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火力发电,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1、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中,燃机的高温排气热量由余热锅炉进行吸收并产生水蒸汽,水蒸汽进入汽轮机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热量吸收通过在余热锅炉中设置的多个类型的换热管实现,在锅炉尾部的换热管称为省煤器。排气通过省煤器后经由烟囱排向大气。一般余热锅炉排气温度约80℃至90℃,考虑尾部的低温腐蚀后排气温度不低于60℃即可,考虑余量可控制在70℃,因此烟气尚有不少的热量可利用,可用于吸收式制冷机进行制冷,产生冷冻水供用户使用,实现对发电余热的利用。
2、现有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省煤器所流出的热水直接通往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水入口,导致吸收式制冷机的热量输入不稳定,难以精确调节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吸收式制冷机的热量输入不稳定,导致吸收式制冷机的热量输入不稳定。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
3、吸收式制冷机,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水进口连接有混流管,所述混流管中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低温水出口设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远离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一端与所述混流管远离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一端连通,所述回流管中设有第一流量控制阀;
4、省煤器,所述省煤器用于回收余热锅炉的烟气余热,所述省煤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低温水出口连通,所述省煤器的出水口与所
5、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混流管上的第二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布置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之间,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分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省煤器的进水口连通。
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一泵体,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低温水出口和所述分流管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泵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泵体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省煤器的进水口和所述回流管靠近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一端连通。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三通调节阀,所述混流管靠近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一端连接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一端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水进口连接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二端口,所述分流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三端口。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加热天然气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水口与所述省煤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省煤器的进水口连通。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泵体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泵体的出水口与所述省煤器的进水口连通。
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吸收降压后的天热气的冷量的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气口用于连接天然气降压装置的出气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
13、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有补水管,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水口用于连接供冷管道。
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水入口与所述补水管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水出口与所述供冷管道连通。
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三泵体,所述补水管的一端连接供水系统,所述补水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泵体的进水口,所述第三泵体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水口。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7、本技术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吸收式制冷机、省煤器和控制器,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水进口连接有混流管,混流管中设有温度传感器;吸收式制冷机的低温水出口设有回流管,回流管中设有第一流量控制阀,回流管远离吸收式制冷机的一端与混流管远离吸收式制冷机的一端连通,省煤器用于回收余热锅炉的烟气余热,省煤器的进水口与吸收式制冷机的低温水出口连通,省煤器的出水口与混流管远离吸收式制冷机的一端连通;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流量控制阀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本技术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省煤器利用烟气余热加热所形成的高温水,通过混流管流入吸收式制冷机,流入吸收式制冷机的高温水被吸收式制冷机吸收热量后形成低温水,低温水能够通过回流管回流至混流管,并与流入混流管内的高温水混合形成混合水;通过温度传感器能够得知混合水的水温,通过回流管中设置的第一流量控制阀能够调节低温水流入混流管的流量,进而实现对混合水的水温的调整;从而保证吸收式制冷机的热量输入稳定,能够精确调节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功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混流管(2)上的第二流量控制阀(22),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22)布置在所述温度传感器(21)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之间,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22)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分流管(5),所述分流管(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22)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分流管(5)的第二端与所述省煤器(4)的进水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一泵体(61),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低温水出口和所述分流管(5)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泵体(6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泵体(61)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省煤器(4)的进水口和所述回流管(3)靠近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一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三通调节阀(6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加热天然气的第二换热器(71),所述第二换热器(71)的入水口与所述省煤器(4)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71)的出水口与所述省煤器(4)的进水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二泵体(72),所述第二泵体(72)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71)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泵体(72)的出水口与所述省煤器(4)的进水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吸收降压后的天热气的冷量的第三换热器(73),所述第三换热器(73)的进气口用于连接天然气降压装置的出气端,所述第三换热器(73)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71)的进气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冷水入口与所述补水管(8)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冷水出口与所述供冷管道(9)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三泵体(81),所述补水管(8)的一端连接供水系统,所述补水管(8)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泵体(81)的进水口,所述第三泵体(8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73)的进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混流管(2)上的第二流量控制阀(22),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22)布置在所述温度传感器(21)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之间,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22)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分流管(5),所述分流管(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22)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分流管(5)的第二端与所述省煤器(4)的进水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一泵体(61),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低温水出口和所述分流管(5)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泵体(6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泵体(61)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省煤器(4)的进水口和所述回流管(3)靠近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一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三通调节阀(62),所述混流管(2)靠近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通调节阀(62)的第一端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热水进口连接所述三通调节阀(62)的第二端口,所述分流管(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通调节阀(62)的第三端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燕,朱坤峰,王晓东,王东雷,向魁,杨道宏,陈坤,邓宏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