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汽车测试系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1、众多交通事故都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雨雪天形成的湿滑路面、雾天的低能见度以及、行驶过程的侧风影响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辆行驶的可控性,使得事故风险率大大提高。因此,智能车辆对于不利环境因素影响下的驾驶能力测试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却鲜有能够一套能够对各类环境条件进行模拟的测试系统。真实开放道路下的实际环境因素存在不可控性,难以对各类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测试,且进行开放场地的实车测试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还需要受制于道路管理的约束。现有的封闭车辆测试场地亦或不具备环境模拟能力,亦或不足以对实际的车辆运行过程进行真实还原,并难以提供车辆测试安全性的保障。现有汽车测试场地对于耐候性指标多采用室内环境舱进行测试,或者在高原、高寒、荒漠地区进行户外测试,鲜有同时具备模拟湿滑、侧风、能见度等不良环境条件的封闭测试场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通过特殊设计的测试道路和天气模拟系统来营造接近真实状况的不利环境下的驾驶场景,在测试的过程中实时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并在测试完成后对不利条件的影响及驾驶安全进行分析与评价。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包括风雨模块、测试道路、智能控制模
4、所述风雨模块包括可变风速风机组、风向控制栅格组、水雾生成装置、位移附属装置和智能控制器,用于模拟不同的风雨环境;
5、所述测试道路包括正常行驶路段和试验测试路段,所述试验测试路段用于模拟不同的道路环境;
6、所述智能控制模块通过所述智能控制器对风雨模块和测试道路的相关设施进行调整和操控;
7、所述数据采集处理模块包括智能感知监测单元和驾驶数据处理分析单元,用于对试验过程中的环境数据和驾驶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8、进一步地,所述可变风速风机组包括多个并列安装的大型风机,与所述风向控制栅格组相连接,所述风向控制栅格组包括导流板;所述水雾生成装置包括均匀分布的水雾喷头,设置于风雨模块出风侧的末端;所述位移附属装置包括升降支架和导轨轮,设置于风雨模块的底部。
9、进一步地,在所述测试道路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测试道路边缘平行的移动导轨,另一侧设置有路侧端感知子单元。
10、进一步地,所述试验测试路段包括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一、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二、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三、供水管和排水通道,所述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一表面由普通沥青铺设;所述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二和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三表面由不同的低摩擦系数路面铺设。
11、进一步地,所述排水通道设置有出口阻断,在路面形成积水区域用于试验。
12、进一步地,在所述试验测试路段的路侧埋设有与所述供水管相连接的洒水喷头,其喷水面积覆盖所述试验测试路段的整个路面。
13、进一步地,测试车辆通过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实时获取环境数据,提高智能车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
14、进一步地,所述水雾生成装置通过所述智能控制器控制水阀,以调节水压的高低来模拟不同大小的水雾浓度。
15、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感知监测单元包括车载端监测子单元和路侧端感知子单元,其中,
16、所述车载端监测子单元包括环境传感器、行驶状态传感器、驾驶行为记录装置、驾驶人状态监测装置和信息交互装置;
17、所述环境传感器用于收集测试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
18、所述行驶状态传感器用于收集测试车辆在试验过程中的行驶状态数据;
19、所述驾驶行为记录装置用于实时获取车辆的油门踏板开合度、制动踏板开合度、方向盘转角等数据;
20、所述驾驶人状态监测装置用于实时监测驾驶人的生理状态;
21、所述信息交互装置用于与外界进行信息传递与收发;
22、所述路侧端感知子单元包括环境传感器和行驶状态传感器,其中,
23、所述环境传感器包括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风向传感器和信号收发装置;
24、所述行驶状态传感器包括测速仪、测距仪、辅助定位器、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信号收发装置。
25、进一步地,所述驾驶数据处理分析单元包括数据预处理子单元、环境状态评价子单元、驾驶绩效评价子单元和专家支持建议子单元,其中,
26、所述数据预处理子单元用于收集驾驶数据并进行预处理,传输给驾驶绩效评价子单元和专家支持建议子单元;
27、所述环境状态评价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环境传感器所收集的各项环境数据对当前所模拟的不利环境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给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进行实时调整,以满足环境模拟的有效性和拟真性;
28、所述驾驶绩效评价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驾驶数据和环境数据计算测试车辆在通过指定环境过程中的驾驶安全性和潜在风险,并使用评价系统对驾驶绩效进行打分;
29、所述专家支持建议子单元为一套模拟人类专家决策的推理解释模型,包括知识数据库和推理解析器,用于得到对驾驶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1、1.本专利技术利用风雨模块和不同摩擦系数的试验测试路段在智能车辆测试场地模拟受侧风影响、能见度不佳、路面湿滑等多种耦合的不利环境因素,用于测试和评估智能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对智能车辆的自动控制算法进行训练或改进。
32、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还可通过风雨模块和不同摩擦系数的试验测试路段模拟不利环境并应用于驾驶员在不利环境下的驾驶技巧培训领域,提高其对环境因素的应对和车辆控制能力,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雨模块(6)、测试道路(2)、智能控制模块和数据采集处理模块,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风速风机组(7)包括多个并列安装的大型风机,与所述风向控制栅格组(8)相连接,所述风向控制栅格组(8)包括导流板(11);所述水雾生成装置(9)包括均匀分布的水雾喷头(12),设置于风雨模块(6)出风侧的末端;所述位移附属装置(10)包括升降支架(13)和导轨轮(15),设置于风雨模块(6)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测试道路(2)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测试道路(2)边缘平行的移动导轨(14),另一侧设置有路侧端感知子单元(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测试路段包括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一(3)、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二(4)、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三(5)、供水管和排水通道,所述试验测试路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设置有出口阻断,在路面形成积水区域用于试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试验测试路段的路侧埋设有与所述供水管相连接的洒水喷头(18),其喷水面积覆盖所述试验测试路段的整个路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测试车辆(1)通过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实时获取环境数据,提高智能车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雾生成装置(9)通过所述智能控制器(17)控制水阀,以调节水压的高低来模拟不同大小的水雾浓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感知监测单元包括车载端监测子单元(19)和路侧端感知子单元(16),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数据处理分析单元包括数据预处理子单元(24)、环境状态评价子单元(25)、驾驶绩效评价子单元(26)和专家支持建议子单元(27),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雨模块(6)、测试道路(2)、智能控制模块和数据采集处理模块,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风速风机组(7)包括多个并列安装的大型风机,与所述风向控制栅格组(8)相连接,所述风向控制栅格组(8)包括导流板(11);所述水雾生成装置(9)包括均匀分布的水雾喷头(12),设置于风雨模块(6)出风侧的末端;所述位移附属装置(10)包括升降支架(13)和导轨轮(15),设置于风雨模块(6)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测试道路(2)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测试道路(2)边缘平行的移动导轨(14),另一侧设置有路侧端感知子单元(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估智能车辆在不利环境下行驶安全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测试路段包括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一(3)、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二(4)、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三(5)、供水管和排水通道,所述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一(3)表面由普通沥青铺设;所述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二(4)和试验测试路段车道三(5)表面由不同的低摩擦系数路面铺设。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启明,夏哲一,曹文冠,彭浩荣,沈一川,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