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燃料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分配歧管、燃料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由于续驶里程长、燃料加注方便、性能与传统汽车相近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发展技术路线之一。
2、电堆是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也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核心部分,由多个单体电池以串联方式层叠组合构成。将双极板与膜电极交替叠合,各单体之间嵌入密封件,经进气端板和盲端端板压紧后用紧固件紧固拴牢,即构成燃料电池电堆。电堆工作时,氢气和氧气分别由进口引入,经电堆气体主通道分配至各单电池的双极板,经双极板导流均匀分配至膜电极,通过膜电极支撑体与催化剂接触进行电化学反应。单个电堆所串联的单片电池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在堆叠的时候,一旦超过一定的数量,就会出现如下问题:1)配气不均匀,导致最后几片电池没有充分利用;2)单电池不一致性,导致出现单体电压偏差过大;3)散热不均匀,导致中间单片电池过热。
3、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燃料电池采用多个电堆集成的方案。即将多个功率较小的电堆组成较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现有的多堆集成燃料电池一般是将电堆分别配置于分配歧管的两侧,这种布置方式存在分配歧管线路不合理导致总体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由此制约了多堆集成燃料电池的发展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分配歧管、燃料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2、实现本申请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配歧管,应用于包含多个电堆的燃料电池系统,并于所述电堆的进气端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括安装板、第一管路单元和第二管路单元,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适配区和第二适配区,所述第一管路单元与所述第一适配区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适配模块,所述第二管路单元与所述第二适配区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适配模块。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三条所述分配通道中的两条所述分配通道的所述分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适配区或者所述第二适配区、所述主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单元或者第二管路单元;另一条所述分配通道设置于对应所述第一管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管路单元;
5、所述第一适配区和所述第二适配区均设置有与电堆数量相等的连通口,各所述连通口分别与位于所述第一管路单元和所述第二管路单元的所述分配通道连通。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管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管路单元的所述主流道与位于安装板上的所述分流道的中间位置连通。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不同平面的所述分配通道的形状不同。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两条所述分配通道的所述分流道位于同一平面,且两条所述分流道均成c形,另一条所述分配通道所在的平面垂直于该平面,且所述分配通道呈f形。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适配模块和所述第二适配模块分别设置有传感器、阀门、过滤器中的至少一者。
10、为实现本申请目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电堆和如上所述的分配歧管,两个以上所述电堆沿所述进气端板的短边堆叠设置,各所述电堆的进气端板位于同一侧,所述分配歧管与各所述进气端板均连通。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电堆之间设置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与所述电堆可拆卸配合。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朝向所述进气端板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分配歧管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以封闭所述外壳的内腔,所述电堆位于所述内腔内。
13、为实现本申请目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所述燃料电池系统安装于所述车体。
14、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公开的分配歧管包括第一适配模块和第二适配模块;第一适配模块和第二适配模块中均设置有三条分配通道,分别用于空气进出电堆、冷却液进出电堆和氢气进出电堆;每条分配通道均包括连通的主流道和与电堆数量相同的分流道,三条分配通道中至少有两条分配通道所在的平面相交。
15、通过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本申请通过将其中两条分配通道设计到同一平面内或者相互平行的平面内,剩余一条分配通道与该平面垂直或者倾斜设置,使得分配歧管整体上在各个方向上的延伸长度更加均匀,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达到节省空间与成本的目的,同时还能减少零件数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配歧管,应用于包含多个电堆的燃料电池系统,并于所述电堆的进气端板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适配模块和第二适配模块;所述第一适配模块和所述第二适配模块中均设置有三条分配通道;每条所述分配通道均包括连通的主流道和与电堆数量相同的分流道,三条分配通道中至少有两条分配通道所在的平面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第一管路单元和第二管路单元,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适配区和第二适配区,所述第一管路单元与所述第一适配区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适配模块,所述第二管路单元与所述第二适配区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适配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三条所述分配通道中的两条所述分配通道的所述分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适配区或者所述第二适配区、所述主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单元或者第二管路单元;另一条所述分配通道设置于对应所述第一管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管路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管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管路单元的所述主流道与位于安装板上的所述分流道的中间位置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其中两条所述分配通道的所述分流道位于同一平面,且两条所述分流道均成C形,另一条所述分配通道所在的平面垂直于该平面,且所述分配通道呈F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适配模块和所述第二适配模块分别设置有传感器、阀门、过滤器中的至少一者。
8.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以上电堆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分配歧管,两个以上所述电堆沿所述进气端板的短边堆叠设置,各所述电堆的进气端板位于同一侧,所述分配歧管与各所述进气端板均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电堆之间设置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与所述电堆可拆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朝向所述进气端板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分配歧管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以封闭所述外壳的内腔,所述电堆位于所述内腔内。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如权利要求7至10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所述燃料电池系统安装于所述车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配歧管,应用于包含多个电堆的燃料电池系统,并于所述电堆的进气端板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适配模块和第二适配模块;所述第一适配模块和所述第二适配模块中均设置有三条分配通道;每条所述分配通道均包括连通的主流道和与电堆数量相同的分流道,三条分配通道中至少有两条分配通道所在的平面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第一管路单元和第二管路单元,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适配区和第二适配区,所述第一管路单元与所述第一适配区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适配模块,所述第二管路单元与所述第二适配区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适配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三条所述分配通道中的两条所述分配通道的所述分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适配区或者所述第二适配区、所述主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单元或者第二管路单元;另一条所述分配通道设置于对应所述第一管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管路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管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管路单元的所述主流道与位于安装板上的所述分流道的中间位置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分配歧管,其特征在于,位于不同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浩,李波,熊成勇,周友涛,李学锐,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