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4922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6 1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包括:底座;固定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梁;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沿着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方向可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微纳光纤的第一条形槽,且两个所述第一条形槽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微纳光纤与待测物质直接接触,降低了微纳光纤在流体和热作用下的变形量,提高了微纳光纤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纤封装,尤其涉及一种微纳光纤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变压器作为电力传输和分配的关键设备,其运行状态监测日益受到重视。变压器油中的溶解气体,是评估变压器绝缘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微纳光纤传感器以其高灵敏度、低损耗、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在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检测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微纳光纤由于其极细的直径(通常在微米量级),面对变压器油中的油流冲刷、振动以及温度变化等复杂环境时,极易发生断裂,从而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现有技术中,对微纳光纤封装方法包括使用毛细管、柔性薄膜和u型管封装,如公开为cn110441865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反射镜封装
,在所述贯通凹槽(u型)内注入凝胶形成第二凝胶层,使得所述第二凝胶层将部分所述镀膜光纤封装于所述贯通凹槽内。然而,使用毛细管和薄膜封装的微纳光纤无法直接接触待测物质,且封装时难度较大。而对于u型管封装的微纳光纤,虽然可以接触待测物质,但是容易出现死油区。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实现了微纳光纤与待测物质直接接触,降低了微纳光纤在流体和热作用下的变形量,提高了微纳光纤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包括:

3、底座;

4、固定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梁;

5、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沿着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方向可滑动;

6、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微纳光纤的第一条形槽,且两个所述第一条形槽在同一直线上;

7、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梁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第二支撑梁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孔适配的导向杆;

9、所述导向杆伸入所述导向孔内。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导向孔之间存在间隙。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槽平行的多条用于安装补偿光纤的第二条形槽。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梁配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所述底板上的滑槽适配。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滑轨和所述滑槽均呈倒置的“t”型。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滑轨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为一体式结构。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微纳光纤和所述补偿光纤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紫外胶固定或夹具压片固定;

16、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或胶水连接。

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微纳光纤的探头腰椎区的长度l1与所述第一间隙的长度l2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18、1≤l2/l1≤5。

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微纳光纤的探头腰椎区的长度l1与所述第二支撑梁在所述底座上的可移动距离l3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20、0.1≤l3/l1≤2。

21、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实现了微纳光纤与待测物质直接接触,能够有效地避免微纳光纤在变压器油等复杂环境中因油流冲击而断裂,同时通过巧妙的温度补偿机制,防止微纳光纤因热应力过大而发生变形,从而显著提升微纳光纤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在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检测等领域能够稳定、高效地工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2)上设置有导向孔(21),所述第二支撑梁(3)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孔(21)适配的导向杆(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31)与所述导向孔(21)之间存在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2)和所述第二支撑梁(3)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槽(4)平行的多条用于安装补偿光纤的第二条形槽(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梁(3)配置有滑轨(32),所述滑轨(32)与所述底板上的滑槽(11)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32)和所述滑槽(11)均呈倒置的“T”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32)与所述第二支撑梁(3)为一体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光纤和所述补偿光纤与所述第一支撑梁(2)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梁(3)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紫外胶固定或夹具压片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光纤的探头腰椎区的长度L1与所述第一间隙(5)的长度L2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光纤的探头腰椎区的长度L1与所述第二支撑梁(3)在所述底座(1)上的可移动距离L3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2)上设置有导向孔(21),所述第二支撑梁(3)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孔(21)适配的导向杆(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31)与所述导向孔(21)之间存在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2)和所述第二支撑梁(3)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槽(4)平行的多条用于安装补偿光纤的第二条形槽(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光纤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梁(3)配置有滑轨(32),所述滑轨(32)与所述底板上的滑槽(11)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琴朱洪斌程紫莹张超越朱孟周杨立恒王睿智江军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