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自动化机器,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搬运的机器人。
技术介绍
1、机器人作为一种可以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当机器人遇到电池电量不足,或是不具备上台阶功能的机器人要上台阶时,常需要人工来搬运机器人。
2、为了机器人外观美观,机器人外观一般呈流线形,且由于机器人具有诸如电池、电机等零部件使得机器人本身较重,这使得人工在搬运机器人时无较佳的着力点且还需使用较大力气采用搬运机器人,继而易致使机器人的外壳破裂或是在搬运过程中机器人滑落,造成机器人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其利于外力对机器人的搬运,同时降低在搬运时的机器人损坏机率。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搬运的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以及把手;机器人主体上设有供把手固定的固定部;把手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以及握持部,其中,连接部与固定部相互配合以实现可拆卸固定连接,握持部用于供人手/外界设备握持以利于外力经由把手、固定部搬运机器人主体。
3、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具有与固定部相互配合以实现可拆卸固定连接的把手,且固定部固定于机器人主体上,故在当机器人遇到电池电量不足,或是不具备上台阶功能的机器人要上台阶时,可通过把手增加搬运机器人时的着力点,使人手/外界设备可握持把手的握持部以经由把手的连接部、固定部搬运机器人主体,从而避免人手/外界设备直接与机器人主体的外壳接触以降低在搬运机器人时致使机器人的外壳破裂这一情况发生的机率,且基于可便于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可相对于固定部活动,而使连接部具有相对于固定部设置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连接部处于相对于固定部设置的第一位置时,连接部与固定部固定;连接部处于相对于固定部设置的第二位置时,连接部与固定部可拆卸。如此,当需利用把手搬运机器人时,可使得连接部处于相对于固定部设置的第一位置,以确保把手与机器人主体之间连接的紧固性;当无需利用把手搬运机器人时,可使得连接部处于相对于固定部设置的第二位置,以利于将把手从机器人主体上拆卸下来。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为自机器人主体凸伸的凸块,连接部具有容纳凸块的凹槽,其中,凸块末端自凹槽的槽口嵌入凹槽内,以使得固定部与连接部可拆卸地固定;或,连接部为自握持部凸伸的凸块,固定部具有容纳凸块的凹槽,其中,凸块末端自凹槽的槽口嵌入凹槽内,以使得固定部与连接部可拆卸地固定。基于凸块和凹槽的嵌合设计,可利于实现固定部与连接部可拆卸地固定,还可使得固定部与连接部之间的组装、拆卸较为简便。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块具有嵌合槽,其中,嵌合槽具有相互连接、且不共面的第一槽口以及第二槽口,第一槽口位于凸块末端的端面,第二槽口位于凸块上与端面相连的侧面;凹槽的侧壁凸设有嵌合块,其中,嵌合块自第一槽口并沿第二槽口嵌入嵌合槽内;或,设有凹槽的部件具有嵌合槽,其中,嵌合槽具有相互连接、且不共面的第一槽口以及第二槽口,第一槽口与凹槽的槽口位于同一表面,第二槽口位于凹槽的侧壁;凸块嵌入凹槽内的一端具有相互连接的端面以及侧面,且凸块的侧面固定有嵌合块,其中,嵌合块自第一槽口并沿第二槽口嵌入嵌合槽内。在凸块和凹槽的嵌合设计的基础上设置嵌合槽以及嵌合块,可提升固定部与连接部相互配合后连接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在使用把手搬运机器人主体时,固定部与连接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继而提升在使用把手搬运机器人主体的过程中的稳定性。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槽口自第一槽口沿预设路线延伸;第二槽口沿预设路线划分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口段以及第二口段,其中,第一口段与第一槽口连接,第一口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口段的延伸方向呈角度设置。如此,当嵌合块滑入嵌合槽的第二口段内后,还可降低凸块直接脱出凹槽的机率,继而进一步提升在使用把手搬运机器人主体的过程中的稳定性。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口段的延伸方向与凸块的凸伸方向平行;第二口段的沿凸块侧面、且绕凸块的凸伸方向延伸。如此,当嵌合块滑入嵌合槽的第二口段内后,还可进一步降低凸块直接脱出凹槽的机率。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握持部沿预设方向延伸;固定部与连接部配置为:嵌合块自第一槽口沿预设路线置入第二口段远离第一口段的一端时,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通过此种配置方式,当通过人手/外界设备来握持把手的握持部时,由于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可方便握持、并避免握持部滑离人手/外界设备,继而降低握持部脱出人手/外界设备的机率。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槽口自第一槽口沿预设路线延伸;第二槽口与第一槽口相连的一端的口径沿预设路线逐渐减小。如此,可使得第二槽口与第一槽口相连的一端呈现出扩口状,以起到导向作用、利于嵌合块嵌入嵌合槽。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器人还包括侧盖;侧盖包括相互连接的盖部以及定位部,其中,定位部与机器人主体固定连接,盖部遮蔽固定部,且盖部对应固定部的位置设有贯穿孔;连接部经由贯穿孔与固定部相互配合;握持部位于盖部远离固定部的一侧。如此,可利用侧盖遮蔽固定部,以提升机器人外观的美观程度。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器人还包括:塞堵件;塞堵件用于在连接部与固定部拆卸后塞堵贯穿孔。如此,当连接部与固定部拆卸后,可利用备用塞堵件塞堵贯穿孔,从而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外观的美观程度。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塞堵件由柔性材料制成。能够利于塞堵件与贯穿孔过盈配合,起到良好密封作用的同时避免异响。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以及把手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固定部相对设置于机器人主体的两侧且均与机器人主体固定;两个把手分别与两个固定部中的一者相互配合。如此,当需搬运机器人时,可握持位于机器人两侧的把手,从而提升搬运机器人时的稳定性。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器人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上身躯干、腰部以及行走部,其中,行走部用于驱动机器人主体行走;固定部固定于腰部。如此,在搬运机器人时,可基本确保施力点位于机器人的重心处,且由于腰部需连接上身躯干以及行走部,故腰部的结构强度相对较高,还可避免在搬运机器人时,与固定部连接的机器人主体的部分因结构强度的不足而发生损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搬运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主体与把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塞堵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搬运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主体与把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顶天,高海,
申请(专利权)人: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