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救生物资抛投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人们的户外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由此,人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被困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多;目前在对被困人员进行营救时,没有专门用于将救生物资投放到被困人员所在位置处的装置,从而无法实现对被困人员的及时营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能够将救生包抛投到被困人员所在位置处,从而能够实现对被困人员的及时营救。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包括壳体组件、驱动组件、控制模块、蓄电池、遥控器和转盘;壳体组件的内部设置有容腔,容腔的底部设置有缺口,转盘转动连接在容腔中并被壳体组件轴向限位;转盘的边缘处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均布的开口槽,每个开口槽的开口端处均设置有挡板,每个挡板的一端均与对应开口槽的一侧转动连接,每个挡板的另一端均与对应开口槽的另一侧相抵靠,开口槽用于供救生包卡入,挡板用于将救生包压紧在开口槽中;当转盘带动开口槽转动到缺口处时,挡板在重力作用下相对开口槽转动打开以使位于开口槽中的救生包经缺口掉落;当转盘持续转动以使挡板与容腔的内侧壁相抵靠时,挡板的另一端重新抵靠至对应开口槽的另一侧上并重新封闭开口槽的开口端;驱动组件、控制模块和蓄电池均固定在壳体组件的内部,转盘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驱动组件和蓄电池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与遥控器无线通讯连接。
3、本专利
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盖板;容腔设置在壳体上,缺口设置在位于容腔底部的壳体上,盖板固定在壳体的前侧,转盘后端的外边缘与容腔的后侧壁相抵靠,转盘前端的外边缘与盖板相抵靠;驱动组件、控制模块和蓄电池均固定在壳体的内部;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转盘能够可靠地转动连接在位于壳体上的容腔中,且在壳体和盖板的配合作用下,由于转盘后端的外边缘与容腔的后侧壁相抵靠,转盘前端的外边缘与盖板相抵靠,从而能够可靠地实现对转盘的轴向限位。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包括步进电机和齿轮;步进电机位于转盘上方的壳体中并与壳体固定,步进电机与控制模块电连接,齿轮固定在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上,转盘的外侧壁以及若干个挡板的外侧壁一同形成齿圈,齿圈与齿轮啮合;通过采用这种驱动组件后,当步进电机带动齿轮转动时,在齿轮和齿圈的配合作用下,步进电机能够可靠地带动转盘相对壳体组件进行转动。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挡板的一端通过转轴与对应开口槽一侧的转盘转动连接,挡板的另一端与位于开口槽另一侧的转盘上的台阶相抵靠;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在转轴的作用下,挡板的一端能够通过转轴可靠地与对应开口槽一侧的转盘转动连接,且由于在开口槽另一侧的转盘上设置有台阶,从而在挡板朝靠近转盘的一侧转动时,挡板的另一端能够抵靠在台阶上并可靠地实现对开口槽的开口端的封闭,且台阶能够起到对挡板的另一端的可靠支撑作用。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上端固定有连接座,连接座的上端设置有燕尾形滑槽,燕尾形滑槽用于与位于警用无人机底部上的燕尾形滑块滑动扣接,连接座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孔,连接孔中穿设有与连接孔螺纹连接的螺钉,螺钉的内端部用于与燕尾形滑块的外壁抵紧以使连接座与燕尾形滑块紧固;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当连接座上的燕尾形滑槽与位于警用无人机底部上的燕尾形滑块滑动扣接后,即可使得连接座可靠地与警用无人机扣装在一起并竖向限位,且在螺钉的作用下,当拧动螺钉以使螺钉的内端部与燕尾形滑块的外壁抵紧后,即可使得连接座与警用无人机紧固,从而能够可靠地将救生包抛投装置固定在警用无人机的底部上。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侧壁上固定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与蓄电池电连接;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当充电接口连接充电适配器时,即可方便地实现对蓄电池的充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驱动组件、控制模块(1)、蓄电池(2)、遥控器和转盘(3);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设置有容腔(411),所述容腔(411)的底部设置有缺口(412),所述转盘(3)转动连接在所述容腔(411)中并被壳体组件轴向限位;所述转盘(3)的边缘处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均布的开口槽(31),每个所述开口槽(31)的开口端处均设置有挡板(5),每个所述挡板(5)的一端均与对应开口槽(31)的一侧转动连接,每个所述挡板(5)的另一端均与对应开口槽(31)的另一侧相抵靠,所述开口槽(31)用于供救生包卡入,所述挡板(5)用于将救生包压紧在开口槽(31)中;当转盘(3)带动开口槽(31)转动到缺口(412)处时,所述挡板(5)在重力作用下相对开口槽(31)转动打开以使位于开口槽(31)中的救生包经缺口(412)掉落;当转盘(3)持续转动以使挡板(5)与容腔(411)的内侧壁相抵靠时,所述挡板(5)的另一端重新抵靠至对应开口槽(31)的另一侧上并重新封闭开口槽(31)的开口端;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模块(1)和蓄电池(2)均固定在壳体组件的内部,所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41)和盖板(42);所述容腔(411)设置在所述壳体(41)上,所述缺口(412)设置在位于所述容腔(411)底部的壳体(41)上,所述盖板(42)固定在所述壳体(41)的前侧,所述转盘(3)后端的外边缘与所述容腔(411)的后侧壁相抵靠,所述转盘(3)前端的外边缘与所述盖板(42)相抵靠;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模块(1)和蓄电池(2)均固定在壳体(41)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步进电机(61)和齿轮(62);所述步进电机(61)位于所述转盘(3)上方的壳体(41)中并与壳体(41)固定,所述步进电机(61)与控制模块(1)电连接,所述齿轮(62)固定在步进电机(61)的输出轴上,所述转盘(3)的外侧壁以及若干个所述挡板(5)的外侧壁一同形成齿圈(7),所述齿圈(7)与所述齿轮(62)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5)的一端通过转轴(51)与对应开口槽(31)一侧的转盘(3)转动连接,所述挡板(5)的另一端与位于开口槽(31)另一侧的转盘(3)上的台阶(32)相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1)的上端固定有连接座(8),所述连接座(8)的上端设置有燕尾形滑槽(81),所述燕尾形滑槽(81)用于与位于警用无人机底部上的燕尾形滑块滑动扣接,所述连接座(8)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孔(82),所述连接孔(82)中穿设有与连接孔(82)螺纹连接的螺钉,所述螺钉的内端部用于与燕尾形滑块的外壁抵紧以使连接座(8)与燕尾形滑块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1)的侧壁上固定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蓄电池(2)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驱动组件、控制模块(1)、蓄电池(2)、遥控器和转盘(3);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设置有容腔(411),所述容腔(411)的底部设置有缺口(412),所述转盘(3)转动连接在所述容腔(411)中并被壳体组件轴向限位;所述转盘(3)的边缘处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均布的开口槽(31),每个所述开口槽(31)的开口端处均设置有挡板(5),每个所述挡板(5)的一端均与对应开口槽(31)的一侧转动连接,每个所述挡板(5)的另一端均与对应开口槽(31)的另一侧相抵靠,所述开口槽(31)用于供救生包卡入,所述挡板(5)用于将救生包压紧在开口槽(31)中;当转盘(3)带动开口槽(31)转动到缺口(412)处时,所述挡板(5)在重力作用下相对开口槽(31)转动打开以使位于开口槽(31)中的救生包经缺口(412)掉落;当转盘(3)持续转动以使挡板(5)与容腔(411)的内侧壁相抵靠时,所述挡板(5)的另一端重新抵靠至对应开口槽(31)的另一侧上并重新封闭开口槽(31)的开口端;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模块(1)和蓄电池(2)均固定在壳体组件的内部,所述转盘(3)与所述驱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蓄电池(2)均与控制模块(1)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与所述遥控器无线通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用无人机的救生包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41)和盖板(42);所述容腔(411)设置在所述壳体(41)上,所述缺口(412)设置在位于所述容腔(411)底部的壳体(41)上,所述盖板(42)固定在所述壳体(41)的前侧,所述转盘(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东,周东东,项子隆,孙铠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