雨水排出管,并通过所述雨水排出管排到自然环境中。

14、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污水池与电厂沉煤池相连通,所述电厂沉煤池用于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对处理后的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15、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蓄水池顶部设有检修孔,所述蓄水池的侧壁上设有爬梯,所述爬梯从所述检修孔延伸至所述蓄水池的底部。

16、本技术增设蓄水池,通过蓄水池中的溢流堰和阀门(例如手动启闭机),防止碳捕集工艺区域初期雨水排入电厂雨水管网系统;通过手动启闭机关闭排入污水池的管道,保证碳捕集工艺区域中后期雨水通过溢流堰排入电厂雨水管网系统。这使得本技术既对碳捕集工艺区域的初期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处理,实现对水体环境的保护,又保证了工艺区域中后期雨水可以正常排放,减少碳捕集工艺区域需收集净化的雨水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效益和社会效益。

17、应理解,在本技术范围内中,本技术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火电厂碳捕集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蓄水池和设置在所述蓄水池中的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将所述蓄水池分为第一蓄水部和第二蓄水部;其中所述第一蓄水部与雨水进水管相连通,用于预存储碳捕集区域的雨水,所述第一蓄水部还与排污管相连通,所述排污管用于将用于碳捕集初期的雨水排入污水池;在所述第一蓄水部中的雨水高于所述溢流堰的状态下,雨水从所述第一蓄水部进入所述第二蓄水部;所述第二蓄水部用于后存储碳捕集区域的雨水,所述第二蓄水部设有雨水排出管,所述雨水排出管用于将碳捕集中后期的雨水排到自然环境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第一阀,所述第一阀用于控制所述排污管的流通情况;在所述碳捕集初期,雨水通过所述雨水进水管进入所述第一蓄水部,所述第一阀控制所述排污管流通,所述碳捕集初期的雨水通过所述排污管排到所述污水池中;在所述碳捕集中后期,所述第一阀控制所述排污管不流通,所述第一蓄水部中的雨水不断蓄积至超过所述溢流堰的高度,从而进入所述第二蓄水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第二阀,所述第二阀用于控制所述雨水排出管的流通情况;所述第二阀为常闭阀,在所述第二蓄水部中的雨水的高度到达所述雨水排出管时,所述第二阀打开,雨水通过所述雨水排出管排到自然环境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为第一手动启闭机,所述第二阀为第二手动启闭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设有报警水位,在所述蓄水池中的雨水到达所述报警水位时,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检查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的开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动启闭机和所述第二手动启闭机的主体设置在所述蓄水池的顶面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高2m;所述雨水进水管距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的高度为0.5m;所述排污管的中心距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的高度为0.82m;所述溢流堰的顶面距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的高度为1.3m;所述雨水排出管距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的高度为1.05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部设有备用抽水泵,所述备用抽水泵用于将所述第一蓄水部中的雨水抽到所述排污管,并通过所述排污管排到所述污水池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池与电厂沉煤池相连通,所述电厂沉煤池用于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对处理后的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顶部设有检修孔,所述蓄水池的侧壁上设有爬梯,所述爬梯从所述检修孔延伸至所述蓄水池的底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火电厂碳捕集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蓄水池和设置在所述蓄水池中的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将所述蓄水池分为第一蓄水部和第二蓄水部;其中所述第一蓄水部与雨水进水管相连通,用于预存储碳捕集区域的雨水,所述第一蓄水部还与排污管相连通,所述排污管用于将用于碳捕集初期的雨水排入污水池;在所述第一蓄水部中的雨水高于所述溢流堰的状态下,雨水从所述第一蓄水部进入所述第二蓄水部;所述第二蓄水部用于后存储碳捕集区域的雨水,所述第二蓄水部设有雨水排出管,所述雨水排出管用于将碳捕集中后期的雨水排到自然环境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第一阀,所述第一阀用于控制所述排污管的流通情况;在所述碳捕集初期,雨水通过所述雨水进水管进入所述第一蓄水部,所述第一阀控制所述排污管流通,所述碳捕集初期的雨水通过所述排污管排到所述污水池中;在所述碳捕集中后期,所述第一阀控制所述排污管不流通,所述第一蓄水部中的雨水不断蓄积至超过所述溢流堰的高度,从而进入所述第二蓄水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蓄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蓄排装置包括第二阀,所述第二阀用于控制所述雨水排出管的流通情况;所述第二阀为常闭阀,在所述第二蓄水部中的雨水的高度到达所述雨水排出管时,所述第二阀打开,雨水通过所述雨水排出管排到自然环境中。

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晶晶冯琰磊储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