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6583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6 12:47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前油路和若干个轴承腔;所述后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后油路和若干个轴承腔;所述前壳体和所述后壳体以内壁相对的方式连接,所述前壳体内壁上的轴承腔通过前油路与差速器搅油腔并联连通,所述后壳体内壁上的轴承腔通过后油路与差速器搅油腔串联连通,保证各轴承都能被充分润滑,进而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变速箱润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速箱的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1、电驱桥是指由电机、变速箱、转向器等组成的整体,用于驱动车轮的轮胎。例如公开号cn115303057a公开的驱动桥,其变速箱内设置有输入轴、中间轴、被动齿轮和差速器总成,所述输入轴、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被动齿轮依次传动连接,所述被动齿轮连接在所述差速器上,其中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轴承,并设置在所述变速箱内壁两侧的轴承腔内。

2、相关技术中对电驱桥上的轴承润滑通常采用的是飞溅润滑,飞溅润滑是靠密封在机箱中的回转零件,例如较大直径的被动齿轮将变速箱内的润滑油搅动,并溅洒到中间轴等上。而由于变速箱结构复杂,并且各轴承润滑油路多为独立的油路进出,导致部分轴承润滑不足,进而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以及增加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各轴承润滑效果好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包括:

3、前壳体,所述前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前油路和若干个轴承腔;

4、后壳体,所述后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后油路和若干个轴承腔;

5、所述前壳体和所述后壳体以内壁相对的方式连接,所述前壳体内壁上的轴承腔通过前油路与差速器搅油腔并联连通,所述后壳体内壁上的轴承腔通过后油路与差速器搅油腔串联连通。

6、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前壳体内壁上的轴承腔包括输入前轴承腔和中间前轴承腔,所述前油路包括:</p>

7、前第一油路,所述前第一油路连通所述差速器搅油腔和所述输入前轴承腔;

8、前第二油路,所述前第二油路连通所述差速器搅油腔和所述中间前轴承腔。

9、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前第一油路与所述差速器搅油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前第一油路与所述输入前轴承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10、所述前第二油路与所述差速器搅油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前第二油路与所述中间前轴承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11、所述前第一油路位于所述前第二油路的上方。

12、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前油路还包括:

13、前第三油路,所述前第三油路与所述输入前轴承腔连通,且位于所述输入前轴承腔的下方;

14、前第四油路,所述前第四油路与所述中间前轴承腔连通,且位于所述中间前轴承腔的下方。

15、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后壳体内壁上的轴承腔包括输入后轴承腔和中间后轴承腔,所述后油路包括:

16、后第一油路,所述后第一油路连通所述差速器搅油腔和所述输入后轴承腔;

17、后第二油路,所述后第二油路连通所述差速器搅油腔和中间后轴承腔;

18、后第三油路,所述后第三油路连通所述输入后轴承腔和所述中间后轴承腔。

19、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后第一油路与所述差速器搅油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后第一油路与所述输入后轴承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20、所述后第二油路与所述差速器搅油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后第二油路与所述中间后轴承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21、所述后第三油路与所述输入后轴承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后第三油路与所述中间后轴承腔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22、所述后第一油路分别位于所述后第二油路和所述后第三油路的上方。

23、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后油路还包括:

24、后第四油路,所述后第四油路与所述中间后轴承腔连通,且位于所述中间后轴承腔下方。

25、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轴承腔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台阶,所述台阶用于支撑轴承的外圈,所述前油路和所述后油路分别连通于同一轴承腔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台阶之间。

26、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电机安装面,所述电机安装面被设置为与所述前壳体内壁相对的外壁上。

27、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前壳体包括相接的差速器前壳和前底板,所述后壳体包括相接的差速器后壳和后底板,所述差速器前壳和所述差速器后壳相对,并且所述差速器前壳和所述差速器后壳之间形成所述差速器搅油腔,所述前底板和所述后底板相对,所述前底板和所述后底板的内壁上设置轴承腔。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29、前壳体内壁上的轴承腔通过前油路并联,后壳体内壁上的轴承腔通过后油路串联,所述差速器搅油腔内的被动齿轮将润滑油搅动并飞溅至所述前油路和所述后油路内,对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内壁轴承腔内的轴承进行润滑,保证各轴承都能被充分润滑,进而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30、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100)内壁上的轴承腔(1000)包括输入前轴承腔(100a)和中间前轴承腔(100b),所述前油路(100d)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第一油路(100d1)与所述差速器搅油腔(300)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前第一油路(100d1)与所述输入前轴承腔(100a)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油路(100d)还包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200)内壁上的轴承腔(1000)包括输入后轴承腔(200a)和中间后轴承腔(200b),所述后油路(200d)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第一油路(200d1)与所述差速器搅油腔(300)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后第一油路(200d1)与所述输入后轴承腔(200a)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油路(200d)还包括: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腔(1000)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台阶(140),所述台阶(140)用于支撑轴承的外圈,所述前油路(100d)和所述后油路(200d)分别连通于同一轴承腔(1000)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台阶(140)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100)上设置有电机安装面(100e),所述电机安装面(100e)被设置为与所述前壳体(100)内壁相对的外壁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100)包括相接的差速器前壳(130)和前底板(110),所述后壳体(200)包括相接的差速器后壳(230)和后底板(210),所述差速器前壳(130)和所述差速器后壳(230)相对,并且所述差速器前壳(130)和所述差速器后壳(230)之间形成所述差速器搅油腔(300),所述前底板(110)和所述后底板(210)相对,所述前底板(110)和所述后底板(210)的内壁上设置轴承腔(10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100)内壁上的轴承腔(1000)包括输入前轴承腔(100a)和中间前轴承腔(100b),所述前油路(100d)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第一油路(100d1)与所述差速器搅油腔(300)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前第一油路(100d1)与所述输入前轴承腔(100a)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油路(100d)还包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200)内壁上的轴承腔(1000)包括输入后轴承腔(200a)和中间后轴承腔(200b),所述后油路(200d)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第一油路(200d1)与所述差速器搅油腔(300)连通端的水平高度,其高于所述后第一油路(200d1)与所述输入后轴承腔(200a)连通端的水平高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飞赵玉涛于河波孙利锋胡晓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