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保护与生物防治,具体是一种针对农业害虫——软体动物(如蛞蝓与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1、在生态农场与中草药种植园中,软体动物(如蛞蝓与蜗牛)常在夜晚攀附于植物叶片与嫩芽之上取食,导致作物食用价值降低和经济损失。此外,软体动物可能携带病毒与寄生虫,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2、传统化学农药如四聚乙醛、磷酸铁化合物等,虽能有效控制软体动物,但存在较大生态风险,尤其在追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场和中草药种植园中不宜使用。
3、目前,生物防治已成为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这一领域,phasmarhabditis属线虫因其对软体动物的致死效果而受到关注。自1990年发现以来,基于phasmarhabditis属线虫的生物防治产品已在欧洲市场上得到推广,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环保的软体动物管理方案。然而,这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受到限制,主要因为缺乏适宜各地区的线虫品系,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等地区。
4、在中国,利用线虫进行软体动物生物防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软体动物对我国生态农场和中草药种植园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开发适合我国本土生态环境的生物防治产品变得尤为迫切。因此,本专利技术旨在通过深入研究,筛选出对特定软体动物具有高效杀灭作用且对本土生态环境友好的线虫种类,并开发出相应的生物防治产品,以解决我国生态农业中的软体动物防控问题,保障作物产量与质量,同时提升我国在全球生物防治
的竞争力,确保人民的
5、本专利技术的提出,旨在填补我国在软体动物生物防治
的空白,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应我国生态环境的phasmarhabditis属线虫产品及其用于防治软体动物(如蛞蝓、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旨在填补我国软体动物害虫生物防治领域的空白。本专利技术的核心目标在于提供一种适应我国生态环境的phasmarhabditis属线虫产品,以解决当前缺乏专项、高效且环保的软体动物生物灭杀手段的技术难题和商业需求。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phasmarhabditis属线虫是从自然环境中软体动物体内分离得到的。该线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腐烂树叶堆等有机物栖息地。当软体动物经过时,线虫能够敏锐感知其存在,并通过气孔侵入软体动物体内。成功寄生后,受感染的软体动物会逐渐表现出外套膜肿胀等病理症状,并在短时间内死亡。基于上述现象,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策略收集线虫:捕捉软体动物后,可通过检查其饲养箱中的排泄物,利用线虫随排泄物排出的特性进行初步收集;或者,直接解剖软体动物,从其体内获取phasmarhabditis属线虫。收集到的线虫经过适当处理和培养后,即可作为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用于软体动物的生物防治。
4、本专利技术中的线虫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在选择培养基时,既可使用化学成分精确控制的标准培养基,也可采用成分较粗放的粗培养基。关键在于确保培养基能够提供线虫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甾醇、维生素、矿物质及碳水化合物。
5、从成本效益和生产便捷性出发,商业化生产更倾向于使用如蛋黄盐溶液培养基(包括0.3%~1.5%nacl,0.5%~3%酵母提取物,0.5%~3%胰蛋白胨,1%~3%橄榄油,3%~6%蛋黄盐溶液)等粗培养基,以降低成本并简化操作流程。为提高线虫采集效率,液体培养基成为优选方案,因为其更适合大规模培养与收获。在实验室阶段,科研人员通常利用锥形瓶进行液体培养实验,而在商业化生产阶段,则采用大型发酵罐作为主要设备。结合高效搅拌系统与通气装置,可确保线虫在液体环境中的健康生长。
6、线虫培养完成后,可通过离心或沉降等分离技术高效收集处于dauer期(休眠期)的线虫。处于该阶段的线虫在储存与运输中更具稳定性,同时保留了优异的生物防治活性。
7、本专利技术中,线虫展现出广泛的食性。实验表明,线虫不仅能以常见的op50大肠杆菌为食在实验室环境中正常生长,还能利用包括top10大肠杆菌在内的多种标准化细菌作为营养来源,维持其健康生长。此外,从蛞蝓体内分离出的多种共生菌也被证实能够有效支持线虫的生长发育。
8、在商业化生产阶段,可综合考虑细菌种类与线虫生长速度的关联,以及某些细菌是否能分泌对软体动物具有杀灭效果的毒素等关键因素,从而筛选出最适合的细菌种类作为线虫的营养来源。此举不仅能够优化线虫的生产效率,还能提升其生物防治效果。
9、鉴于目前科学研究中仅phasmarhabditis属线虫被证实具有杀灭软体动物的能力,对采集线虫进行准确的种属鉴定尤为重要。本专利技术结合表观鉴定与分子鉴定两种互补方法,确保鉴定结果的精准可靠。
10、在表观鉴定方面,通过详尽比对文献中关于phasmarhabditis属线虫的描述特征,进行形态学分类,完成初步判断。分子鉴定则通过分析采集线虫的18srdna、28s rdna及its序列等保守遗传标记,与已知的phasmarhabditis属线虫序列进行比对,进一步验证种属身份。利用这两种方法,我们的研究团队成功鉴定并命名了一种新物种:六安线虫(phasmarhabditis luanensis)。
11、在后续的培养实验中,我们挑选了体内携带卵的雌性线虫进行固体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培养基中不仅出现了雌性线虫,还观察到了雄性线虫,且雌雄比例约为0.85。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该线虫的生殖策略和种群动态提供了宝贵线索。
12、为满足市售线虫在室温下的长期存储需求,本专利技术采用0.5%~5%琼脂糖凝胶、3%~15%聚丙烯酰胺凝胶或硅藻土等多种载体材料对线虫进行包埋处理。优选用于包埋的线虫处于dauer期(休眠期),因为这一阶段的线虫不仅具备主动侵染软体动物的能力,其生命周期也显著延长,可达4个月之久,远超正常生长周期仅约3周的线虫。
13、通过该方法,有效提升了线虫产品在市场流通中的稳定性与活性,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持续发挥高效的生物防治效果。
14、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灭杀软体动物的线虫产品,特别适用于生态农场、中草药种植园等追求绿色生态、严格限制化学农药使用的场所。该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软体动物对农作物和中草药的危害,有效保障农产品品质与生态安全。
16、国外文献记载显示,高剂量下,phasmarhabditis hermaphrodita、phasmarhabditis papillosa及phasmarhabditis californica在14天内可引起86%~97%的软体动物死亡率。通过实验验证发现,p.luanensis线虫对软体动物的灭杀效果优于国外文献中的结果。
17、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突破了我国软体动物生物防治技术的瓶颈,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这不仅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高度责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包括培养基、生物杀虫剂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所述线虫包括六安线虫Phasmarhabditis luanensis。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配合合适的生物杀虫剂载体,如NGM培养基,蛋黄液培养基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用于控制坚螺科(Camaenidae)软体动物,所述坚螺科(Camaenidae)软体动物包括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similaris)、条华蜗牛(Cathaica fasciola)、灰尖巴蜗牛(Acusta ravida)、细纹尖巴蜗牛(Acusta redfieldi)。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用于控制嗜粘液蛞蝓科(Philomycidae)软体动物,所述嗜粘液蛞蝓科(Philomycidae)软体动物包括双线巨篷蛞蝓(Meghimatium bilineatum)。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用于控制野蛞蝓科(Agriolimacidae),所述野蛞蝓科包括光滑颈蛞蝓(Deroceraslaeve)。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包括培养基、生物杀虫剂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所述线虫包括六安线虫phasmarhabditis luanensis。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配合合适的生物杀虫剂载体,如ngm培养基,蛋黄液培养基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利用线虫杀有害生物剂,用于控制坚螺科(camaenidae)软体动物,所述坚螺科(camaenidae)软体动物包括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similaris)、条华蜗牛(cathaica fasciola)、灰尖巴蜗牛(acusta ravida)、细纹尖巴蜗牛(acusta redfiel...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