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75962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6 12:4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一端并列设有第一入水腔与第二入水腔,所述第一入水腔与第二入水腔的一端上部与下部均插接有活动框架,所述活动框架的远离箱体的一端中部焊接有把手,上部所述活动框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滤网,下部所述活动框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箱体靠近第一入水腔与第二入水腔的底端均安装有集水箱。通过第一入水腔和第二入水腔进水,内部活动框架上的过滤网实现多级过滤;初步过滤水进入集水箱后在处理箱中经滤板和活性炭层深度净化,净化水可部分直接排出或经循环利用路径排出;太阳能板转化电能储存于蓄电池,变电器转换电能供第一泵机和第二泵机,具有环保节能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特别涉及一种施工用水装置


技术介绍

1、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

2、在常规施工项目中,施工的周期长,施工用水量大,虽然部分项目地下水丰富,雨水丰沃,但是该部分水不符合施工用水的标准,并且建筑施工现场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分为建筑工程用水、雨水冲刷废水与建筑现场生活用水,这些废水如果得不到好的处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

3、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施工用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用水装置,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用水,并对地下水与各类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使其达到可再利用标准,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风险,保障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一端并列设有第一入水腔与第二入水腔,所述第一入水腔与第二入水腔的一端上部与下部均插接有活动框架,所述活动框架的远离箱体的一端中部焊接有把手,上部所述活动框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滤网,下部所述活动框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过滤网;

4、所述箱体靠近第一入水腔与第二入水腔的底端均安装有集水箱,两组所述集水箱的后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泵机,所述第一泵机的后侧设置有处理箱,所述处理箱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集水腔与第二集水腔,所述第一集水腔与第二集水腔内部均并排安装有滤板,所述滤板中间填充有活性炭层,所述第一集水腔的一侧延伸至箱体外部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水阀,所述箱体内部靠近第一排水阀的同侧设有第二泵机,所述第二泵机的顶端连通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的另一端贯穿处理箱,并延伸至第二集水腔内部,所述第二泵机的一侧延伸至箱体外部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水阀;

5、所述箱体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的下方电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一侧电连接有变电器。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水与施工废水分别从第一入水腔和第二入水腔进入箱体,当水流经时,上部活动框架上的第一过滤网会首先对水中较大的杂质进行拦截过滤,实现初步过滤;下部活动框架上的第二过滤网用于进一步过滤更细小的杂质的过滤处理;通过设置两个入水腔,可以提高进水效率,并且两个腔室配备的过滤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规格或功能的配置,以满足不同的过滤要求,而活动框架的设计使得过滤网的安装、更换和维护变得方便快捷,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轻松地将活动框架抽出进行相关操作,整个装置的目的是对进入的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处理,以改善水质或为后续的用水环节做好准备;

7、初步过滤后的水汇集到集水箱中,然后在第一泵机的作用下被泵入处理箱;进入处理箱后,水会在第一集水腔和第二集水腔中流动,由于内部并排安装了滤板以及填充有活性炭层,滤板可以进一步拦截更细小的杂质,活性炭层则利用其吸附特性,吸附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异味等,从而实现深度净化;经过处理箱净化后的水,一部分可以从第一排水阀直接排出,用于特定需求;而第二泵机工作时,通过抽水管将第二集水腔中的水抽取出来,再从第二排水阀排出,这形成了一个水的循环利用路径,使得净化后的水可以根据需要再次被利用或排放,总的来说,整个装置通过多级过滤和净化步骤,实现对水的有效处理和合理利用;

8、太阳能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有光照的情况下,太阳能板不断地吸收太阳能并产生直流电,这些直流电被传输到蓄电池中进行储存,蓄电池起到了电能储备的作用;当需要用电时,蓄电池中的电能通过变电器进行转换;变电器可以将蓄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第一泵机与第二泵机使用的交流电的电能,从而为整个装置的运行提供电力支持,实现了利用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来保障装置的部分或全部电力需求,具有一定的环保和节能意义。

9、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箱下方设有沥水板,所述沥水板上设有多组等距离设置的排水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进入集水箱后,可能会携带一些未完全沉淀的微小杂质,水与这些杂质一同流到沥水板上,水可以通过沥水板上的多组等距离排水孔继续向下流动,而一些无法通过排水孔的较大颗粒杂质则被拦截在沥水板上,从而起到进一步分离和过滤杂质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后续水处理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均匀分布的排水孔也保证了水能够较为均匀地向下流动,维持水流通的顺畅。

11、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箱内部并位于沥水板的下方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与第一泵机的抽水端相连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和杂质经过沥水板后,杂质被沥水板拦下并掉入下方的集水槽中,而较为清澈的水则透过沥水板的排水孔进入集水槽;第一泵机工作时,通过与集水槽相连通的管道从集水槽中抽取水,然后将水输送到处理箱进行后续的净化处理等操作;使得集水槽起到了一个集中收集和过渡的作用,使得第一泵机能够更高效地抽取水并进行后续处理流程,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合理分配和处理水流,保障整个装置的正常运行和水处理效果。

13、进一步地,所述变电器为交流-直流转换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变电器有效地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减少能量在转换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15、进一步地,所述箱体靠近所述变电器的一侧上部转动连接有第一箱门,所述箱体靠近所述处理箱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箱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箱门通过与箱体的转动连接结构,能够绕着连接轴进行旋转开启或关闭;当需要对变电器及蓄电池进行操作时,手动将第一箱门向外旋转打开,此时可以直接接触到变电器及蓄电池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再将第一箱门旋转回原位关闭,起到保护内部电路的作用;同理,第二箱门也是通过转动连接实现开启和关闭。当要对处理箱进行维护或查看时,转动第二箱门打开,提供进入处理箱区域的通道,完成相应操作后再关闭第二箱门,维持装置的整体完整性和正常运行环境,从而方便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和维护。

17、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底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为箱体提供稳定的支撑,确保整个装置能够稳固地放置在地面或其他安装位置上,防止箱体因自身重量或外界因素而倾斜、晃动或不稳定。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1)本技术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地下水与施工废水分别从第一入水腔和第二入水腔进入箱体,当水流经时,上部活动框架上的第一过滤网会首先对水中较大的杂质进行拦截过滤,实现初步过滤;下部活动框架上的第二过滤网用于进一步过滤更细小的杂质的过滤处理;通过设置两个入水腔,可以提高进水效率,并且两个腔室配备的过滤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规格或功能的配置,以满足不同的过滤要求,而活动框架的设计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一端并列设有第一入水腔(2)与第二入水腔(3),所述第一入水腔(2)与第二入水腔(3)的一端上部与下部均插接有活动框架(4),所述活动框架(4)的远离箱体(1)的一端中部焊接有把手(6),上部所述活动框架(4)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滤网(5),下部所述活动框架(4)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过滤网(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20)下方设有沥水板(21),所述沥水板(21)上设有多组等距离设置的排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20)内部并位于沥水板(21)的下方设有集水槽(25),所述集水槽(25)与第一泵机(7)的抽水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器(19)为交流-直流转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靠近所述变电器(19)的一侧上部转动连接有第一箱门(26),所述箱体(1)靠近所述处理箱(8)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箱门(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底座(23)。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一端并列设有第一入水腔(2)与第二入水腔(3),所述第一入水腔(2)与第二入水腔(3)的一端上部与下部均插接有活动框架(4),所述活动框架(4)的远离箱体(1)的一端中部焊接有把手(6),上部所述活动框架(4)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滤网(5),下部所述活动框架(4)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过滤网(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20)下方设有沥水板(21),所述沥水板(21)上设有多组等距离设置的排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红陈建祥沈洪良
申请(专利权)人:海泰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