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显示,具体涉及一种棱镜带角度偏转的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1、棱镜膜是一种新型高性能光学薄膜,其外表面具有微观棱镜阵列结构,是一种在背光模块中能够提高整个背光系统发光效率的薄膜或薄片,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车载显示及其他液晶成像领域。利用棱镜膜特殊的棱镜结构,通过折射、全反射、光积累等光学原理,可以使各方向的光线向中心视角集中,进而提升面板的亮度和控制可视角度,从而达到节能作用。
2、目前,传统棱镜片微结构一般呈等腰对称结构,都是均匀分布,没有做局部及一定转向角度的设计,所以整体都是正面无差异的方式出光,从背光中心看向四周时,看到的往往不是背光辉度最高值,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棱镜底角带角度偏转的计算方法,为制作偏转棱镜提供了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棱镜带角度偏转的计算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棱镜带角度偏转的计算方法,以cs辉度计光学13点测试点位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角度计算;背光aa区的长为l1,背光aa区的宽为l2,点1、3、11、13位于距离l1及l2的10mm处,点4、9、5、10位于距离l1及l2的1/4处,点2、12位于l1的1/2及距离l110mm处,点6、8位于l2的1/2及距离l210mm处,点7是背光中心点;
4、把l2作为参考边,将点6、7、8作为中心参考点,
5、偏转角a1、a2即为棱镜出射角度2的值,角度1为棱镜上表面入射角度,以11.6寸背光为例;在点1、2、3的偏转角度为5.89°,即棱镜出射角度为5.89°,若棱镜折射率为n,则角度光线入射到棱镜微结构,角度1为微结构出射光,也是棱镜上表面入射角度,b是棱镜间距,θ1是棱镜微结构顶角,θ2、θ3、θ2’、θ3’为微结构底角且θ2=θ3、θ2’=θ3’;其中顶角θ1和间距b保持不变,θ2’和θ3’是棱镜微结构角θ2和θ3经过旋转后对应的角度值,即θ2’=θ2+c,θ3’=θ3-c,偏转角度若棱镜出射角度为5.89°,棱镜折射率为1.59,则角度则
6、点1、2、3距离点6、7、8=为在11.6寸背光处距离即为67.01mm,那么每一个棱镜底角齿变化角度d即为以棱镜间距70um为例,11.6寸背光在1、2、3处每个棱镜底角齿变化角当然同理可得到11.6寸背光其余点处每个棱镜底角齿变化角;
7、11.6寸背光在棱镜间距为70um时,在每个点处棱镜底角齿变化角,再以12.5寸、13.3寸、14寸、15.6寸为例,计算其棱镜间距为70um时,不同背光在不同点位处棱镜出射角为a1、a2时对应的棱镜底角齿变化角度为d1、d2,并计算其均值,得出不同背光偏转角度其每个棱镜底角齿变化角相差不大,且与背光尺寸大小无关;
8、不计背光尺寸,取不同棱镜间距,计算得到每个棱镜底角齿变化角;随着棱镜间距增大,其棱镜底角齿变化角也增大,不同棱镜间距与每个棱镜底角齿变化度数呈线性关系,d=0.00003591b+0.00000249。
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0、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棱镜带角度偏转的计算方法,棱镜顶角角度不变,不计背光尺寸,只需知道间距,便可以得出每个棱镜底角齿变化度数,为制作出由背光中心向入光及出光处底角具有变化的棱镜提供了方向。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棱镜带角度偏转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以CS辉度计光学13点测试点位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角度计算;背光AA区的长为L1,背光AA区的宽为L2,点1、3、11、13位于距离L1及L2的10mm处,点4、9、5、10位于距离L1及L2的1/4处,点2、12位于L1的1/2及距离L110mm处,点6、8位于L2的1/2及距离L210mm处,点7是背光中心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棱镜带角度偏转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以cs辉度计光学13点测试点位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角度计算;背光aa区的长为l1,背光aa区的宽为l2,点1、3、11、13位于距离l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会淇,覃佐波,陈健章,方志和,刘朋飞,吴攀,李顺,
申请(专利权)人:博讯光电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