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门、特别是无把手的机动车门、例如无把手的机动车侧门的开启设备,该开启设备包括电动驱动装置和相关联的用于加载门扇的调节元件,其中,调节元件沿着其调节行程以与行程相关的力加载门扇。也就是说,电动驱动装置作用于相关联的调节元件,借助调节元件加载门扇。
技术介绍
1、用于机动车门的开启设备在多种设计方案中已知并且在现有技术中以及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实际上,相关的开启设备相应于在de 10 2015 103826a1中的说明确保了,相关的机动车门的相关联的门扇可以借助该开启设备相对于机动车车身至少以缝隙的方式被打开。因此,对于机动车的操作者或使用者而言,紧接着可以穿过以此方式实现的缝隙抓住门扇,并且由此使门扇围绕其摆动轴在示例情况下向上摆动和打开。
2、当然原则上关于这一点不仅可摆动的机动车侧门可以配备有这种开启设备,而且此外替代地也可以以此方式开启尾舱盖、滑动门等。替代地,前罩盖也可以配备有这种开启设备。
3、无论哪种情况,在配备有相关的开启设备的机动车门中,车门外把手或车门外手柄通常是可有可无的,并且机动车门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可以特别有利地设计。
4、为此在现有技术中已知这种开启设备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fr 2814 771a1示出了一种开启设备,其以螺杆传动的方式加载棒形的调节元件,以此方式该调节元件可以以所希望的方式和方法打开且必要时锁闭门扇。
5、在相应于de 10 2018 132 665 a1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采取如下措施,即,门扇可以借助调节元件或调
6、在根据de 10 2011 015 669 a1所述的这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中采取如下措施,即,设有推移元件,其以电机驱动的方式将机动车门或者说相关联的门扇通过摆动运动转移至推出位置。为此目的,推移元件两件式地配备有外杆和内杆,其可相对于彼此摆动。因为外杆例如配备有弧形的止挡环并且利用其移动靠到门扇上,以便开启门扇,所以沿着调节元件的调节行程实现了与行程相关的力,调节元件借助这种力加载门扇。
7、现有技术原则上已经得到证明,然而仍存在改进空间。实际上,根据de 10 2011015 669a1所述的这种类型的教导的结构相对复杂,并且外杆的止挡环在舱盖或者说机动车门内侧的摩擦接触在此处一方面导致了在机动车门内侧的损坏并且另一方面导致了在止挡环上的增大的磨损。此外,在一方面弧形的止挡环与另一方面由其加载的门扇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据相对较大的用于彼此相互作用的空间。这在下述背景下是不利的,即,在相关联的机动车门与机动车车身之间通常安装空间受限,这是因为通常接纳电动驱动装置的机动车门的内部典型地填充有其他设备、例如侧面碰撞保护装置、窗玻璃升降器、扬声器、侧面安全气囊等。
技术实现思路
1、相对于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此进一步研发这种用于机动车门的开启设备,使得能实现调节元件的符合功能要求的且结构简单地构造的力加载。
2、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这种类型的用于机动车门的开启设备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的特征在于,电动驱动装置在中间连接有杆机构的情况下加载调节元件,其中,杆机构至少利用短杆和长杆作用于调节元件。
3、在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如下设计方案,即,短杆加载调节元件的端部销。相对于此,作为杆机构的组成部分的长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调节元件的悬臂相互作用。当然除了短杆和长杆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还可以附加地设置另外的第三杆或甚至第四杆,以便借助所有杆加载调节元件以开启机动车门的门扇。在此,不同的杆不受约束地确保,调节元件沿着其调节行程以与行程相关的力加载门扇,如下面还要详细阐述的那样。
4、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如下设计方案,即,两个杆依次加载调节元件,也就是说一个接一个地加载调节元件。在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如下措施,即,从调节元件的最终位置出发,首先利用短杆、然后利用长杆加载调节元件。以此方式,借助短杆通常经由一段短部分的调节行程以较大的力加载调节元件。从调节元件的最终位置出发,本专利技术由此可以确保,开启设备还能够打开例如相对于机动车车身冻住的机动车门或者说其门扇。为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提高的力,其根据本专利技术由短杆提供。该短杆从调节元件的最终位置出发在调节元件的调节行程的较小部分上作用于调节元件。例如可以借助短杆完成调节元件的调节行程的10%至最多30%的分量。
5、相反,如果门扇在所描述的示例情况下被释放或者说已经从机动车车身中的环绕的橡胶密封部松开,则紧接着较小的力足以用于能够在其调节行程的剩余部分上加载调节元件。在所描述的示例情况下与此对应的是整个调节行程的70%至90%的剩余的调节行程。也就是说,通常从调节元件相对于壳体缩回的最终位置出发首先以高传动比且因此较大的力在考虑小部分的调节行程的情况下、即借助短杆加载调节元件。然后通过下述方式完成调节元件的大部分的调节行程,即,长杆以相对于此较小的传动比且因此较小的力加载调节元件。
6、因此,沿着调节行程的第一部分借助短杆以较大的力和较低的速度加载门扇,反之然后长杆以较小的力完成调节元件的调节行程的主要剩余部分并且在此还整体上提高调节元件的并且因此由其加载的门扇的速度。因此,说明了从最终位置出发在调节行程的第一部分中实现的高传动比和之后在利用长杆加载调节元件时相对于此较小的传动比。
7、调节元件的最终位置在这方面典型地对应于相对于门扇的车门外板或者说接纳设备的壳体缩回的位置。相对于此,调节元件的完全移出的位置属于其相对于门扇的车门外板暴露的位置且门扇相对于机动车车身的借助开启设备实现的最大距离。
8、根据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两个杆同轴地联接至电动驱动装置的传动轮。在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如下措施,即,两个杆相对于彼此相对于共同的轴具有约20°至40°的角距。传动轮通常属于传动机构、特别是减速传动机构。在此,减速传动机构由电动驱动装置的电机加载。在此,相关的传动机构的输出侧的传动轮配备有两个杆。
9、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如下设计方案,即,调节元件设计为能直线运动的调节滑块。为此目的,调节滑块通常具有至少两个止挡成型部,该至少两个止挡成型部用于与相关的杆的相关联的止挡棱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调节滑块具有:第一止挡成型部,其用于与在短杆上的止挡棱相互作用;和另一个第二止挡成型部,其配置和设计用于与在长杆上的止挡棱相互作用。
10、在此,两个止挡成型部相对于纵向延伸的且能直线运动的调节滑块沿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开,从而依次地,短杆可以首先加载调节滑块的第一止挡成型部,长杆可以紧接着加载调节滑块的第二止挡成型部。第一止挡成型部是端部销,而第二止挡成型部设计为悬臂。
11、调节滑块或者说调节元件通常与具有两个杆的传动轮一样由塑料制成。这同样可以适用于在电机下游的传动机构、特别是减速传动机构的传动轮。当然还可以考虑其他实施方式。此外,能直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门、特别是无把手的机动车门、例如无把手的机动车侧门的开启设备,所述开启设备包括电动驱动装置(1至4)和相关联的用于加载门扇的调节元件(5),其中,调节元件(5)沿着其调节行程(S)以与行程相关的力加载门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短杆(7)加载调节元件(5)的端部销(5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长杆(8)与调节元件(5)的悬臂(5b)相互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杆(7、8)依次加载调节元件(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从最终位置出发,首先利用短杆(7)、然后利用长杆(8)加载调节元件(5)。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杆(7、8)同轴地联接至电动驱动装置(1至4)的传动轮(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杆(7、8)相对于彼此具有约20°至40°的角距(α)。
8.根据权利要求6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调节元件(5)设计为能直线运动的调节滑块(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调节滑块(5)配备有至少两个止挡成型部(5a、5b),所述至少两个止挡成型部用于与相关的杆(7、8)的相关联的止挡棱(7a、8a)相互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用于机动车门、特别是无把手的机动车门、例如无把手的机动车侧门的开启设备,所述开启设备包括电动驱动装置(1至4)和相关联的用于加载门扇的调节元件(5),其中,调节元件(5)沿着其调节行程(s)以与行程相关的力加载门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短杆(7)加载调节元件(5)的端部销(5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长杆(8)与调节元件(5)的悬臂(5b)相互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杆(7、8)依次加载调节元件(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启设备,其特征在于,从最终位置出发,首先利用短杆(7)、然后利用长杆(8)加载调节元件(5)。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