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51786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6 12:38
本技术公开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包括壳体与包裹在壳体外周的外壳,壳体通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进行嵌合,对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外周上下位置设置第一电极片,对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头部位置设置第二电极片,第一电极片分别通过第一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第二电极片通过第二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实现分区控制电流强度,达到分区治疗的效果,且整体采用二次包胶工艺,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漏电等风险,提高治疗头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康复,涉及盆底康复器械,具体涉及到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常通过仿生物电刺激(bes)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改善子宫内膜的血流及血管阻力指数,从而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和临床妊娠状况。其利用“针灸”超声的聚集性和穿透性等特性以及其产生的机械效应、热效应等生物学效应,以声、热为刺激手段代替传统针刺、电针等有创疗法,组合治疗,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由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薄型子宫内膜等导致的不孕不育。

2、目前市场上,常规的康复治疗头通常只有在壳体上下设置两个电极片,或者在壳体前后设置两个电极片,以此形成了单一的整体治疗。然而,在实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特定的某一处或者多处的治疗,因此,上述的常规康复治疗头无法进行有选择性的治疗,在针对细节区域,不能很好的分区并有针对性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通过多通道线配合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设置方式,解决治疗头不能进行分区治疗的技术问题,以及弥补治疗头头部不能治疗的缺陷。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所述治疗头通过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所述治疗仪通过所述通道线输出控制电流强度;

4、所述治疗头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外周的电极片; 所述电极片设置为两种,分别为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片至少设置两组,且在所述壳体的上下位置进行嵌合,两组所述的第一电极片分别通过第一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所述第二电极片嵌合在壳体的头部,且所述的第二电极片通过第二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

5、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嵌合连接,且所述第一通道线与所述第二通道线均自壳体内部穿过,并自壳体的尾部穿出。

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自壳体的中心线分开,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边沿设有交错且相配合的楔形台;

7、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设有定位销,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设有对应定位销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插入定位孔。

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壳体的尾部还包括握把与出线通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契合连接后所述握把与所述出线通道形状合并;

9、所述第一通道线与所述第二通道线通过所述出线通道穿出壳体,并连接到治疗仪。

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第一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贴合的长条形,且长条形的正面外周包括第一嵌合台,长条形的背面设置第一嵌合片,所述第一嵌合片上开设用于连接第一通道线的第一连接孔。

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第一电极片设置三组,所述第一通道线设置三根;

12、每组所述的第一电极片至少设置一个,且第一电极片的长边绕在所述壳体的外周,所述第一电极片均通过所述的第一连接孔连接第一通道线。

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头部贴合的半圆弯弧形或者四分之一弯弧形,且半圆弯弧形或者四分之一弯弧形的正面外周包括第二嵌合台,半圆弯弧形或者四分之一弯弧形的背面设置第二嵌合片,所述第二嵌合片上开设用于连接第二通道线的第二连接孔。

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头部贴合的半圆弯弧形,则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通道线设置一根,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所述的第二连接孔连接第二通道线。

1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头部贴合的四分之一弯弧形,则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四个,所述第二通道线设置一根,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片短接后,通过所述第二通道线连接第二连接孔。

1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配合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形状与位置均设置放置台,所述放置台的外周开设配合电极片嵌合的嵌合槽;

17、所述第一电极片的第一嵌合片与所述第二电极片的第二嵌合片分别对应嵌入嵌合槽内。

1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所述壳体的外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嵌合后的形状一致,且所述外壳在对应电极片的位置开设窗口,所述第一嵌合台与所述第二嵌合台均嵌合在所述窗口内。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

2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包括壳体与包裹在壳体外周的外壳,壳体通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进行嵌合,对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外周上下位置设置第一电极片,对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头部位置设置第二电极片,第一电极片分别通过第一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第二电极片通过第二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实现分区控制电流强度,达到分区治疗的效果,且整体采用二次包胶工艺,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漏电等风险,提高治疗头的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所述治疗头通过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所述治疗仪通过所述通道线输出控制电流强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头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外周的电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自壳体的中心线分开,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边沿设有交错且相配合的楔形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尾部还包括握把与出线通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契合连接后所述握把与所述出线通道形状合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贴合的长条形,且长条形的正面外周包括第一嵌合台,长条形的背面设置第一嵌合片,所述第一嵌合片上开设用于连接第一通道线的第一连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片设置三组,所述第一通道线设置三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头部贴合的半圆弯弧形或者四分之一弯弧形,且半圆弯弧形或者四分之一弯弧形的正面外周包括第二嵌合台,半圆弯弧形或者四分之一弯弧形的背面设置第二嵌合片,所述第二嵌合片上开设用于连接第二通道线的第二连接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头部贴合的半圆弯弧形,则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通道线设置一根,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所述的第二连接孔连接第二通道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头部贴合的四分之一弯弧形,则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四个,所述第二通道线设置一根,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片短接后,通过所述第二通道线连接第二连接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配合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形状与位置均设置放置台,所述放置台的外周开设配合电极片嵌合的嵌合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嵌合后的形状一致,且所述外壳在对应电极片的位置开设窗口,所述第一嵌合台与所述第二嵌合台均嵌合在所述窗口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所述治疗头通过通道线连接到治疗仪,所述治疗仪通过所述通道线输出控制电流强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头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外周的电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自壳体的中心线分开,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边沿设有交错且相配合的楔形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尾部还包括握把与出线通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契合连接后所述握把与所述出线通道形状合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贴合的长条形,且长条形的正面外周包括第一嵌合台,长条形的背面设置第一嵌合片,所述第一嵌合片上开设用于连接第一通道线的第一连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片设置三组,所述第一通道线设置三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盆底康复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片设置为形状与壳体头部贴合的半圆弯弧形或者四分之一弯弧形,且半圆弯弧形或者四分之一弯弧形的正面外周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奕谢管鑫杨丹朱强健印娟刘铭铭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捷创睿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