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涉及一种弹性体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1、无论是储能行业还是新能源行业,锂电池的电池包热安全问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常用的技术有液冷板冷却技术和浸没式冷却。液冷板冷却是间接换热,热量传递路径长、换热效率低;浸没式冷却是把电池浸泡在含有冷却液的箱体中,直接换热,冷却效率高。但是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是含有机溶剂,常规两个电芯间设置泡棉,用来提供电芯膨胀所需的空间。泡棉一般是有机材料,根据材料的相似相容的特性,在浸没式冷却中电芯间泡棉可能会出现腐蚀等现象。
2、现有的一种新型弹性体虽然解决了在浸没式冷却中电芯间泡棉可能会出现腐蚀等现象的问题,例如公开号为cn109148817a的一种用于蓄电池极板组中的弹板,所述弹板平面具有多孔,弹板上具有能够根据压力大小而自动调节高度的弹簧或弹片,弹簧或弹片设置于弹板的一侧以形成均布多孔和均布多弹簧或多弹片的弹板。弹板虽然替代了泡棉,但是,其弹板上的所有弹簧或弹片高度一致,在插接入电芯之间时所有弹簧或弹片同时受力压缩,组装难度大,且电芯收到的预紧力较大,电芯寿命周期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弹性体及电池模组,旨在解决弹性体插接在电芯之间组装难度大,电芯寿命周期短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出一种弹性体,用于布置在电芯堆叠体的电芯之间,包括底板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或两侧,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承受所述电芯的挤
3、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件和多个第二弹性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受力部到所述底板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受力部到所述底板的垂直距离。
4、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片。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所述底板经冲切形成的倾斜弹片。
6、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底板形成的夹角一致;多个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底板形成的夹角一致。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底板连接处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底板连接处的长度。
8、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经冲切后形成与所述倾斜弹片对应的冲孔。
9、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
10、进一步地,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与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件为一组,同一组中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倾斜方向相反。
11、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的自由端弯曲形成朝所述底板开口的受力部。
12、进一步地,还包括外框板,所述外框板至少包括第一板,所述弹性件朝向所述第一板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存在间隙。
13、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平行设置的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边沿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底板和所述弹性件夹设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所述第二板与所述底板贴合固定。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和/或所述第二板上设有工艺孔,所述第一板和/或所述第二板通过所述工艺孔与所述底板连接固定。
1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为v形板、u形板和s型板中的任意一种。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连接结构一体成型。
17、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段,所述第一段朝所述第一板倾斜,且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延伸有与所述底板平行的第二段;
18、所述第一板对应所述第二段设有卡勾结构,所述第二段的自由端卡设在所述卡勾结构内,且所述卡勾结构内设有供所述第二段移动的可活动空间。
19、进一步地,还包括外框板,所述外框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平行设置且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底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弹性件,所述底板和所述弹性件夹设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所述底板的至少一端与所述连接结构连接。
20、本技术另一方面提出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体,还包括多个电芯,每两个所述电芯之间插接有一所述弹性体,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受力部到所述底板的垂直距离与所述底板的厚度之和小于所述电芯之间的间距。
21、有益效果:
22、本技术的弹性体中,第一弹性件的受力部到底板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弹性件的受力部到底板的垂直距离,由于弹性件的受力部到底板的垂直距离不一致,在布置于电芯堆叠体中的相邻两个电芯之间时,垂直距离较大的第一弹性件受力压缩,即仅有部分弹性件受力,插接在电芯之间所受到的阻力较小,方便快捷,简化了弹性体的安装工序;布置完毕,在电芯膨胀时弹性体收缩,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在受力的同时提供反向抵抗的弹力;在电芯收缩时弹性体膨胀,仅由第一弹性件受力并提供反向抵抗的弹力,使电芯无论膨胀或收缩,都能保持良好的预紧力,提高了电芯的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性体,用于布置在电芯堆叠体的电芯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或两侧,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承受所述电芯的挤压力的受力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所述底板经冲切形成的倾斜弹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底板形成的夹角一致,多个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底板形成的夹角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底板连接处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底板连接处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经冲切后形成与所述倾斜弹片对应的冲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与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件为一组,同一组中的所述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由端弯曲形成朝所述底板开口的受力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框板,所述外框板至少包括第一板,所述弹性件朝向所述第一板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存在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平行设置的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边沿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底板和所述弹性件夹设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所述第二板与所述底板贴合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和/或所述第二板上设有工艺孔,所述第一板和/或所述第二板通过所述工艺孔与所述底板连接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V形板、U形板和S型板中的任意一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连接结构一体成型。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段,所述第一段朝所述第一板倾斜,且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延伸有与所述底板平行的第二段;
16.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框板,所述外框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平行设置且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底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弹性件,所述底板和所述弹性件夹设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所述底板的至少一端与所述连接结构连接。
17.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还包括多个电芯,每两个所述电芯之间插接有一所述弹性体,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受力部到所述底板的垂直距离与所述底板的厚度之和小于所述电芯之间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性体,用于布置在电芯堆叠体的电芯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或两侧,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承受所述电芯的挤压力的受力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所述底板经冲切形成的倾斜弹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底板形成的夹角一致,多个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底板形成的夹角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底板连接处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底板连接处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经冲切后形成与所述倾斜弹片对应的冲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与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件为一组,同一组中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倾斜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由端弯曲形成朝所述底板开口的受力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框板,所述外框板至少包括第一板,所述弹性件朝向所述第一板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存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蔚然,陈剑伟,萧飞,黄奕棋,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