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4926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6 12:3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速机器人,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其中,高速机器人包括底座;第一转臂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转动臂,第一驱动件设于底座并与第一转动臂驱动连接;第二转臂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与第二转动臂,第二转动臂设于第一转动臂远离底座的一端,第二驱动件设于第一转动臂靠近底座的一端,并与第二转动臂驱动连接;输出组件包括丝杆结构、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第三驱动件与第四驱动件均设于第二转动臂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丝杆结构沿其轴向方向移动,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丝杆结构沿其周向转动;散热组件,分别设于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特别涉及一种高速机器人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scara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速度和精度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在现有技术中,超高速scara机器人采用全部或部分电机后置于底座位置,实现减小机械臂质量和惯量从而提升机器人的运行速度,但是这种scara机器人底座占地面积大,整机多级传动结构复杂且末端精度会有损失,其负载能力和可靠性较低,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高速机器人,旨在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高速机器人,包括:

3、底座;

4、第一转臂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转动臂,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一转动臂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臂转动;

5、第二转臂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与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二转动臂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臂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转动臂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臂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转动;

6、输出组件,包括丝杆结构、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均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臂靠近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所述丝杆结构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臂远离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转动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丝杆结构沿其轴向方向移动,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丝杆结构沿其周向转动;

7、散热组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和所述第四驱动件。

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上的第一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二驱动件上的第二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三驱动件上的第三散热板和设于所述第四驱动件上的第四散热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之间、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之间、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散热板之间和所述第四驱动件与所述第四散热板之间均设置有导热硅脂。

9、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材质为铝材。

1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减速机设于所述底座内部,且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减速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臂转动。

11、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一上护罩和第一下护罩,所述第一上护罩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臂靠近所述底座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一下护罩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下方,且所述第一上护罩、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一下护罩合围形成第一容置腔。

12、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一同步带、第一带轮和第二减速机,所述第一同步带、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均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同步带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减速机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减速机与所述第二转动臂连接。

13、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二上护罩和第二下护罩,所述第二上护罩安装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上方,且所述第二上护罩与所述第二转动臂合围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靠近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且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沿所述第二转动臂的转动中心对称设置。

1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组件还包括:

15、第一螺母,套设于所述丝杆结构外周,并与所述丝杆结构螺纹连接;

16、第二带轮,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母外周并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

17、第二同步带,用于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带轮,所述第三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二同步带驱动所述第二带轮转动,以通过所述第一螺母带动所述丝杆结构沿其轴向移动。

1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组件还包括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包括:

19、第二螺母,套设于所述丝杆结构的外周;

20、第三带轮,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21、第三同步带,用于连接所述第三带轮与所述第四驱动件;

22、第四带轮,与所述第三带轮同轴连接;

23、第五带轮,套设于所述第二螺母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二螺母连接;

24、第四同步带,用于连接所述第五带轮与所述第四带轮,所述第四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三同步带驱动所述第三带轮和所述第四带轮转动,以通过所述第二螺母驱动所述丝杆结构沿其周向转动。

2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丝杆结构包括丝杆本体、自上而下依次设于所述丝杆本体上的第一防护罩和第二防护罩,所述丝杆本体与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螺母固定连接。

2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转动臂转动,并将第一驱动件设置在底座内部,使得第一转动臂可以相对于底座转动,第二驱动件设置在第一转动臂靠近底座的一端,且驱动连接第二转动臂,第二转动臂以第一转动臂远离底座的一端为中心转动,并在第一转动臂与第二转动臂的配合下,扩大了输出组件的活动范围,且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靠近底座设置,减少了第一转动臂上负载的距离即降低了第一转动臂转动的负载惯量,也降低了第一驱动件的消耗,提高输出组件的运行速度,另外,输出组件包括丝杆结构、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第三驱动件驱动丝杆结构沿轴向移动,第四驱动件驱动丝杆结构沿周向转动,满足机器人的输出端不同方向的运动作业,且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均设置在第二转动臂靠近第一转动臂的一端,即靠近底座的一端,可以有效降低第二转动臂的转动负载惯量,也降低了第二驱动件的消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机器人的运行速度,也提升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上的第一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二驱动件上的第二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三驱动件上的第三散热板和设于所述第四驱动件上的第四散热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之间、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之间、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散热板之间和所述第四驱动件与所述第四散热板之间均设置有导热硅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材质为铝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减速机设于所述底座内部,且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减速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臂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一上护罩和第一下护罩,所述第一上护罩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臂靠近所述底座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一下护罩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下方,且所述第一上护罩、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一下护罩合围形成第一容置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一同步带、第一带轮和第二减速机,所述第一同步带、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均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同步带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减速机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减速机与所述第二转动臂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二上护罩和第二下护罩,所述第二上护罩安装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上方,且所述第二上护罩与所述第二转动臂合围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靠近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且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沿所述第二转动臂的转动中心对称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组件还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组件还包括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包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结构包括丝杆本体、自上而下依次设于所述丝杆本体上的第一防护罩和第二防护罩,所述丝杆本体与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螺母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上的第一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二驱动件上的第二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三驱动件上的第三散热板和设于所述第四驱动件上的第四散热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之间、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之间、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散热板之间和所述第四驱动件与所述第四散热板之间均设置有导热硅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材质为铝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减速机设于所述底座内部,且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减速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臂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臂组件还包括第一上护罩和第一下护罩,所述第一上护罩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臂靠近所述底座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一下护罩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下方,且所述第一上护罩、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一下护罩合围形成第一容置腔。

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晓通黄晶孙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